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时间:2025-07-31 07:40:14 教案 我要投稿

爬山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爬山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同学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身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同学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同学充沛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考虑: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脚的样子、脚的形状、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身独特的爬的身手,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身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2、找出爬的动作词;

  3、自身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⑴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充沛褒扬)

  ⑵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扮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⑶ 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同学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⑷ 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时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同学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2

  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

  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 均匀)。(师随机板书)

  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

  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综合答案)

  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

  (一)第三自然段(12)

  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

  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同时强调“反面” (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

  (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

  (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

  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

  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准确是因为他这次(认真观察)了。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5)

  1.师:下面咱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组代表读描写往上爬的句子)

  2.师:请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这个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下面画“▲”,体会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请一生反馈(触、巴、拉、贴),相机板书:触、巴、拉、贴。

  4.你是怎样理解“触 巴 拉 贴”这几个动作的呢?还记得我们帮助理解词语的几个方法吗?(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位置互换进行比较)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1)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2)阐述小组的理解(体会触、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渐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状态)

  (3)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用词的精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

  (4)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几句话。

  教师小结:是呀,从爬山虎向上爬墙的过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准,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狂风大作阻挡不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脚步,他的脚——(接读),暴雨来临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脚——(接读)。看着这样坚韧的爬山虎的脚,你们佩不佩服?让我们读出对它的敬佩 。

  6.(1)作者开始将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现在它比作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体会爬山虎的脚有力,能紧紧的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紧贴在墙上。

  (2)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爬山虎脚的坚韧、有力!(指名读,男生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现在,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墙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老师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不能)为什么?

  结合壁虎向上爬的样子体会: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的用词多妙呀,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又写出了它坚韧向上的精神。

  8.你们喜欢这样的爬山虎吗?请你自己再充满感情的读一读,争取把这段积累下来(生自主背诵)

  9.结合板书一起背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爬山虎能够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前提是?(触到墙),那么没有触到墙的呢?(生答:不几天就“萎了”)

  师:是的,本来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植物。但叶圣陶陶爷爷却写的那么生动形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观察细致,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拓展延伸,综合实践(2)

  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

  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五、反馈总结,感悟收获(3)

  1.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

  2.师总结: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请你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对爬山虎的脚的敬佩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机动)

  六、作业设计

  1.再次读一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卉,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4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分析: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一起追忆30多年前的故事,一起去感受那份感动。放声读课文,标上序号,并把你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5、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忙碌的叶老在桌前,埋头批阅,忘记了疲劳,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引读:怪不得他看到这份修改稿吃惊地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起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6、解释词语彻底。你认为他想得对吗?那之后他是怎样学走路的?结果怎么样?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的教案11-14

爬山虎教案10-04

【精选】爬山教案4篇01-26

爬山教案四篇09-10

《爬山虎的脚》教案12-08

有关爬山教案四篇11-02

爬山教案模板9篇01-14

精选爬山教案汇总八篇09-02

【精品】爬山教案四篇12-09

关于爬山教案10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