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8 10:24: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秀8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堂导入:

  二十世纪初,三十八岁的史怀哲,拥有三個博士學位,又正式取得醫生執照,但他拋棄了似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陸──非洲,為黑人義診。

  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個大手術是為脫腸引起腸閉塞的病人開刀,以往非洲這種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沒有第二條求生的路。當他救活病人時,病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眼神中充滿著疑惑與感恩。史怀哲告訴他說:“我不是巫師,是‘愛’支持我這樣做。”此時暮色漸漸低垂,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们都是兄弟。”

  课前预习:

  1.史怀哲(1875-1965)又名可尔贝特施韦策。法国神学家、___家、医生,一生致力于__洲国家的医疗事业,1954年获得诺贝尔___奖。《我的呼吁》便是他在___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2.《我有一个呼吁》,主要呼吁什么?

  答:。

  答案:

  1.哲学 非 和平 瑞典

  2.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呼吁人们从善去恶,远离暴行;呼吁防治大众疫病,呼吁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重点难点:

  生:老师,我们觉得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比较难懂,好像是一篇深奥的议论文。

  师:对,这篇文章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阅读理解时,应注意区别文章的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生: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有的地方好区分,有的地方难区分,怎么办?

  师:关键看哪个证明哪个,哪个被哪个证明。比如第一段文字最后两个句子,前一句说“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后一句说“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前为因后为果,后一句证明前一句,前一句是主要信息。

  生:区别段与段,也可以这样吧?

  师:对。

  生:如果段与段之间没有论证与被论证关系呢?

  师:那可能它们就是并列关系,它们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比如最后三段文字,都是反对战争,都论证中心论点“尊重生命的伦理”。

  结构图示

  概括提出呼吁

  1、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呼吁从善去恶,爱护并促进生命

  具体论证呼吁

  联系暴行3、呼吁善良善行,超越暴行力量

  联系疾病4、呼吁防治疫病,各色人种以伦理精神相处

  联系战争5、呼吁放弃原子武器,希望互相信任,和平共处

  6、呼吁国家之间的问题,避免战争,和平解决

  7、呼吁国家领袖,力避关系恶化,共同维持和平

  重点研讨:

  1、《我的呼吁》是按照什么思路来演讲的?

  明确:全文思路呈层进式。首先提出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尊重生命伦理的人生境界;最后联系实际,强调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先讲是什么与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

  明确: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课堂训练: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豁然开朗 至礼名言 愚昧无知

  B、亲疏远近 慈善事业 军备竟赛

  C、生命伦理 和睦相处 战争暴行

  D、炯然不同 铭记心中 表白信心

  2、下列各句,不是“我”所呼吁的内容的一句是 ( )

  A、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C、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D、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

  3、句子与修辞手法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

  A、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设问

  B、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引用

  C、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借喻

  D、希望他们尽快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引用

  4、不是段落中心句的一句是 ( )

  A、第二段: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B、第三段: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

  C、第四段: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

  D、第七段: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避免一切会使现状恶化、危险化的事业。

  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5、史怀哲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我的呼吁》第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1)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2)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3)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4)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5)对全世界有何意义?(6)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7)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8)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9)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10)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11)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7、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1)/(2)(3)(4)(5)(6)/(7)(8)(9)(10)(11)

  B、(1)(2)/(3)(4)(5)(6)(7)/(8)(9)(10)(11)

  C、(1)/(2)(3)(4)(5)(6)(7)/(8)(9)(10)/(11)

  D、(1)(2)/(3)(4)(5)(6)/(7)(8)(9)(10)/(11)

  8、用原文解说:

  (1)“这种伦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往的生活态度”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直接证明的内容是什么?它又被什么内容所证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总提演讲的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我们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C、人们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D、生命的伦理要求人们注意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

  答案:

  1、C(A至理名言,B军备竞赛,D迥然不同)

  2、D(D仅仅呈现一种不良现状,没有呼吁;B“我仍然确信”与C“我相信”是呼吁的一种表达方式)

  3、A(无疑而问且加强语气,是反问)

  4、B(这一句在证明前一句,是前一句的论据,不是段落中心句)

  5、一是暴行,二是疾病,三是战争

  6、因为这种“分别”容易引起有些人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一些生命,产生一些可恶的暴行

  7、(1)提出对生命伦理的“尊重”,(2)(3)(4)(5)(6)批评与“尊重”相悖的主观“分别”(7)(8)(9)(10)(11)论证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尊重”的基本内涵。

  8、(1)重视尊重生命(2)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

  9、以为昆虫或原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

  10、(第一问)“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第二问)“对全世界有何意义?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

  11、D(关键在于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课后训练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迥(差得远)然不同 至(极)理名言

  B.生命伦(类)理 战争暴(残暴)行

  C.铭(镌刻)记心中 危机(机会)

  D.表白(表达)信心 愚昧(糊涂)无知

  2.下列对《我的呼吁》的出处介绍,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

  A.出自《敬畏生命》

  B.选自《史怀哲传》

  C.即史怀哲在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D.选自《新约全书》

  3.下列关于史怀哲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怀哲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与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事业。

  B.史怀哲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我的呼吁》是他在瑞典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C.史怀哲获得三個博士學位与醫生執照,38岁时从法国到非洲大陆,为黑人义诊。

  D.史怀哲对非洲旧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

  4.下列观点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原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

  B.世界上的生物可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C.世界上没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或伤害牠们。

  D.人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5.下列观念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观念相同的一项是 ( )

  A.动物解放运动者,呼吁动物权利

  B.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D.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给生态系统整体以道德地位

  6.《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针对性与鼓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纵横

  阅读《我的呼吁》的第三段,完成7-11题。

  7.“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继续不断的”一句,论证什么句子?又接受什么句子论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一句中的“危机”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史怀哲呼吁善行的现实针对性是 ( )

  A.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

  B.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

  C.良善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能消除猜疑和误解。

  D.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人要认真去冒险行善。

  10.“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其中“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引用耶稣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导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

  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磐、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

  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六十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

  12.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13.“这种终极关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动物是没有苦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相同的一项是()

  A.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B.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C.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D.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智慧的最后结论

  16.最能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是()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答案:

  1.B(伦,人伦)

  2.D(《新约全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我的呼吁》与之无关)

  3.D(对史怀哲来说,应是慈善事业,不是赎罪)

  4.B(这个观点正是史怀哲批判的内容)

  5.B(A范围太窄,C人类中心主义与生命伦理相反,D生态中心伦理比生命伦理范围大)

  6.从标题看,“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7.该句论证“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接受“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论证

  8.良善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或尴尬

  9.A(B是暴力的后果,C与D是良善的意义,三者不是善行的针对对象)

  10.“杠杆”喻良善,“重物”喻难以解剖的矛盾或问题

  11.温柔的人容易得到幸福,一定会得到上帝应许的土地

  12.A(终极苦恼是终极关怀产生的原因,并还是终极关怀本身。)

  13.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因为“这种终极关怀”是苏珊.朗格引用来进行否定的。)

  14.因为动物缺乏智力思维活动,处在麻木与混沌状态(这道题在文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运用考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思考。)

  15.D(A前者“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与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B前者“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C前者范围太大,后者并不是歌德的观点。)

  16.A(B仅仅从范围与否定角度论述,不能概括本文中心;C虽然正确,但太笼统;D重心偏移,侧重论述伟人的特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春天美好景象,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习看半边识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会看半边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

  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拓展:

  1、读一读下面词语。

  姑娘 朗读 放牛郎

  跟从 狠心 仇恨

  谈论 抡胳膊 囫囵吞枣

  苍白 创造 疮疤

  2、选字填空。

  狼 狠 恨 ( )狗 痛( ) 凶( )

  很 朗 娘 姑( ) 晴( ) ( )好

  抢 抡 创 ( )先 开( ) ( )大刀

  枪 轮 论 讨( ) 手( ) 车( )

  3、给下面的字加上合适的部首填进括号里,组成词语。

  丁 方 才 争

  铁( ) ( )问 ( )产 风( )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录音《春风吹》,说说春风吹绿了什么?吹红了什么?吹来了什么?

  2、今天我们再看看春风还有什么本领,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师板书课题,生边读边书空。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词语:柳梢、枝头俏、悄悄、口哨、捎来、云霄、轻轻、绿袍、一支、换上。

  2、生借助拼音识字。

  3、点拨:“悄悄 枝头俏”中的悄和俏声母是q;“柳梢、捎来、口哨”中梢捎哨的声母都是sh;云霄中霄的声母是x、

  4、同桌互读纠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5、教师检查读音。

  (二)学词

  1、生浏览课文,在书中圈画含生字的词语,读这些句子理解“枝头俏、云霄”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点拨:俏:美好、好看。 霄:指天。

  4、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语说句子。

  5、班内展示造句情况,老师点评。

  (三)写字

  1、生描红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教师巡视描红情况,指导错误的笔顺

  3、重点指导:“轻、梢、哨”

  “轻”车子旁的横变提;“梢”木字旁捺变点;“哨”书写时口字旁向上一点。

  4、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5、教师评价。

  三、熟读感知

  课文内容我知道

  1、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春天到,春风吹化了( ),吹绿了( ),吹红了( ),小草( ),山野( ),燕子( ),小朋友( )

  2、填完后先在小组内展示。

  3、教师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小英雄”。小朋友们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吗?那庄稼的好朋友是谁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青蛙和蜻蜓图片

  2、认识益虫: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小动物,它们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 板书课题,认读蜻蜓并伸出手和老师书写

  3、小结:认识到它们都是益虫。 导入新课(板书:益虫)

  二、检查预习情况,归类识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出示词语及拼音)

  蜻蜓 放晴 眼睛 静静 呱呱叫 不出声 除害虫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齐读

  3、观察加点汉字的异同:(生汇报,师作如下板书)

  青:相同:蜻 接近:睛 晴 静

  4、问:还有哪些带“青”的字,读音和“青”相同或接近?

  生小组讨论后总结:清、情、请、精、靖

  5、小结:汉字的变化真大,给“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意思完全不同的形声字,这些带“青”的汉字,大部分读音中都有韵母“ing”,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如此。如果大家把握不准,就向字典或家长请教。

  三、读懂课文,了解益虫。

  1、指名分节读课文,大家听他们读的对不对?

  2、评价

  3、齐读全文

  4、体会情境,指导朗读。

  (1)青蛙和蜻蜓分别做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师结合生回答作相应板书)

  (2)那么它们做完了事情后各自表现又是如何呢?谁来说说青蛙?

  (4)青蛙叫什么?为什么叫?它在想什么?(指导朗读体会到青蛙此时的高兴、自豪的`心情以及宣扬自己功劳的心态)

  (5)对此理解“蜻蜓”的表现,抓住“静静”、“不吱声”重点体会到其其谦虚的品质。指导生读出其情景。

  (6)再次齐读两小节,体会各自的表现

  (7)练习指导背诵全文

  5、拓展延伸,了解益虫。

  我们都喜爱这两只益虫,谁还知道哪些益虫,你能告诉大家吗?生汇报

  6、师作总结语:像青蛙、蜻蜓等这些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消灭了许多害虫,保护了庄稼和其它植物。所以我们不仅要感谢它们还应该怎么做?(生回答,师板书:保护)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一找哪个字是上中下结构?(害)那么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答,师作范写,并用红粉笔作重点提示)

  2、师范写“静”,重点强调“月”,第一笔是“竖”,而不是“撇”,右边的“争”应该注意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3、学生描写生字各二遍

  4、书写作业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2.通过制作作品,再一次提高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明确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自己的特长和语文能力,把握机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本次学习过程中设置的几个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等语文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外化为作品的能力。

  难点:发现、培养自己和推介自己的能力。

  [教学安排]

  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

  1.引导学生发现并明确自己的兴趣,确立自己作品的选题和初步选定表达样式阶段。

  2.准备案头资料并完成作品阶段。

  3.展示作品及评价阶段。

  [教学步骤]

  一.第一阶段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确立选题形成小组

  1.最近,据中国最权威的市场调查公司之一——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被选率从高到低排序的前9项中,“有兴趣”以62.4%的高数据名列榜首。

  [其余分别为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41.6%),有挑战性(40.9%),福利好(28.2%),时间灵活(26.3%),轻松(19.3%),社会地位高(17.9%),稳定(17.7%)] “有兴趣”是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它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主要动因,这给了我们在校学子什么启示?

  (学生们早就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本次综合性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外,还要激发他们培养并提升自己的兴趣,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因此,用这样的数据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更有撞击力。)

  2.教师在学生谈启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兴趣进而培养自己兴趣的重要,如何培养呢?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就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专题创作,然后交流和展示大家的作品。

  (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启示和培养提升兴趣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任务更能引起学生主动创作的积极性。)

  3.在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你对什么最感兴趣,有没有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你们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室,对你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后再创作为富有个性的作品,如果你的兴趣是个人的,你也可以独立创作。

  (这是一个寻找并强化自己兴趣、确立创作主题的环节,也是学生凭兴趣进行自动组合的环节。分组后,学生自行进行了细致分工。)

  二、第二阶段学习:深入学习,引发思考

  1.依据所选主题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并着手创作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2.根据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利用一次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一个“人才交流市场”,集会上学生们可以既是招聘者。

  又是应聘者。如果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中某一部分需要有特长的同学援助,就将自己的诉求以招聘公告的形式张贴出来并设立一个招聘点,集会上若自己有能力满足招聘点的需要,这位同学就可以被召聘,友情加入到他人的创作中客串一下。并可以同时加人多个小组客串。

  (这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既可以改变主要由教师解决学生困惑的做法,激发学生及小组间互相解决疑难,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有特长的学生的潜能,同时口语能力在招与应的交往中也得到了实战锻炼。事实上那些有音乐、绘画及电脑操作专长的学生也成了交流会上的香饽饽。)

  3.用l/4节课的时间,提醒学生注意创作的作品要体现出语文特色。用《还珠格格I》中乾隆微服出巡至白河庄外的野炊作为讲述的例子,那场戏中,紫薇化用诗句给每道菜取了一个个贴切的菜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两只泥巴烤鸡)、“红嘴绿鹦哥”(炒菠菜)等,一顿极为简朴的野饮,经由富有文学色彩的菜名而变得有诗意且浪漫无比。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的资源,同时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语文的一些特色,比如文学与文化的内涵与品位。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姓“语”,因此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要时时提醒学生们注意语文学科的特色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三、第三阶段学习:展示、评比阶段。

  1.利用课堂时间,举办一次“我的作品赶集会”。赶集会上。依据学生的作品类别分为多个市场角,学生既是售货员,需要宣传自己的产品,又是顾客,还要去参观购买其他作品。如有以下市场:

  ①图书市场一内有学生将自己过去的随笔按正式出版的图书样式编辑成的书籍。

  ②“车城”——有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汽车纸模。

  ③集邮市场一内有学生制作的专题邮票展板、集邮册。

  ④电脑游戏玩家——内有学生设计的游戏故事。

  ⑤食品小街——内有学生设计的美食展。

  2.学生们给自己的作品标价为2元,每位同学有20元购物资金,在赶集中,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订购(限l件,不可重复订购同一种作品),签字为证,并在留言本中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

  3.赶集会后,依据各个作品收到的资金总数,依次评出“十佳作品”并将理由整理公示出来。颁发奖证、奖品。

  (这一场景的设计是依据学生作品较多的现实设置的,它既是“我的作品”展示,也是借用“市场规律”的原理对此次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并能书写运用。

  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 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找出描写草塘和小河景色的部分,体会其景色优美。

  2弄懂谚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其物产丰富。

  3 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

  教学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北大荒的资料。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从课题入手,弄懂草塘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体会其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诵读有关的`优美语句。

  学习过程:

  一. 整体感知全文。

  1. 学生谈对北大荒的了解情况。

  2. 激发兴趣,学生轻声快速读课文。

  3. 谈谈草塘给你留下的印象。

  二.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1. 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要求。

  2. 学生采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开始自学。

  三. 汇报自读情况,领悟草塘的可爱

  本次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探讨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的尝试,因此,不能和以往教学一样,学生按部就班的跟老师走,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汇报中,教师根据需要采取的引导作用如下::

  1.在汇报中指导朗读,以文章的第5、18自然段为朗读重点,体会出草塘的景美。

  2.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挂图,帮助理解内容,把形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的画面。

  3.在汇报中可要求背一两句优美语句。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塘可爱的两个方面: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及作者的心情。

  四.整体回顾,与作者产生共鸣

  1.置身于大海般的绿色草塘中,享受着风儿的轻摇,倾听着小丽的介绍,欣赏着清凌凌的小河,此时此刻的你想干什么?

  2.小结:是啊,美丽的景色人人爱,但我们更要注意保护身边的美好环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灵活机动的处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恩”等12个生字;会写“龙、柏、泼”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结合插图学习课文。

  4.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

  5.有兴趣了解各民族的节日。

  重点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具准备

  1.泼水节的录象。

  2.教师用没有拼音的词卡字卡。

  3.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录象导入

  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视机镜头去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吧!

  ⒉(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⒊学生主动说。

  ⒋是啊,在录象中大家看到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时候,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每年的泼水节都十分热闹,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要求:小声地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注上符号。

  ⒈看录象。

  ⒉齐读课题。

  ⒊为什么“难忘”呢?

  ⒋学生自由读。

  集中识字

  ⒈(出示“我会认”图标)

  先用教师的带拼音的字卡学习。

  ⒉(换没有拼音的词卡)。拼音都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吗?

  ⒊(换没有拼音的字卡)词语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能认读吗?

  ⒈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语认读。

  ⒉学生读下面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⒊学生读生字

  ⒋同学们真能干,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生字的吗?

  ① 我预习了课文,我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了。

  ② 我每天上学都会路过一个咖啡店,我总看到咖啡这两个字,我就认识这两个字了。

  ③我把生字编成小谜语来记,说两个给大家猜猜吧:依山而立(端);因为有心(恩)。

  二 朗读感悟

  ⒈这么多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

  ⒉小朋友请你和我们一起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指导读好长句子:“因为……”(可以根据情况再让男、女声各读一遍)

  ⒊是啊!“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师生呼应读第三至五自然段):那天早晨……

  ⒋(指导看插图),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⒌通过看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气氛,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读三、四、五自然段吧。大家说说,想怎么读。

  ⒍好,那我们就分几个小组赛读吧,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1 三人以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①三位学生读完课文:1 、2段一人读;3、4、5段一人读;6、7、8段一人读。

  ②我知道了,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在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泼水节,所以这一年的泼水节非常难忘。

  ⒉齐读一、二自然段。

  ⒊师生呼应读。

  ⒋学生看图说话。

  ⒌分小组比赛读。

  ⒍赛读。

  ⒎听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朗读,我仿佛也成为傣族人民的一员,与衣着傣族服装的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⒏请同学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⒐同学们,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⒑我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到了高兴, 听到了快乐, 还听到了激动和兴奋。让我们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吧。

  ⒒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受感动,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傣族的泼水节多么热闹啊!

  齐读六、七、八段。

  ⒑展示读(读句、段、篇均可)。

  ⒒①我还知道彝族有火把节,也很热闹。②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放鞭炮,热闹极了。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我喜欢过端午节。

  作业练习及指导写字

  ⒈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词语了。这节课,你们又能积累哪些词语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练习用词语写话,一会儿向大家展示。

  ⒉请同学们看49页上的“我会填”,有没有什么发现?

  ⒊好吧,我们来开火车组词语比赛,每人根据不同的音组词语,不能组别人已经组过的。

  ⒊下面请小朋友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⒋这一课要写的字很多,请大家先看看这些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⒌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看凤凰这两个字。它们俩哪儿长得像呢?

  ⒍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两个字,想想,写几字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⒎对。(范写“艺”)请看,如果这个横折弯钩写得像艺字下面的横折弯钩一>

  样了,里边的“又”和“皇”就没有地方待了。好了,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字写两遍吧。

  ⒏评字。

  ⒉①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多音字,②是要求我们用多音字不同的读音组词语。③老师,我们进行组词语比赛,好吗?

  ⒊开火车组词语比赛

  ⒊填空

  ⒋(1)脚的右边是单耳旁,不能写成双耳旁。有三个部件,中间高,两边低。(2)鲜的左下横要变成提。(3)寿的第三横要写长,撇要写得靠左边,起笔在竖中线上,给下面的寸留出空来。(4)敬字右边是反文,是四笔写成的。(5)凤里面是又不是

  ⒌都有几字头。

  ⒍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横折弯钩的折不能向里收,不能写成艺术的艺那样。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老舍用他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五月青岛的独特风光,那作者对青岛怀着一种什么感情?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五月的青岛

  花 五彩缤纷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满朝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跳水》教案10-04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荷花》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