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5 08:26: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本课,引导学生抓住狗学叫的两个过程中的不同结果,让学生选择最佳故事结局,揭示要找到真正的老师,做回自己的道理。

  学前准备1.自读课文,认识课后生字。(学生)

  2.制作课文相关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

  2.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

  3.针对文章三个不同结局,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对故事不同的结局发表意见。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说说在你成长过程中,哪篇童话故事对你的'影响最大?

  2.今天,我们要学习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的一篇童话。(板书课题)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及喜欢的原因。

  2.齐读课题。1.我看过的童话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用时:15分钟)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1.边读课文边把生字圈起来。

  2.不会叫的狗分别向哪些动物学叫?结果如何?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发怒(nùlù)

  访问(fǎnfǎnɡ)

  批评(pībī)

  沉默(mw)

  三、细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5分钟)1.找出小狗跟着小公鸡学叫的句子,体会小狗的认真。

  2.找出小狗跟杜鹃学叫的句子,体会小狗的认真。

  3.从小狗学叫中的体会。

  (找到真正的老师,做回自己)1.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

  2.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练习认真→圈套)

  3.它那天试了,第二天、第三天又试了。一个星期过后,它已经学得相当不错了。

  (练习认真→差点送命)

  3.写出下面动物的叫声。

  公鸡:_________________

  杜鹃:_________________

  小狗:_________________

  小鸭: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结尾(用时:5分钟)本文最有趣的是给自己的童话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个结局最好?为什么?针对三种不同结局发表自己的看法。4.自己再设计一个故事的结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情趣、悟出理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弘扬阅读个性,体现新课程“鼓励有创意的阅读”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难点)

  一、自主学习

  1、听写生词:

  红彤彤 晚霞 陪伴 睡梦 趁着 浪花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学习1、2小节,思考:一天中太阳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

  2、展开想象,太阳还可能做哪些好事呢?根据提示,创编一两句小诗。出示: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 ……

  3、引读3、4小节,想想太阳到别的国家会做什么?

  她也会把金光 ,

  她也会把小树 ,

  她也会陪着小朋友 ,

  她还会 ……

  三、课堂小结

  太阳是我们的,更是 !

  四、拓展延伸

  想象写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 。”

  五、课堂检测

  1、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晚霞 ( )的鲜花 ( )的`小树

  ( )的大海 ( )的浪花 ( )的太阳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把( ),

  她把( );

  她陪着( ),

  看他们( )……

  六、课后反思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 hēi bí zi shuāi dǎo chéng zhèn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竖( ) 胆( ) 踪( ) 换( ) 摊( )

  坚( ) 担( ) 棕( ) 唤( ) 滩( )

  三、填量词。

  一( )红旗 一( )巨石 一( )小镇

  一( )商店 一( )面包 一( )鲜花

  四、选择正确读音。

  1、我把它系(jì xì)在筏子上。

  2、他冲(chōng chng)我竖起大拇指。

  3、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chù chǔ)境。

语文教案 篇3

  【口语交际】

  本组教材均为写人佳作,从科学家、艺术家、残疾人到普通农民,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都闪烁着执著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光辉。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这样的品质;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以“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本组教材的人物入手,说说这些人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文字,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一是选择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敬佩之情;二是如果觉得人物的其他品质有可敬之处,也可以说一说。

  组织学生讨论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第一,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把事情说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分组,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并进行组内评比;第三,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就所说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例是否具体,以及口语交际的要求(如态度大方、认真倾听、语句通顺连贯等)进行评价。

  【习作】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教学之初,可先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如,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进而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让学生明确: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三,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时,要注意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课的联系,从而将读与写、说和写结合起来。讲评习作时,教师要指导将事例写得具体。讲评时可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引号的作用: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痴迷的地步。

  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伽利略并不是真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

  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这里的引号有特殊的含义。意思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不是指“摇篮”的一般意义,即养育婴儿之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四个例句,结合学过的课文,自己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然后同桌或小组间互相交流,看谁的发现有道理。最后可在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深入体会引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并试着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爱树林、爱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①“一生”和“最喜欢”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的事物。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lí)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 tuó)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②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哪些因素?]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ōu)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③“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了“我”和父亲来到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父亲仔细观察树林。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nán)喃地说。[④“喃喃”二字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父亲通过观察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鸟。用父亲的话引起下文。

  可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⑤我为什么看不见、听不到有鸟?] 我茫然地望着凝(níng)神静气像树一般兀]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诗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近老师窗前》;

  2.出示紫丁香图片,老师讲解;

  3.看着美丽的紫丁香,学生练习说话;

  4.出示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请小老师领读;

  3.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

  4.指名读生字词,并正音;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这首师共有几节?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种在哪儿?

  4.小朋友是怎样走进小院的?谁来做做踮起脚尖的动作?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呢?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节?

  5.指导朗读

  (二)学习2—5节

  师: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呢?请同学们读读2—5节从中找出答案

  1.“夜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让紫丁香天天晚上陪伴老师呢?

  2.指名读第二节;

  3.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作伴了,真好!出示课文插图,你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4.你们知道老师一天要做哪些工作呢?

  5.如果你是绿叶,你要为老师唱什么歌?

  6。假如你们是紫丁香花儿,你们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会说些什么?

  7.你知道什么叫牵挂吗?你们被老师牵挂过吗?

  8.指导朗读;

  9.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可我们的老师还在灯下工作着,你们说老师辛苦不辛苦呀!你能劝劝老师,让她早点休息吗?

  10.谁愿意用文中的语言来劝劝老师,让她早点休息;

  11.老师的心思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了不起,你们说“教师的梦会实现吗?”

  四、朗读诗歌,升华情感

  1.小朋友们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什么?(表达对老师的`爱)

  2.从这首小诗中,你还感受到了谁对谁的爱?

  3.师:是呀,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是一种浓浓的师生情,最后请同学们拿起书,再次感受这浓浓的师生情;

  五、总结延伸

  读了这首诗后,你们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吗?那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吗!(课件出示小练笔)。

语文教案 篇6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语文教案提纲篇六:语文教学大纲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阅读兴趣摆到重要位置,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另外,基于“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理论的引领指导,本课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其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

  通过多次角色转换在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其深深入境、自然悟情。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4①,并能进行较好地角色朗读及表演。

  2、认识一个偏旁“登字头”,学会3个生字“苍、登、善”。

  3、能从小青蛙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悟其心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启动情感,揭题入文。

  1、教师引入:“带来一个很好听的童话故事。”

  (揭题出示“青蛙看海”并范读)

  2、有兴趣来读读这个题吗?

  (1)指名读;(2)齐读。

  二、初步感知,质疑探究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若有疑问,听完提出。

  2、学生纷纷质疑。

  (部分简单的问题,如“善跑”、“苍鹰”等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补充非常快速地完成;对于一些重要的、与课文内涵联系紧密的,如“长期”、“凉气”等则慎重贴于黑板,启发学生在学课文时再作进一步的深思。)

  3、小结:小朋友现在是越来越会提问了!别急,呆会儿我们还可以一边学,一边提;一边提呢再一边自己来解决,好吗?(好!)其实我们从小啊就应该做一个善思考与爱发问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有所创造!

  三、充分诵读,巧破疑难。

  (一)、导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3、众说纷纭,巧解“长期”。

  4、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青蛙(点图述),你啊在这个湖边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了,你会怎么想?(指名说)

  5、多种促读手段指导读好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呆得最久,最想看海”的感觉)

  6、看,就在此时(贴图)谁飞来了?(苍鹰大哥)

  对它说什么呢?(男女生分读)

  7、师述:有希望!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1、小青蛙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贴山图——指名说)

  2、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蹲在湖边的青蛙(动作),看到这么高的山,心里感觉?

  (对个别感觉可再具体地问下为什么,促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悟)

  3、书上的小青蛙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4、师引思:都说自己会害怕、担心,那书上的这只小青蛙是开心呢,难过呢,还是害怕?(众生发表意见)

  5、指导读好第二段:(1)指名读;(2)齐读。

  6、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7、巧解“吸了口凉气”:

  (1)指名2人上台试吸;

  (2)师范吸,问:有何不同?感觉?

  (3)师转换句序范演读§2:“青蛙吸了口凉气……”

  (4)齐演读——指名一生上台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角色转换:你是苍鹰,你怎么说?

  2、书上的苍鹰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苍鹰的口气)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指名——齐)

  3、师引思:苍鹰有无帮助青蛙(没有)猜青蛙心理?为什么?(指名说)

  4、师顺势解疑,引入(出示“青蛙很失望”)

  (1)指名读;(2)齐读。

  5、角色转换,引申思虑:你会失望、难过吗?

  6、总结:凡事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今天我们学课文,还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的;没解决的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想办法,好吗?

  四、角色朗读,自然转化。

  1、分工(青蛙、苍鹰):自愿加入。

  2、采访:准备用怎样的口气来读?

  3、正式分角色朗读。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所写生字:苍、登、善(读准字音)。

  2、指名口头扩词。

  3(1)认识新偏旁“登字头”,并自学其笔顺——师板写生书空

  (2)自学难字“善”的笔顺。

  4、书上田字格中描红,描好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5、当小老师大堂交流。

  6、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两课时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拔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语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

  二、释题、简介文体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三、录音机朗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画出来,给它查字典,予以解决题目。

  1、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四、看图,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点。

  1、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五、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那为什么作者又不继续写下去呢?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复习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读课文,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如何?

  讨论并归纳:

  从全文来说,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来说是从主到次,由大到小。

  三、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学生举例说明。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描摹

  四、理解课文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1、“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务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效果为何不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句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意肯定,一点不含糊,这同样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准确。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产生对由衷地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李时珍的吃住行的苦,从而体会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

  2.抓住记载寻访收获的典型事例,感悟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过程:

  A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三件事?

  生:夜宿古寺 师徒谈苦 记载收获

  明确目标:学习夜宿古寺中我们明白了李时珍住的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看看李时珍和他的徒弟还吃了哪些苦?

  效果预期:相信每位同学都是最棒的,都能学有所获。

  民主导学:

  出示任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李时珍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标注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会。

  2.小组讨论学习所得

  3.展示交流:(预设)

  生:我找到的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一个啃字我体会到干粮很硬,放了很长时间,很不好吃,这说明师徒二人吃的`也很苦。关于这点谁有不同看法。

  生:我找到的描写李时珍神态的词是“笑”,说明他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

  师:大家很会抓关键的字词,那么,在师徒的对话中,你又抓住了哪些字词呢?

  生:“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一个“挺”字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

  师:挺字是什么意思?支撑

  想想,是怎样的苦需要李时珍 “挺”?

  住的苦、吃的苦、奔波的苦、察访的苦等等。一个挺字,上面压着的是许多的苦,如果给这些苦再加一个时间,是多长?(一夜、好几个月、长年累月、27年)如此多的苦,如此长的时间,加负在一个近50岁的人身上,靠什么才能挺下来。(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

  吃如此巨大的苦,李时珍是如何看待的呢?

  齐读: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生:抓住“家里”和“破庙”,“吃苦”和“造福”两处对比,突出李时珍的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品质。

  生:对于万民得福,你怎么看?使亿万老百姓受到益处。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本草纲目》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有日、朝、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师:读完这段资料,你会发现,《本草纲目》自它问世至今乃至以后,全世界人都受到它的益处,可以说造福了全人类。这又是怎样的品质?

  “辛苦一个人,造福全人类”的崇高品质。

  师(小结本段):画面二,主要是李时珍与弟子的语言描写,如何品味人物语言,同学们通过勾画,准确地抓住“啃、笑、挺、值”这些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甘于吃苦、却造福亿万人的伟大的李时珍形象。

  过渡:第二件事大家勾画准确,体会也很深刻,第三件事大家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

  展示交流:(预设)

  生:“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从李时珍记录的内容来看,他记得非常详细,不同的草药,形态不同,用法不同,主治也不一样,这都需要费很大精力来仔细记录,对于一个近50岁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生:“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我勾画住一系列动词:端详、扯下一点、嚼

  端详是仔细地看;扯下一点说明扯的很少,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可以看出李时珍在尝之前是非常小心的,他不清楚这两种草药的药性,但他知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他明知危险,却依然嚼,可以看出他为科学不惜冒险,这就是一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生: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山风呼啸,李时珍写本草的环境很恶劣;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通过寺外环境描写,反衬出李时珍不怕吃苦,潜心研究的精神。

  生:(小结)通过第三个画面的学习,我们又体会到李时珍严谨、认真、为科学不惜冒险的品质。

  总结全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三件事,三件事,作者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可亲可敬的李时珍。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写法,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品质。

  检测导结:

  根据你的理解来补充句子。

  1.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师徒两人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李时珍想 为了能造福万民,住的差一点没关系 。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李时珍想

  我还是早些赶路吧!那样就能多寻访一些草药 。

  3.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来。

  李时珍想 我还是忍耐一下吧!等我修订好《本草纲目》,好好陪陪我的亲人 。

  四、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夜宿古寺——行的苦 住的苦

  师徒谈苦——吃的苦

  记载收获——严谨踏实

语文教案 篇10

  一、激情引趣,步入课题。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2.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我分析字的意思,认识“诵”。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言字旁。“拿”,人要用手“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的方法认识“既”字。

  生:“原”字我不会,我问了我的好朋友王书羽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2.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点评:此方法既是让同桌相互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检查、正音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培养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3.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的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擂台”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性。]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先自言自语地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生:老师,你读的第一自然段我喜欢。因为你把那时候上课的情况读出来了。

  生:老师,你读的第二、三自然段我喜欢。给人感觉孙中山提问时,真叫人害怕。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互相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字典上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照以前那样背课文了。

  生: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2)板书“照例”,要求学生用“照例”说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思考:“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说明了什么?(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小黑板)

  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

  地背诵、地背诵、地背诵。(结合“语文天地”的活动,积累词语。)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下面开“小小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得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出示写有句子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得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6)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师指导抓重点词语读文。学生练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先尝试地读,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学生通过感悟,再读,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为学生以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朗读去理解课文指明方向。]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方法自学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5.通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三者结合起来。)

  生1:那时候,老师为什么不讲解呢?

  生2:因为老师很懒。

  生3:不是,老师可能认为,讲了他们也不明白。

  生4:因为,老师想看谁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5:孙中山上学时是几岁?……

  师:现在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进行自评,也请其他同学对别人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我今天能够起来提问题是最大的进步。

  生:我认为某某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得好。

  师:刚才,站起来提问、回答问题、评价的同学都是“孙中山”式不懂就问的人,而且你们也能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值得表扬。还有些问题老师暂时不回答,老师想在课外和同学们一起查找答案好吗?

  [点评:此刻,师生将评价作为了重点。有水平的问题得到了肯定,水平不高的问题师生从精神上也给予了认可。因为善问是要逐步才能形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同桌互认本课生字。

  2.小组内分析易错的字。

  3.班内交流易错的字。

  生:“良”不能少了上面的点。

  生:“孙”左边的“提”不能写成“横”。

  4.描红。

  5.同桌交换书写本写字。

  [点评:学生之间有一种竞争意识,也有一种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因此在别人的本子上书写会更努力、更用心,写出的字也就可能更好,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他们会努力写出好字并能熟记字形。]

  六、课外拓展。

  1.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将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将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于写作之中,为以后写作做了铺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树教案08-13

语文小学教案10-02

语文教案12-07

语文优秀教案11-12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台阶》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