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时间:2025-01-20 09:59:2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课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体会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会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游戏,猜物体验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物?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3、确定猜。

  继续提示:下面不是橡皮。

  (1)学生独自猜测。

  (2)同桌交流猜测结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二)师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猜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引导审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思考: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全班交流。

  预设1: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2:连线法。

  引导学生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

  预设3:表格法。(如下图,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方法,求同引思

  1、思考: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让学生体会,由小红拿的是语文书的`条件将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推理,即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因此由三个人拿三本书转化成两个人拿两本书。所以推理首先要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2、追问:你为什么能肯定小丽拿了品德与生活书,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的时候,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关键条件推理出某个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和列表法辅助推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的第1、2题。(学生读题后在书上完成,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完成后着重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为什么?)

  3、游戏拓展: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拿出3样文具,在组内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其他同学猜。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了有趣的练习和游戏,思维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训练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加法及估算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发展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3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发展有序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624342+362130+476

  (1)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检查订正。说说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算一算。比一比。

  230+68445+414

  260+68445+464

  267+68445+469

  (1)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

  (2)反馈检查。

  (3)说说这两组计算题中各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也随着增加,反之,和也随着减少;每一组中的第一小题计算时不需进位,第二小题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第三小题个位和十位相加都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

  3、解决实际问题。做第3题。

  二、估算练习

  1、估算一下下面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304+106402+467248+395

  596+297196+729635+208

  先同桌说说后交流反馈

  2、解决实际问题。做第5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说说自己列式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总结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小组派代表交流。

  四、作业应用。完成41页第4题。

  教学板书:

  练习课

  158+216+142=516(本)97+105+97=299(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有序陈述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和观察比较算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等。

  3、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0+90430—400500+300

  740—4030+900600—200

  2快速口算。

  200+50090+300770—70320—300

  740—700900—400900—3001000—800

  360—300400+600500+200200+100

  200+800540—40580—50050+70

  二、算一算。比一比

  346+113552+175

  346+213452+275

  346+313352+375

  1、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每组中的各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检查订正。说说自己的发现。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逐渐减少,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不变。)

  3你能根据每组中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很快说出另几个算式的得数吗?

  304+106=410596+297=893635+208=843

  304+206=496+397=535+208=

  304+306=396+496=435+208=

  304+406=296+597=335+208=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42页第7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反馈思考。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做42页第8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反馈思考。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白求黄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27多35的数,求黑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62多59的数,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3做42页第9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电线原来长多少米的?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应用。完成《练习与测试》

  教学板书:

  练习课

  346+113=459552+175=727

  346+213=559452+275=727

  346+313=659352+375=727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9÷4=2(人)……1(个)10÷4=2(人)……2(个)12÷4=3(人)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6 = 5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有余数

  6÷2=3(人)7÷2=3(人)……1(个)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能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的重要作用,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估计意识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492、695、503、207、813、589、904、296、407、602、399

  1、“492”和“503”都是接近500,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492比500少一点,503比500多一点。)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2、“399”这个数常会在哪里看到?(同时出示商场标价单)如果你选中了一件399元的商品,你真的会带399元去吗?生活中,我们总会先估计一下商品大概多少钱,然后准备一个大概的数目去购物,这样比较方便。(同时板书:估计)

  【设计意图说明:估算要以数感为基础,要以理解数概念为依托,并且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握数的大小。环节1的设计通过使学生头脑中“大约几百”的数概念的清晰化,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合理调整估算结果作了有效的.铺垫。环节2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数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学生自觉的估算意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估算方法

  创设情境:三八妇女节,老师到商场去购物,一圈逛下来,看中了一件衣服299元,一条裤子198元。小朋友们,胡老师买这套衣服大约需要几百元呢?(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理解题意)

  (一)学生交流,汇报方法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497(元),所以要带500元钱。

  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看成大约300元,198元看成大约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大约要带500元。

  2、教师处理预案一:如果先出现方法一,教师要加以引导:你的口算能力真强,小朋友们没有你这么好的口算本领,就要动脑筋想想其他办法了。谁想到了吗?

  教师处理预案二:如果先出现方法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析方法优劣。

  【设计意图说明:教学估算时,把它置于具体的购物带钱的背景中,这是处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所耳熟能详的,当他们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便自然地理解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体会到了估算的必要性。根据估算算式中两个数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想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上两种,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应该说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辨析,也有小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引导才能认识到“凑整估算”这种策略的优越性。】

  (二)辨析式子,认识约等号

  1、教师出示:299+198=600(元)

  2、学生辨析:299+198的结果是大约500元,不是等于500元,所以不能用等于号。

  3、认识约等号:

  (1)学生尝试介绍。

  (2)教师介绍并完成板书:要表示结果大约是500元,就需要一个新的符号产生,它就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板书介绍约等号的写法、读法。学生集体写、读)

  (3)学生完整地读出算式。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经历辨析,自主产生学习新符号的意愿,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约等号的写法教学绝对不可忽视,教师一定要注意约等号写法的形象指导。】

  (三)方案选择,活用估算

  再创情境:胡老师后来又去逛了一圈,又看中了一套衣服,请你估计一下,买这一套衣服大约需要多少钱?(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并注明:一件衣服298元,一条裤子208元。)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教师完成板书。(板书:298+208≈500(元))

  2、教师提问:两套衣服老师都喜欢,请小朋友们帮忙想一想,老师带500元能买到哪一套衣服呢?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397(元),298+208=506(元),所以胡老师带500元能买到第一套衣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麻烦。)

  (2)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是300元不满,198元是200元不满,估计的结果也应该是500元不满,所以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3)学生汇报方法三:299元比300元少一元,198元比200元少2元,结果是比500元少3元;而298元是比300元少2元,208元是比200元多8元,结果就是比500元多6元。所以只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4)学生汇报方法四:299+198的99+98满100,200+100=300,结果是400多;298+208是98+8满100,200+200=400,结果是500多。所以,带500元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

  【设计意图说明: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到同一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且进行引导、评价和优化,让学生知道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理解、思维层面:数感好的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方法二,推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理解方法三,而方法四可能更适宜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更便于推广应用。】

  (四)小结揭题,显化估算方法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数目不需要很精确,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的数目,因此同学们要有估计的意识,更要学会估算的方法。为了方便、快速地进行加法估算(同时板书课题:加法估算),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一个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来估算。当然,估算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同学们要根据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培养估算能力

  1、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599+297403+508295+306

  704+195392+407606+399

  (1)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展示,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700?在□里画“√”。哪道题的结果小于500?在□里画“△”。

  495+198□506+205□596+145□

  299+185□136+398□67+414□

  (1)学生独立思考,认真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优化学生的想法。

  【设计意图说明:第一题起到扎实巩固“凑整估算”的估算方法的目的。第二题辨析结果“大于700”或者“小于500”的情况中,有许多灵活运用估算方法的因素存在,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得以碰撞,估算能力得以提高。体验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的方法。】

  四、总结拓展,活化估算学习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出示挂图。(教师创设情境,略。)

  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煲电风扇

  206元292元604元305元195元

  (1)请你任意选两样东西,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2)估计一下,花900元钱能买到哪几样东西?

  【设计意图说明:本堂课一开始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这个基于“学习数学培养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而提出的教学理念。课堂结束,教师创设了一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活化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板书:

  加法估算

  206+292≈500(元)

  约等于

  “≈”读作“约等于”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页练习三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准确进行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出示:口算下面各题。

  60+90430-400500+300

  745+4030+900600-200

  2)生独立计算。

  3)汇报核对。

  4)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三第7题。

  1)指名说图意。

  2)一共编了多少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同桌说)

  3)指名汇报。

  2、练习三第8题

  1)说图意。

  2)独立计算。汇报。

  3、练习三第9题

  1)学生自读题目。

  2)问:要求”现在比原来短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生独立计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指名汇报。

  5)生独立解决:这捆电线原来长多少米?列式计算。

  4、练习三第10题

  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552+175

  346+213452+275

  346+313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引导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笔算并验算

  (出示)比一比,算一算

  6+8 7+9 6+3 5+7

  60+80 70+90 60+30 50+70(口算交流)

  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同桌说一说)

  比一比,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比较异同)

  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265+137 472+58

  要求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在课堂本上)

  2、练习五第2题

  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怎样验算加法?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8+172 94+707 546+21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4、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出示)

  学生说说图意,在心里进行快速口算

  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凉亭到梅园哪条路近一些?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出示)

  学生说图意

  5、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怎样列式?(学生思考交流,解决在课堂本上)

  交流校对,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问,解答)

  四、教后小记: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 □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小红小东小丁

  45下36下53下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8

  第1课时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笔算的方法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难点: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板书课题: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二、旧知学习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学教材第101页第1题。

  (1)指名读题。

  (2)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3)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

  30+24+4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里能填几。

  4、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解答过程。

  5、小朋友跳绳。

  小强小青小东小丁

  45下36下53下60下

  (1)小强比小丁少跳了多少下?

  (2)小强和小青一共跳了多少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的计算相信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笔记】: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从多个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补充同学的'观点的过程中使表述更加清晰,学生是在复述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想法成为课堂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准确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加法笔算以及验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课题:练习)

  二、笔算加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630+40370+200990+10

  520-400680-2001000-400

  2、练习三第1题

  1)你会算一算,比一比吗?

  230+68445+414

  260+68445+464

  267+68445+469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3)开火车集体核对。

  4)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5)指名说。

  师引导问:这三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6)计算之后还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你会验算吗?

  (学生进行验算)

  7)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算的.?

  3、练习三第2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4)指名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要检查些什么?

  5)小结:检查时要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看数字有没有抄错。

  4、练习三第3题

  1)指名说图意。

  2)生独立计算。汇报。

  三、加法估算的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204598499305

  2、练习三第4题

  1)出题目: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

  304+106402+467248+395

  596+297196+729635+208

  2)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说。

  3)汇报。说说要注意什么?

  4)小结:在估算时,我们要把这些加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注意要用约等于号。

  3、练习三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问:“三年级去的人数与一年级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3)生独立完成,要求:先估计一下,三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再算一算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地,激发兴趣(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学生经历提问和列式的过程)

  引入: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要求列式:85+143+126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要求: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交流)

  独立在随堂本上尝试(独立练习,同桌学习)

  (巡视)指名板演:1)两道竖式

  2)两道竖式叠加

  3)只列一个竖式的

  2、动手实践,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灵活进行笔算

  4、初步小结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比较竖式的写法,说说你喜欢哪一种?

  (倾向于:只列一个竖式:

  8 5

  1 4 3

  + 1 2 6

  3 5 4)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算法,再全班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竖式的好处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用你喜欢的算法,你能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怎样列式?

  讨论列式,独立尝试在随堂本上,同桌说说每一步是怎样算的。(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就178+194+236

  1 7 8

  1 9 4

  + 2 3 6

  □□□进行讨论)

  如果是这样列竖式,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

  讨论交流:

  方法1、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

  方法2、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

  指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组织讨论方法1和方法2的优劣

  (交流明确:能凑成10的先相加)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5—9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怎样笔算这类加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算一算。

  6+87+96+35+7

  60+8070+9060+3050+70

  1)学生自己口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同桌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每组题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进一位。

  2、想想做做第6题。

  1)说说图意。

  2)小兔到学校怎样走比较近?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小猴呢?谁到学校的路近一些?

  4)指名说。

  3、想想做做第7题

  1)独立计算。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8题

  1)说图意。

  2)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问:怎样列式?(指名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9题

  1)说图意。

  2)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的家在哪里。

  3)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远吗?

  从松鼠家到小狗家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不进位加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连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口算。

  8+5+16+7+39+8+2

  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

  (板书课题: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

  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

  (同桌说,再独立计算试一试)

  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

  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2、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自读题目,理解题意。

  2)指名说题意: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说图意。

  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4、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师小结:花坛每边268厘米,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花坛的栏杆一共长多少厘米?

  3)学生独立计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第五课时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台。

  2、液晶投影。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怎样列式?

  206+292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师板书:

  206+292≈500

  200300

  能写等号吗?为什么?

  6)500哪来的?(同桌讨论。)

  指名说。

  7)指导读法: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台吸尘器和一套音响大约要多少元?

  1)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妈妈带了800元钱,能买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这800元能买哪几样东西?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等于号,而要用约等于号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同桌说一说。

  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生独立完成练习。

  2)指名汇报:每只蝴蝶应飞到哪朵花上?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怎样估算。

  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3)生独立计算。

  4)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599+297□403+508□295+306□

  2)生独立完成。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5、想想做做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136+398□67+414□

  6、想想做做第6题

  1)指名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

  2)任意选两样东西,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3)指名说。

  7、想想做做第7题

  1)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2)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292≈500

  200300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xx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2)3050>3005>3049>3500()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同学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同学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竞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同学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和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假如同学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同学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同学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馈。

  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假如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方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同学充沛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7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4-20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11-20

【推荐】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1-1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0-1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8-1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3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