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案

时间:2025-05-01 08:23:15 教案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7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生活着许多华人,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

  2、知道海外华人虽身在异乡却有着割不断的中国情节,他们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并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各个国家里的中国城资料和海外华人的故事。

  2、教师准备相关音乐,制作课件;指导排练相关节目。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1、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一首传唱多年的歌,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听着音乐你想到了哪些人,歌曲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声?

  3、揭示课题:是啊,每当听到《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那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中国城——华人的“家”。

  1、理解中国城

  (1)由来: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炎黄子孙的足迹已随着祖国的强大而遍布世界各国,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独立的华人区,著名的有意大利的“中国城”、美国的“唐人街”等等。(课件展示)

  (2)、解释中国城:所谓“中国城”、“唐人街”,是指一些颇具规模的商业中心——以经营中国产品、中国饮食为主,以中国式建筑为格调的`城区。

  2、展示交流中国城资料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展示关于中国城的资料,师巡视发现有特色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影碟、录像等)。

  (2)、抽生在班内交流。

  3、小结:风格各异的中国城,充分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中国城就是华人温暖的“家”。

  三、中国城——中国心!

  1、探究活动: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建中国城?过中国节?

  (1)、四人小组内探讨,各选两人分别负责记录、发言,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又多又合理。

  (2)、汇报探究结果,师相机给予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感受海外华人的浓浓的思乡情结,理解海外华人的一颗中国心。

  2、小结激情:欣赏中国风格的建筑,感受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品尝中国风味的饭菜,用汉语谈笑聊天……在中国城里,华人们仿佛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

  3、想象中国城的幸福生活

  (1)、假如你是一位久居异国的华人,当你走进中国城,你会有什么感受?可能想到什么说些什么?

  (2)、生自由发言,师给予适当的追问、点评,再次引导学生感受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结,理解海外华人的一颗中国心,明白中国城——华人的“家”的真正含义。

  四、你在他乡还好吗?

  1、过渡引入:海外华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他们在异国他乡生活过得怎样,始终是我们难舍的牵挂,有一首歌曲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2、播放音乐《你在他乡还好吗》,学生欣赏完后说说自己对这首歌的体会和感受。

  3、介绍了解到的海外华人的生活情况,体会他们在海外生活的酸甜苦辣,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思乡情结。

  4、演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

  中国城——华人的家

  中国城——中国心

  你在他乡还好吗?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到埃及、从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96~97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透过格林和安徒生的家乡,我们了解的只是部分欧洲的状况。其实,还有一个国家在欧洲占有很大的面积,这就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45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给学生。

  思考:(1)俄罗斯的国旗、国徽有什么含义?(2)俄罗斯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4)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有什么特点?(4)俄罗斯著名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有什么特点?(5)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4.交流与讲解。让学生根据前面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长久的友谊和交往,同学们可能也知道一些有关的情况,大家可以交流一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并且给予必要的补充与纠正。

  6.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对俄罗斯的介绍,不要搞成地理知识介绍,也不要面面惧到;只要侧重与比较简单的社会状况、特点和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就可以了。

  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北美洲的社会状况。

  建议

  就学生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给予口头。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74~175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

  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

  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画板或厚纸,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规格。

  2.鼓励学生为普通人、平凡人画像,不一定局限与英雄人物。

  3.提醒学生无论所选择的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说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的道德品格。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时

  古人的歌谣

  1.出示课前农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调查表

  天气的农谚

  节气的农谚

  自然的农谚

  其他

  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们来谈谈的食文化P31——P32。

  1.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习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

  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

  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

  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5.: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7

  第四单元

  第一课学看平面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课前准备:

  (生)1.收集各种平面图,尝试自己阅读,看看从平面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去附近的公园、商店、医院、社区、学校……等处去查看平面图,并尝试根据平面图在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3.彩笔

  (师)1.准备一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

  2.准备一些写有XX平面图的卡片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导入(谜底为地图)

  1.猜谜语

  2.师出示准备的平面图,请生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

  二、学生交流活动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平面图。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平面图,并简单说明在哪里找到的。

  三、初识平面图

  1.你问我答认识平面图(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平面图的`知识问小组同学,或者问老师)

  2.自由组合,结合实践,研讨怎样看懂平面图

  四、再识平面图

  1.师出示学生熟悉地方的平面图让学生认指,说一说

  2.学生互相“考一考”

  3.课后延伸(请生到这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师将制作的卡片秘密发给几位学生)

  1.师假设要去某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找我们认识的“谁”来帮忙呢?

  2.生拿着卡片走出来大声说“我——(某平面图的的名称)来帮忙,并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并导入下一个活动:(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了平面图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信息,有了它的帮助,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地方的概况,而且还可以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好,现在有二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二、帮忙设计游玩路线

  1.课件显示放大的动物园平面图(并配有二个小朋友的对话)

  2.学生分小组设计

  3.生汇报

  4.小组分角色模拟表演游玩的路线

  三、说说你的发现:(如:指向标、动物图画图例、蓝色表示。。。为下节课自己绘制平面图铺垫)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画学校平面图)1-2分钟

  二、学生自由组合到操场上观察、商讨、确定小组画图的方案(师到各个小组指导,提建议)(10-12分钟)

  三、讨论:绘制校园平面图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回到教室,3分钟)

  四、学生分组绘制平面图

  五、各小组展示介绍

  六、(延伸:回家按图向家长或其他的亲人介绍学校的情况)

【《品德与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案07-30

品德与社会教案04-23

品德与社会教案12-17

《品德与社会》教案模板11-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09-11

【精选】《品德与社会》教案3篇11-28

品德与社会诚信是金的教案07-2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01-08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07-06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