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说》教案

时间:2024-09-05 17:34:5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字杂说》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字杂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字杂说》教案

《数字杂说》教案1

  目标:概括文章的内容,体会文字的情趣,用词造句。

  重点:发掘文字的情趣,积累数字成语

  难点:数字的身世,及罗马数字的表意

  设想:板块式推进

  课时:1课时

  程序:

  ㈠导语: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选择电话号码时一般喜欢“6”、“8”而不喜欢“4”,有的为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中多几个“6”、“8”而不惜重金,为的是图个吉利。数字真有如此魔力吗?让我们从《数字杂说》中找答案。

  ㈡整体感知

  1、按第一段提示,将文章分成四部分

  2、细读“数字的身世”,填表:

  ㈢质疑问难

  1、“123456789”既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又称为“阿拉伯数字”?

  2、我国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前有没有数字?具体情况如何?

  3、“阿拉伯数字”与“幸”和“不幸”有无联系?人们为什么喜欢“8”而厌“4”呢?

  5、请指出下列数字的含意:Ⅳ、XI、DM

  ㈣实践操作

  数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给人们生活增添了情趣。在我国流传下来的成语中,也大量运用了数字,学习这些成语,也是趣味无穷的。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成语中的情趣。

  1、看谁两分钟内写出最我以“一”字开头的成语?

  2、在两分钟内写出含“十、百、千、万”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3、在3分钟内按以下格式写完从“一”到“九”的成语。

  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

  七□八□八□九□

  4、交流。

  ㈤积累雅词:找词造句

  1、找四字词:目不识丁饱学之士大同小异不胜枚举雅俗共赏拍案叫绝不乏其例浑然天成无稽之谈如痴如醉

  2、说意思并造句

  附:板书设计

  (见上面的`表格)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填表

  二、简答题

  1、“123456789”既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又称为“阿拉伯数字”?

  2、我国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前有没有数字?具体情况如何?

  3、“阿拉伯数字”与“幸”和“不幸”有无联系?人们为什么喜欢“8”而厌“4”呢?

  5、请指出下列数字的含意:Ⅳ、XI、DM

三、课外延伸

  1、看谁两分钟内写出最我以“一”字开头的成语?

  2、在两分钟内写出含“十、百、千、万”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3、在3分钟内按以下格式写完从“一”到“九”的成语。

《数字杂说》教案2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五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1.尝试自读课教学的第三个层面:活动式自读,即借鉴活动课的模式进行自读课教学。

  2.探索课内外衔接的途径,特别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3.尝试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自读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开展一次与数字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有趣、神奇。

  自读重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自读难点:领会数字的情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填写”数字发展一览表”;

  2、发动学生找与数字有关的成语、谜语、歇后语、对联、趣事等,为活动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数字的趣事导入。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了解主要内容及要求,确定学习目标。

  三、积累词语

  1.抄写”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2.齐读两遍,教师正音。

  3.课外给六个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四、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要点。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用”△”标出第一段中能统领全文内容的三个短语。

  3、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用横线画出能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句。

  4.填表

  5.本文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数字的身世的?

  6.第一段的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CAI板演课文内容的要点。

  六、开展与数字有关的比赛活动(由学生主持)

  (一)宣布比赛规则(CAI)

  1、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计分;

  2、题目分定组回答和自由回答两种,定组回答题如遇到该组无人回答时,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回答;

  3、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计分,也不倒扣分;

  4、累计得分者为比赛的优胜者。

  (二)比赛的内容(CAI)

  定组回答主要内容:猜谜语、按要求说出成语、巧接歇后语等;

  自由回答主要内容:根据对联、趣事回答问题等。

  七、总结活动,评出优胜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与数字有关的奇闻趣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完成《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见”课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尽识 上 目不识丁 学之土 不 举 雅俗共赏

  然天成 无 之谈 拍案叫绝 如痴如醉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德育训练点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qiàn。

  尽识——完全了解。

  上 —— ,chéng。本为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字应写作“个”,因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

  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不 举——胜shèng;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然天成—— ,hún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无 之谈—— ,jī,查考。没有根据的言论。

  拍案叫绝——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几案,桌子。绝:少有的,罕见的。

  如痴如醉——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失常,神思恍惚。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缩写全文的内容。

《数字杂说》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数字杂说》教案4

  指导预习:

  1、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2、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3、画出课文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熟记牢。

  检查预习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嵌()

  上乘()

  目不识丁:

  饱学之士:

  不胜()枚()举

  雅俗共赏

  浑()然天成

  无稽()之谈:

  新课研习:

  1、背景说明导入,解题,了解"杂说"的含义。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文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明的,正好对应。)

  2、讲读第一部分(第一段)

  学生熟读,找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

  3、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4、讲读第二部分。

  (1) 齐读课文。

  (2) 出示"数字发展过程"表,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填空。

  时间 地 点 创 造 者 称 谓 主 要 内 容

  4000年前 地中海东岸 腓尼基人 字母表 用字母代替数字

  20xx年前 地中海周围及欧亚非三洲 古罗马人 罗马记数法 罗马数字

  20xx多年前 印度 印度人 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

  7000~5000年前 河南(半坡) 中国人 中国数字 一、二、……十、百、千

  5、讲读第三部分。

  大声朗读第三部分,画出表现"数字的情趣"的句子。

  讨论:

  (1)"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易于记忆,便于交谈;生活中给人无穷乐趣)

  (2)这部分用了那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使说明的问题--数字的情趣更加具体,有说服力)

  6、讲读第四部分。

  朗读,体会作者的用意。

  讨论:

  (1)"数字的苦恼"是什么?

  (被人为地赋予了一定含义,发展成为"占数术")

  (2)作者写这部分的用意何在?

  (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体现强烈的科学精神。)

  (3) 举出一个"占数术"的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7、小结迁移。

【《数字杂说》教案】相关文章:

数字的教案06-07

《数字宝宝》教案07-14

《有趣的数字》教案06-12

《数字宝宝》教案03-29

数字4教案11-29

《数字0》教案02-07

数字宝宝教案01-21

数字的分解教案07-22

小班数字教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