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

时间:2025-01-01 08:04: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5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3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相关文章:

敕勒歌教案08-24

敕勒歌教学设计07-02

敕勒歌教学设计14篇[合集]07-07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5-23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0-25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1-05

秋天的怀念名师教案12-29

《海伦·凯勒》教案205-26

《颠倒歌》教案10-30

《动物歌》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