水小学教案

时间:2024-01-10 11:37: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小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小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小学教案

水小学教案1

  三月桃花水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旁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三月桃花水的录像或挂图。

  学生:了解和搜集春汛的有关信息和农村春耕的`资料。

  教学建议

  阳春三月,燕子飞来了,桃花盛开了,冰雪融化了,河流苏醒了!《三月桃花水》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春汛到来时的胜景。把河水比作竖琴,把波纹比作琴弦,把浪花比作鼓点,三月桃花水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田野上拖拉机的轰鸣,大路上马车驶过的铃铛声,与流水声汇聚成一首和谐的春忙交响曲。把清澈的河水比作明镜,映照出春天山乡的美景。

  课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去把握:1.(1~2段)总写桃花水到来时动听的声音、明洁的颜色和流动的形态。2.(3~4段)主要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写桃花水像竖琴,弹奏出动听的春的交响曲。3.(5~6段)用四个排比句,写桃花水的颜色明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美丽的春的身影。4.(最后一段)写作者对桃花水由衷地赞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水小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了解)。

  2.能列举出生命、生产、生活中离不开水的一些事实(了解)。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应用)。

  3.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危害(理解)。

  (1)能说出淡水资源现状。

  (2)能够说明造成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危机日趋加剧的原因

  (淡水储量少且分布不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的污染等)

  4.能提出缓解水资源危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或做法(应用)。

  (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水资源调配等)

  5.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理解)。

  6.知道自来水生产的基本过程和每个过程的作用(了解)。

  7.知道各种饮用水(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知道硬水及其危害、软化方法,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别硬水和软水(了解)。

  8.初步学习蒸发操作技能。

  知道水的物理性质(了解)。

  9.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加深对分子、原子概念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认识(理解)。

  10.了解化学式的含义(理解)。

  1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理解)。

  12.能说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了解)。

  13.能根据化合价写简单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能正确读写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理解)。

  化学式的意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与化学式

  14.能进行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应用)。

  1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理解)。

  16.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用)。

  17.能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18.了解化学方程式及有关概念、意义(理解)。

  19.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应用)。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简单计算(应用)。

  教学重点

  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及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措施、水的污染与防治

  水的净化方法;硬水的危害及检验

  探究水的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及探究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和书写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及自来水的简单生产过程

  对水分解的微观理解[

  化合价与化学式

  对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基础知识总结:

  一、地球表面约3/4的地方被水覆盖,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可直接供人类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二、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四、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五、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六、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维持生物生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物质。水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又要预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灾人祸。

  七、农民为了净化水,会去药店买一种廉价的物质——明矾,洒入水中,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这种净水方法称作吸附法。

  八、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吸附能力较强,不仅可以吸附液体中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现代科技发展,发明的纳米新型材料做净水器的过滤层,自来水通过时,它不仅能吸附不溶物、臭味,甚至连细菌也能除去,使自来水变为可直接饮用的洁净水。

  九、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很多,我们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十、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是: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然后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得到更澄清的水,最后投药消毒。

  十一、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或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黄色物质——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象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十二、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十三、我们除去硬水中钙和镁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

  十四、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十五、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

  十六、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

  B、需氧有机物污染

  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

  D、恶臭物污染

  E、地下水硬度升高

  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

  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

  H、热污染

  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十七、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3、化学式的写法:

  ①单质的化学式: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氟气F2溴(Br2)碘(I2)臭氧O3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系:“倒写倒读”。

  化合价与化学式(交叉法确定化学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约简化合价,交叉)

  NH3、有机物如CH4等化学式是负价在前正价在后。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化合价

  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前N-3价,后N+5价。

  4、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2-2+1

  Ca+2价的钙元素O-2价的氧元素H2O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价

  背诵化合价口诀:

  +1价钾钠银铵氢,+2价钡钙镁铜汞锌

  二三铁、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氟、氯、溴、碘-1价氧硫-2要记清。

  氢氧根、硝酸根(OH、NO3)-1价,硫酸根、碳酸根(SO4、CO3)-2价,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元素化合价是零。

  注:铵是NH4原子团;+2价的铁叫“亚铁”;+1价的铜叫“亚铜”

  无氧时S为-2价,跟氧结合时+4或+6价。SO32-原子团叫“亚硫酸根”

  无氧时Cl为-1价,跟氧结合时+1、+3、+5或+7价

  十八、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如:Ca(OH)2

  答:Mr[Ca(OH)2]=Ar(Ca)+2(Ar(O)+Ar(H))=40+2(16+1)=74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如:氯酸钾(KClO3)中,m(K):m(Cl):m(O)=39:35.5:16×3=78:71:96

  硝酸铵(NH4NO3)中,m(N):m(H):m(O)=14×2:1×4:16×3=7:1:12

  (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4%,求这种尿素中杂质(不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1)×2=60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ω(N)=×100%=×100%=46.7%

  设不纯的尿素中含尿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的关系

  纯尿素不纯尿素

  含尿素100%x

  含氮元素46.7%42.4%

  故:,x=90.8%

  例3多少克碳酸氢铵(NH4HCO3)与400g硝酸铵(NH4NO3)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解:根据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来列等式

  设需要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则,质量为x的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m1(N)=x=17.7%x

  400g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质量为m1(N)=400×35%

  故:17.7%x=400g×35%;x=790g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xx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32

  x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44

  100t×80%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4.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加入稀盐酸质量(g)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105.5

  第2次10m

  第3次101.2

  第4次10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g-(8g-5.5g)=3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56

  X×80%280kg

  x=625kg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延伸阅读

  第四章概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章概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概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初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必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4.能对两类事件(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5.在概率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材分析

  概率中“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七年级(上)《可能性》一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不确定事件的有关事例(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中已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转盘游戏”中又体验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中进一步体会到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景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对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转盘游戏,意在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做大量试验的过程中感悟概率的意义,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在第二节中,通过对摸到红球的概率展开了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习定量刻划一类事件(古典概型)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在第三节中,通过小猫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问题,使学生直观体验另一类事件(几何概型),了解此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主题图”,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本章要学习的内容。课文给出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希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章主要内容,并指出概率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过程,亲自动手试验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其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逐步消除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是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从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从而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

  3.注意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事件的现象与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事件发生的感受和探索,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尝试试验,以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消除一些错误的经验,体会不确定事件现象的特点.

  4.游戏公平吗

  一、教材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在本节中,学生将在“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大致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4、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教学设计在本节教学设计上,以小组活动为主要课堂学习方式,特别注重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和谐、统一。在小组实验中,进一步教会学生分工与合作,如每个小组都配有组长、记录员等,在组与组的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反思,在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

  四、教学建议

  1、本节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以老师的已知感受代替学生的自身经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游戏是否公平,再进行试验,然后分析试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测。例如,对于“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的游戏,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做试验收集数据。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每一次试验的结果事件是无法预料的,每一个小组收集到的试验数据都带有随机性,但大量试验后,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都稳定在同一个数值上,因此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感受中成长,在体验中发展能力,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态度。

  2、针对书本中的不同实验和游戏,每次都应明确探究任务,并分层次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正确指导小组活动,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是什么,应如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相互统一,对探究结果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述意见的时间,对不同的意见给予充分的交流时间。

  3、教材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应加以挖掘与拓展,比方针对书本P103的做一做(2)“你能利用上节课的做一做中的均匀小立方体设计一个游戏,使游戏对小明、小丽都公平吗”,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应鼓励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只要能设计出一种合理的方案即可。除了利用好教材,教学中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比如可利用摸球、扑克牌、电脑随机抽样等设计出对双方公平的游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水小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 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 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 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 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 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水小学教案4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水小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水小学教案6

  教学内容

  26.水

  共几课时

  2

  课

  新 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 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1. 网络等媒体中反映中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2. 《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有关水的资料和美文。

  3. 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水有关的生活经历。

  4. 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

  预习设计

  读读文中描写“雨中洗澡”和“勺水消暑”的情景,感受有水之乐。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回忆课文(4分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感受。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8分钟)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体会雨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的“快乐”。

  (2)读第二小节。

  (3)想象说话。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18分钟)

  (一)感受缺水之苦(7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理解“风干”。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说话:缺水,可真 啊!

  (二)感受解暑之乐(11分钟)

  1.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分享。

  3.听老师读课文。

  4.尝试对比朗读。

  5.抓住要点交流感受。

  6.理解文中的“饿“字。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10分钟)

  1.学习“衬托“手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复习“艰辛取水”,感受缺水之苦

  1.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一个缺水的小山村。感受了艰辛的取水场面。

  2.咱们一起再来读这段文字,体会这份艰辛。(出示图文,齐读。)

  3.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苦)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

  1.过渡:在饱受缺水煎熬的日子里,人们都在期盼──

  就在人们苦苦的期盼中,一场喜雨从天而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情景吧!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雨水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②作者用哪些生动的词语向我们传递这份情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语。

  ③自学时间:3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雨水给大家带来的是——乐。(板书)

  (2)“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仰起头”“张大嘴巴”等词语向我们传递着人们的快乐,谁能用朗读把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读出来?(指名2生朗读。)

  (3)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你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洗澡了,在雨中快乐地冲洗,你会怎样的大喊大叫?听,二丫在喊——小胖在喊——三娃子在喊——所有的孩子都在喊——(先指名,再全班)

  (5)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沐浴着清凉的雨水,读出这份酣畅淋漓的感觉。(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

  (一)感受缺水之苦

  过渡:同学们,此情此景,你觉得雨中的人们仅仅是在洗澡吗?这哪里是在洗澡啊,分明是在享受,是在过节,是在过狂欢节啊!可惜这样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雨停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干燥和炎热)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出示句子:

  ①谁来说说“风干”的意思?

  ②你见过风干的东西吗?什么样儿的?

  ③那么“人好像被风干了”是怎样的呢?

  ④出示图片1:一株在水滋润下的狗尾巴草,它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图片2:一株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想说什么。因为缺少水的滋润,所以我们四兄弟就像这快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显得_____________ 。

  ⑤有了这样的体悟,咱们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话。(指名1,齐读)

  3.谁能用这样的句式:“缺水,可真 啊!”概括缺水的感受?板书: 苦

  (二)感受解暑之乐

  过渡:虽然母亲用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但是,我们四兄弟缺水的苦,母亲还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终于有那么一天,她笑着打开了水窖,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个解暑纳凉。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画到的句子及批注。这三段话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感觉,那就是快乐。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把你的批注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出示相关句子)(板书:乐)

  3.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句子只有反复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来,现在老师就想来读读这第三段话,大家欢迎吗?

  出示:(教师配乐范读)

  ① 同学们,请你们也用心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如此真切呢?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两段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从我们的脸上一直流到脚板。我的感觉太舒服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要点一:用“滑”不用“流”,写出了水的柔滑。四个“滑”,把句子拉长,写出作者想要留住美妙的感受。

  要点二:“像一条小溪流”采用比喻,写出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要点三:“每个毛孔……血管里的血……”细节描写,使感受更加真切。“毛孔吸吮”写出皮肤对水的渴望与满足。“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出得到水的幸福感受。

  点拨:这就像电影的一个慢镜头,细腻、具体地表现了舒服的感觉。像一条小溪流,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一点儿水带来的舒适的感觉。张开嘴巴,有趣的想象写出了身体的确非常需要水。

  你们找到的不同之处,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描写,才把淋浴的舒服与畅快刻画得入木三分。

  ④这么美的语言更像是一首诗。(转换成诗的形式)

  ⑤谁能试着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配乐读),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享受这幸福的一刻。(配乐齐读。)

  4.酣畅淋漓的“勺水消暑”结束了,母亲是怎么说的?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①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一方面,联系上文,用词更加准确,意指需要。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出对水的渴望程度。)

  ②告诉学生: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对比阅读。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升华文本主题

  1.一个“饿”字浓缩了取水艰辛的苦:一个“饿”字包含了雨中洗澡的乐;一个“饿”字更交杂了勺水消暑的苦与乐。

  2.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衬托)

  3.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越是渲染雨中洗澡、勺水消暑的快乐,越能衬托出漫长日子里缺水的苦涩。这种写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4. 关于水,作家有太多复杂的情感,苦、乐交织,构成了童年生活的底色。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乐,也都有苦。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或许这篇文章的书评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出示书评: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虽苦犹乐。只要热爱生活,那么希望永在!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 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水小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假设和猜想;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会用量筒对水及其它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观察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

  3、通过测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师板书:哪杯水多

  2、教师提问:哪杯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学生回答。

  4、教师引导: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杯子相同,总结出杯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师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学生猜测。

  3、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书: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5、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

  6、教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7、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学生弄清了实验注意的问题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教师引导: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量筒(板书:量筒)

  3、认识量筒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书:毫升ml)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4、播放微视频“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微视频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行大。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介绍量杯。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这叫量杯。

  2、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测量液体的工具。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学生会说家里的水表、针管、奶瓶、杯子、药瓶),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药,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学生说想),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设计方案:每组大、中、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各1个,水量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个,杯子1个,铅笔、彩笔、橡皮各一个,测量记录单1张。教师用:量筒图,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色水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检测

  1、要准确地测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测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单位,用表示。用它测量时视线要和相平。

  2、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毫升。

  (3)使用仪器测量比感官更准确。

  (4)量杯也是测量液体的工具。

  3、生活调查:下列饮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乐、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矿泉水、橙汁。

  七、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测量量筒ml

水小学教案8

  一、课文说明

  水在我们地球上是极为丰富的,分布很广。水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让学生认识我们周围水的存在、,是学生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本课的重点,水在自然界的分布虽然很广,但可利用的水并不多,因此教育学生节约用水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是按照水的分布、、节约用水的思路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既获得有关水的分布和用途的知识,又受到节约用水的教育。

  本课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里的水。课文第一图是让学生了解天空中有水,第二图是让学生了解江河里有水,第三图是让学生了解地下有水,第四图是让学生了解海洋里有水。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课文通过六幅图让学生知道我们喝水、洗衣洗菜、饲养牲畜、灌溉农田、水上运输、水力发电等都要用到水。

  第三部分是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这部分课文有两幅图。一幅图是一人端着洗完的菜离去,水龙头未关,一个小朋友看到了过去将水龙头关好。另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用手堵住水龙头,让水喷到另一个小朋友身上;一个小朋友看到了这个情景,指着墙上“要节约用水”的标语,劝告他们不要做这样的游戏。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再举些学生中浪费水的实例,或者让学生现身说法,使大家都受到节约用水的教育。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

  2.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内容包括自然界里的水、、节约用水。

  四、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哪些地方有水

  谈话:有个问题看哪些同学能回答。谁知道哪些地方有水?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提问:天空中有水吗?

  地下有水吗?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谁能全面地说一说哪些地方有水?

  2.指导学生认识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江河湖海、天上地下都有水。谁知道我们在哪些地方要用水?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出示牲畜饮水、灌溉农田、水上运输、水力发电等挂图或投影片,并一一给以讲解。

  :谁能全面地说一说水有哪些用处?

  教师给以。

  3.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讲述:虽然天空中、江河里、海洋里、地下都有水,但供给我们喝、做饭、洗衣、灌溉农田、发电、工业生产用的水却并不很多。我们平常用的自来水,是工人叔叔花费了很多劳动,用江河里的水加工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一人端着洗完的菜离去,水龙头未关严。)

  提问:大家看看画中的阿姨做到节约用水了吗?如果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一个小朋友用手堵住水龙头,让水喷到另一个小朋友身上。)

  提问:大家看看能这样做游戏吗?为什么?如果我们见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提问:我们平时有哪些浪费水的行为?今后怎样做才对?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一课。(板书:课题)我们知道了天空、江河、海洋、地下都有水。还知道了水有很多用途,我们无论是洗脸、做饭,还是行船、发电、灌溉农田都要用到它。我们还知道了要节约用水。

水小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有感情朗读、联系生活想象读,等多种方法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逐步培养自己的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水的珍贵,知道节约用水,体会母亲的勤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1、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从而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呢?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引导抓住“十公里”、“一个小时”、“一担”,读好文章,并体会取水的不易,突出了水的珍贵;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 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27、水

  最珍贵

  十里挑水 雨中洗澡 一勺水冲凉

  (细节描写)

  反衬

  苦 乐

水小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以乐衬苦的反衬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导入。

  2、 板书课题。

  二、 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1、 默读课文,看课文中水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 出示:水是村里最珍贵的东西。

  3、 找出文章中描写水珍贵的句子。可以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吃来自天空的水。

  (2)指名读,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水珍贵。

  (3)一场雨带给孩子们欢乐,让他们有了这样久逢甘露的.心情,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带着这份痛快、喜悦读这段。

  (4)你在雨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会这样,他们的做法让我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哪里的人民对水的——。

  (5)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6)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象征着、幸福和痛快。

  (7)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水的珍贵。

  (8)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一滴也没有被浪费掉。

  (9)指名读这段话,通过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10) 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久旱逢霖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那个词语?带着这种感情读这段。

  (11) 出示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

  4、文章中通过一场雨和一勺水洗澡,体现出水带给他们的快乐,并没有用大量的文笔写水带给他们的苦?为什么呢?

  5、文章中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的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以乐衬托苦,更加衬托出水的珍贵。这种写法叫做反衬。

  三、指导生字。

  (1)出示“勺”

  (2)观察生字,指出生字注意的部分。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互评。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水

  最珍贵

  苦 乐

  反衬

水小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水小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2.明白河流对河床和两岸的侵蚀作用;

  3.明白水土流失的含义及严重后果。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对地表的变化作用;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科学态度目标:

  1.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4.重视研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认识河流对地表的改变,并且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变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课前准备:

  PPT课件、水、泥土、喷壶、纸巾、硬纸板、透明塑料盒、沙子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风是一种力量不剧烈,但却能起到持续缓慢的改变作用。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一种力量和风类似,缓慢却持续的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大家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吗?

  (板书)水的作用

  二、雨水对土地的作用

  1.(出示PPT课件)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认真观察并对“降雨是如何改变地球的地貌”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分组讨论,汇报成果。

  2.模拟降雨对地面的改变作用实验

  (1)发散思维:学生思考用什么模拟什么?用泥土模拟土地、用喷壶喷出的水模拟降雨。

  (2)实验过程:用泥土铺成土地形状,上面隆起两个小山丘,并在山丘上撒上彩色塑料颗粒模拟岩石,用喷壶从泥土上方向下不停喷水模拟降雨过程。

  (3)实验现象: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塑料颗粒被溪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

  (4)实验结论:降雨的过程会形成小型的水流,水流会将松动的物品(如沙子、泥土、碎石等)带动向下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三、河流对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1)出示黄河壶口瀑布图片,学生观察。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壮观、水体浑浊、瀑布落差大)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体会如此浑浊?

  (2)出示早期黄土高坡图片。

  (3)同学们分组讨论:壶口瀑布水体浑浊和黄土高坡有没有联系?

  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预设: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土质植被都是比较稀松的,比较容易受到河水的冲刷,流经河水。再者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北方,夏季的暴雨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也非常明显。

  结论:河流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叫做流水作用。

  (4)水土流失的危害

  1.冲毁土地,破坏耕田

  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3.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4.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

  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四、课外拓展:预防水土流失的方法。

  (1)出示黄土高坡今昔对比图

  (2)学生思考:如何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思考如何预防水土流失,交流想法。

  (3)教师总结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对地形地貌的改变作用,也明白了水土流失会造成的危害,了解了如何防治水土流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水小学教案13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水小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戏曲,并介绍戏曲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五、:

  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反思: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旨在让学生在介绍家乡,讲述故事,唱家乡的歌、剧,跳家乡的舞蹈,赞美家乡的过程中,达到知家乡、爱家乡的目的。本课注重学生查找资料这一过程,并在课前教给同学查找资料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的去查、去学习。这样让学生在查找中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家乡,那么,爱家乡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达到了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另外,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水小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水小学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秘密教案10-01

水教案范文11-14

《认识水》教案08-12

《水的秘密》教案09-20

《水的用途》教案09-15

水的教案模板01-13

关于水的教案01-12

关于水教案02-15

水是宝教案06-14

《奇妙的水》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