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

时间:2025-07-31 08:28:2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囚绿记》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囚绿记》教案5篇

《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中的__(景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囚绿记》教案 篇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三﹑合作探究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四、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五、主旨探究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囚绿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囚绿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nt;——“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囚绿记》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猗郁 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囚绿记》教案】相关文章:

《囚绿记》教案01-03

《囚绿记》教案10-05

《囚绿记》经典教案12-09

《囚绿记》教案(15篇)09-08

《囚绿记》教案15篇12-27

精选《囚绿记》教案3篇10-11

《囚绿记》说课稿10-16

《囚绿记》说课稿04-30

实用的《囚绿记》教案4篇07-21

《囚绿记》教案汇总6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