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统计教案

时间:2024-11-09 15:15:1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统计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统计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统计教案

小学统计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统计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小学统计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 法

  联系实际法 比较法

  学 法:

  自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它和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记录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记录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扇形统计图表示每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独立自学例2思考题中的4个问题

  (1)说一说靠山村近几年土地的变化情况。

  (2)20xx年底,这个村的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

  (3)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2、小组交流独立思考的内容

  3、全班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自学检测

  1、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第69页第3题(先独立计算,板演,再说一说,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四、课堂检测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二年级作息时间安排 五年级作息时间安排

  (1)二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分配有哪些不同?

  (2)你能根据统计图计算出两个年级学生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洗簌和睡眠的时间吗?

  2、某市20xx年城区用地情况统计图

  已知工业用地面积比绿地面积少42平方千米,这个城区的居住用地面积是多少?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小学统计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统计教案5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图,加强学生阅读、分析和绘制简单统计图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三块小黑板,课前分别按照教科书第144145页画好某市两个工厂的产值、人员和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各种统计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哪些统计图?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学过扇形统计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三个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某市两个工厂的工业产值、 人员和销售情况。

  1.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张统计图。这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看.一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

  为了使全班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教师还可以继续问一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

  例如,哪一条折线表示的是一厂的产值增长情况?怎样看出它的产值增长得快?等等。

  2.出示第二块小黑板(各类人员人数统计图)。

  教师提问:这一张统计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人数多?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二厂的工人人数多,一厂的技术人员多。)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条形统计图。教师还可以再补充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张统计图中一共表示出几种人员的情况?两个厂的管理人员各是多少人?哪个工厂的勤务人员少,少多少人?等等。

  3.出示第三块小黑板(产品销售情况统计图)。

  教师:这一张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工厂都有 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内销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外销是指在向国外销售的产品。

  谁能说一说,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是百分之几?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幅扇形统计图。在每一幅图中,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都是百分之百。因为工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国外就是销往国内。合起来就是工厂的全部产品,百分之百。)

  谁能再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工厂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指名学生回答。(一厂的大。)

  4.对以上几幅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看过的三幅统计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工厂的生产搞得好一些?谁能试着说明一下自己分析的理由?指名学生回答。

  可以多请几名学生分析,教师帮助综合与整理。例如,从第一幅图(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一厂生产产值的折线上升得快,说明一厂的生产搞得好;从第二幅图(条形统计图)中又可以看出。一厂的技术人员多一些,工人人数少一些,说明这个厂

  比较重视技术开发,所以工作效率高,生产搞得好;另外,从第三幅图(扇形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一厂的外销量占产品总数的百分比比二厂的高。也说明一厂的产品质量比较好。

  二、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表示数量时各有什么优势?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概括和整理。

  学生综合整理统计图的特点以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146页上的表。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可适当提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如何留好画横轴和纵轴的位置。

  2.做教科书第146页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审题,还可以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请几个学生给全班说一说。(毛衣的销售量从七月份起里上升趋势。到十一月销售量最大:而衬衫的销售量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一直呈下降趋势:)

  四、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10题:

小学统计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3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1题。

  【知识要点】

  ⒈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收集数据时需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数据可采用画“√”或画“正”字等方法,以提高效率;

  整理数据的方法:一是分类整理,二是分段整理。

  ⒉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便于对数量的多少直接进行比较

  折线统计图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便于反映数量发展变化的趋势

  扇形统计图以一个圆的面积表示事物的总体,以相应的扇形面积表示各有关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便于呈现总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复习统计的知识围绕书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讨论。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各种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统计图,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说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练习与实践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并说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用统计图表示出统计表中的数据,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统计图的必要性。

  三、知识链接

  ⒈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三上、三下、四上)

  ⒉平均数(教科书三下)

  ⒊折线统计图(教科书四下)

  ⒋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五上)

  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科书五下)

  ⒍扇形统计图(教科书六下)

  四、教学过程

  ⒈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⑴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⑵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⑶出示填空题。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⒉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习题精编

  ⒈填空。

  ①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统计图。

  ②要制出能反映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以及关系的统计表,应制成()统计表。

  ③为了给病人描绘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统计图。

  ⒉下面记录了某年某地区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气温情况:

  七月:22。C、24。C、25。C、28。C、26。C、23。C、28。C、29。C、31。C、33。C

  八月:33。C、32。C、31。C、28。C、26。C、24。C、24。C、23。C、22。C、21。C

  整理数据,填写下表:

  22—24 25—27 28—30 31—33

  七月

  八月

  ⒊、根据统计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公司计算机销售数量统计图

  1月

  A、第()季度销售量最高,是()台;

  B、全年平均每季度的销售()台;

  C、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的销售量提高了()%。

  ⒋下图是造纸厂四个季度的产值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填空:

  (1)第季度产值最高。

  (2)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万元。

  (3)第四季度的比第三季度下降了%。

  (4)你从这个图中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统计与概率

  第2课时(总第2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4页“练习与实践”第2~4题。

  【知识要点】

  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⒉不同统计图的画法。

  ⒊正比例量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

  3、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以书中的3道练习为主。在教学时,第2题要适当指导学生看图,再完成统计表,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看表说说每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画折线图,最后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的问题。在讨论哪辆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既要启发学生根据表示每辆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图像作出判断,也要启发学生算出几组对应的数的比值,并注意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试着估一估每个节目的播音时间大约占每周波音时间的百分之几(或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几个问题。

  三、知识链接

  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画法。(教科书三上、四下、六下)

  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六上、六下)

  ⒊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教科书六下)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二)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三)指导完成第3题

  ⒈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⒉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⒊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⒋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⒌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四)指导完成第4题

  ⒈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⒉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然后集体校对

  习题精编

  1、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制成一个条形统计图。

  长城电视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

  实际产量计划产量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一月2400 125%

  二月3360 120%

  三月3780 3000

  2、下面是某公司下半年收支情况统计图,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某公司20下半年收支情况统计图

  (1)这个公司收入最多的是()月,是()万元。

  (2)这个公司盈余最多的是()月,是()万元。

  (3)这个公司亏损是()月,亏损()万元。

  (4)这个公司下半年共支出()万元,收入()万元。

  (5)这个公司下半年共盈余()万元。

  3、下面是某农场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已知粮食作物比经济作物多312公顷,这个农场一共耕种土地多少公顷?三种作物各耕种多少公顷?

  4、某同学完成数学作业后,因不小心将墨水泼在作业纸上(见下图)。请你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有关的计算,然后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条件:

  ⑴这个班数学期末考试的合格率为95%。

  ⑵成绩优秀的人数占全班的35%。

小学统计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课题一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板书设计: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课后小记:

  课题二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

  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小学统计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或挂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今天咱们再来进一步学习好吗?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练习十七第2题。(1)看图,明确题意。(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4)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少儿百科全书》《IQ博士》《宠物小精灵》《奥特曼》

  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喜欢()最多,喜欢()的最少。

  (2)喜欢《少儿百科全书》的和喜欢《奥特曼》的一共有()人。

  (3)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三)提高练习:

  统计一下自己文具盒里各种学习用品的数量,然后在格子里涂色。并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教师提前印好统计图)

  铅笔橡皮直尺其它

  文具铅笔橡皮直尺

  数量

  1.()最多,()最少。

  2.铅笔比橡皮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1)练习十七第3题。

  (2)练习十七第4题:每人说出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统计喜欢每一类交通工具的人数,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课练习,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统计收集到的数据,绘制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它们都能清楚、直观地反映出统计的`数量、种类、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请同学们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练习

  作业设计:

  1.下面是二(3)班同学假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情况(30分)

  请你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根据下面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完成统计表。

  (2)画出漂亮的统计图。

  教学反思:

小学统计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小学统计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统计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 某地1996~20xx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xx年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统计教案12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小学统计教案13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统计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小学统计教案15

  教学内容:数学书102页到10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整理分析、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第102练习十九的第一题。

  (1)出示复式统计表,学生了解有关信息.

  项目

  人数/人

  性别

  乒乓球

  足球

  跑步

  游泳货车

  男生17188147

  女生13461316

  (2)学生根据以上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学生独立完成。

  (4)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5)解决问题: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

  喜欢哪个项目的人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人最少?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成第102练习十九的第一题。

  (1)出示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学生了解有关信息。

  数量/箱月份

  品牌一月二月三月

  甲12010080

  乙90120150

  (2)学生完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作品。

  (4)解决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下月怎样进货?本题练习里面,学生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的第3题。学生观察图,获得哪些信息?

  在这里安排了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对男女生学生喜欢玩具的人数进行统计。老师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学生观察某市人均寿命变化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学生完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完成统计图后,你有什么感想?对大家有什么建议?

  在这里设计这道题目,在引导学生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思维。

  三、实践练习。

  1、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情进行调查,完成下面的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学生分小组进行统计活动,并绘制简单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自己小组开展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对统计的步骤、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统计教案】相关文章:

《扇形统计图》教案12-07

《统计图表》教案05-26

扇形统计图教案08-27

复式统计表教案10-24

折线统计图教案02-02

扇形统计图课堂教案07-30

《扇形统计图》教案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07-24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统计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