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6 08:02: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来?

  祝兹zī侯棘jí门彀goù弓弩nǔ按辔pèi徐行

  作揖yī介胄zhu嗟jiē乎曩nang者

  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éi介词wèi

  军:驻军军营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14、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1、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啊!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xx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父爱,体会父爱。

  2、抓重点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唤起学生对父亲爱。

  3、通过拓展激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父爱。

  教学方法:引读法,感悟法,质疑法,情境法,表演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忆快乐。

  1、(播放课件)师:请看大屏幕,人们是在庆祝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孩子们可以放鞭炮、穿新衣、吃团圆饭。北方的春节还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熬年夜的习俗。有一位叫马德的人,最难忘八岁那年的春节。因为那一年,他的心中也一直留着父亲做灯的那一幕。

  2、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心中那盏灯》

  二、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根据学生的提问,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那盏灯指的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

  3、过渡: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默读课文,找一找父亲做冰灯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品读父亲的动作

  1、指名汇报所画的句子。

  2、课件出示:

  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面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象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3、指名读这几句话,其他学生思考:哪些词语描写了父亲做冰灯时的动作?(托着、打磨、擦、捂)

  4、(师边演示动作边问):你见过别人打磨东西吗?什么叫打磨?

  5、父亲打磨这块冰用的是什么?(手)

  用手打磨这块冰会有什么感觉?

  这样寒冷,为什么用手来打磨呢?

  6、难怪,父亲每打磨一阵,(引读):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7、想象父亲做冰灯的那一幕,并请一生来演一演。

  评一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作者就是抓住这些动作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写得多传神呀!

  9、齐读这几句话。

  10、(解决问题,体验快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心中的一个疑问,大家高兴吗?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子间的三次对话,并与同桌分角色练读。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体会父亲为什么答非所问。

  3、学习第二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比较两次“爹,你干啥呢?”的语气有何不同,并练习朗读。

  4、理解“尴尬”,并说说从父亲“尴尬”的样子,我看出了什么?

  理解“寻思”,你看出这是个怎样的父亲?

  5、学习第三次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问:父亲真的'不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四、体会父爱,深化主题。

  1、创设情境,多次引读“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2、谈谈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

  3、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课外拓展、快乐练笔。

  1、齐读马德在另一文章中赞美父亲的一段话。

  2、欣赏《父与子》,练写“父爱就是-----------------------------------------”。

  3、:孩子们,父爱如山,父爱如水。从你们稚嫩的笔迹中,我看到了浓浓的亲情。

语文教案 篇3

  【词语超市】

  本次词语超市中的词语均含有本单元课文中的会认字或会写字。教学形式尽量灵活些,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有所提高。

  【金钥匙】

  通过回顾课文《蜀鄙之僧》,举例说明对比写作方法的妙处。在引导了解“对比”这一写作手法的妙处的同时,更可通过实例指导运用。如,讲述一个道理,给几个材料,让学生选择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材料,并说说理由。

  【格言警句】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xiàn)”这句古话强调的是熟读对理解文意的作用。这在学习古文、古诗词、现代诗甚至某些现代散文方面,都是至理名言。让学生读熟这句话,最好能背下来。

  【古文诵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深刻寓意是一大难点。安排在学完文言文《蜀鄙之僧》之后,可用来进行自主阅读文言短文能力的培养。本文朗读时,句中可做如下停顿(可根据个人理解灵活处理):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参考资料:

  ①《螳螂捕蝉》上下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语文生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用想象来编制神话故事寄托人力所不能及的.愿望。在今天,古老的想象和愿望很多变为了现实。本次作文训练,承接《劳山道士》《牛郎织女》中的浪漫精神,重在引导学生放胆想象。教师善于营造一个放松的环境,就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放飞想象。

  本次习作是根据现有提示和背景文字,通过想象编写故事。重在引导学生虚构一个有情节变化的故事框架,在此基础上,还要安排好主次,行文时更多着墨于主要部分及有意味的细节。但不可要求过高,要渐进地指导、训练。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2.了解用对比法说明事物的好处。

  3.积累格言警句,理解、体会“读书千遍”的好处。

  4.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5.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有创意、合理地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2.创意想象,设计有情节变化的故事框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出示第一组词语,读一读。

  2.快乐传真猜猜猜。

  一生看词卡后用动作、表情甚至小品来表现词语,其余学生猜。(在演和猜中加深词义理解,积累词语。)

  3.出示第二组词语,读一读。

  4.写一写。

  同时请几名同学上台写,众人点评。

  5.你能说一段话,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吗?

  二、金钥匙

  1.《蜀鄙之僧》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原来成功的关键不是你具备了什么条件,而在于你是否有坚定的志向。故事是怎样说明这个深刻的道理?

  回顾故事及课文板书。

  贫者至富者未至……

  志坚志不坚……

  2.是对比使故事更有说服力。

  3.齐读“金钥匙”内容。

  4.选材练习。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你觉得下面哪个故事更容易让人领会这个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①课堂上,文文和三三私下讨论问题,被老师批评。文文认为是老师找碴儿,此后,每次上课就故意和老师作对,自己的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三三觉得自己虽然是讨论书上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讲话,影响了大家,此后,他把问题留到课下再讨论,老师表扬他好学,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②小虎没考好,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粗心了点吗!”结果,第二次又考砸了。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法的优势。还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将后一材料充实。

  三、格言警句

  1.同学们觉得学文言文、古诗词难不难?

  2.你说难,难在哪儿?

  3.你说不难,说说你是怎么学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干发现事物的实质,才干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的资料。

  教学进程:

  (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幼稚时形似白色绒球。

  3、 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 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 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黄昏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 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考虑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局部。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昼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 (中午) (黄昏)

  绿 金色的草地 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 指名读,评读。

  (3) 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 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 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 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考虑:“我”有什么新发现?

  (2) 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 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 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 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三) 升华情感。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揪 发现 不揪 喜爱

  早晨 中午 黄昏

  绿色 金色 绿色

  合 张 合

  蒲公英会合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以读带讲。

  美景欣赏法。

  观察法。通过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赏听——自读——赏析——总结

  一、 导入:

  我们穿衣服,本质是为了温暖,而在保暖的基础上,而注重美观。桥也是一样,本质是为了不趟水过河,为了方便,而在方便之余,却讲究桥的美观。那么桥有多美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二、 看视频,听配乐朗读

  三、 自读

  四、 罗列四种赏析法:

  1、 简笔画赏析:上这样的课文,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充分展示简笔画的长处,聊聊几笔,把桥画出来,再让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达到欣赏上的眼看心领的统一。

  2、 图片赏析:如果没有简笔画的功夫,可以借助网络上的相关桥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充分展示,阅读相关段落,达到文字与景像的统一。

  3、 自我赏析:假若再找不到图片,则让学生自阅课文,找到自己在吴冠中的笔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桥的文字,点出为什么?相互交流,达到欣赏目的。

  4、 重写赏析:让学生听读和自阅课文后,老师展示全文,把课文中描写好的句子取消,让学生关书填空,然后,再翻来看,与课文比较,找到差距。最后,安排一两句仿写,达到“赏”与“写”的结合,接近于写作训练。

  五、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快乐,更加愿意去把拼音学好

  教学目标:

  认识“家、飞、机、有、儿、河、校、入”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体会课余生活的丰富多采。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īē ,ūē ,ēr及拼读音节,组词

  二、激趣过渡:

  小朋友们,课后你们都喜欢干什么呢?(做游戏,画画,唱歌……)哦,大家的课后的`活动真有趣呀!现在我特地请来了五位朋友来为我们表演一下大家课后的活动情况。你瞧,他门来了……(翻到P31)

  你们能现场记者,为我们介绍一下大家的课后情况吗?谁愿意来试试……(有的叠飞机,有的做贴画,有的在捏泥娃娃……)小朋友们讲得真棒,课文中就有一段描写我们课后生活的画,我们一起来读读

  1、出示小黑板

  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做贴画,捏泥娃娃,有趣极了

  先读拼音,再读生字(个人读、齐读、个人读、学生当小老师指正错误,再齐读)认识这些生字:家,飞,机,有

  过渡:小朋友们,课后我们有几个小朋友喜欢画画,我选了三张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三张图片,每出示一张画,就来认字,图文结合

  ①月儿:认识 儿

  ②河边:认识 河

  ③校园:认识 校

  反复读

  最后老师再送你们一个字,“入”作为表扬

  认识“入”

  过渡:有个人把这三幅图连起来写成一首儿歌。走,我们一起到书上瞧瞧《月儿弯弯》儿歌朗诵,知道阅读朗诵,加强生字的认识,齐读儿歌

  作业布置:

  回家也画几幅图,以这几个字为主题

  板书设计:

  家、飞、机、有、儿、河、校、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精选]语文教案09-09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精选]09-24

(经典)语文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