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1 10:25:1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 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 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 新授

  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向往赞美)

  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五、 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学生共同学习zh ch sh r z c s 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利用绕口令学习拼读、直呼音节培养朗读能力,使他们乐于学习拼音并认识5个常用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zh ch sh r z c s的发音

  教学难点: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的拼读

  教具准备: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声母及音节(6分)

  二、学习zh ch sh r z c s(20分)

  1.学习zh的发音

  利用图片记忆声母的发音(注意:声母要读的又轻又短)借助“织”音学习zh

  2.学习z的发音,借助“自”音学习z

  3.学习ch c(同上)

  4.学习sh s(同上)

  5.学习r(同上)

  6.利用想象法了解字母的写法(可根据图片)

  zh:两个凳子的形状 ch:一个刺猬和一个椅子的形状

  sh:一个狮子和一个椅子的形状

  r:小苗的形状

  z:一个凳子的形状

  c:刺猬的形状

  s:狮子的形状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三、学习书写字母(5分)

  观察zh ch sh r z c s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练习抄写zh ch sh r z c s声母

  四、复习巩固(8分)

  开火车读字母、做游戏

  五、随堂作业(1分)

  书写本课声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

  1.复习zh ch sh r z c s的读音(利用字母卡片)

  2.复习音节的拼读

  3.复习学过的常用字

  二、认识整体认读音节(10分)

  1.认读并介绍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把zh ch sh r z c s的音读长就是zhi chi shi ri zi ci si

  2.练习四声

  [设计意图]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3.背诵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设计意图]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变魔术。

  三、看图读词语认识常用字(3分)

  四、说说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5分)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五、根据拼音读词,注意轻声(2分)

  六、通过拼读认识“自”“吃”“司”(7分)

  七、巩固练习:(8分)

  1.开火车认读字母卡片,小组接力比赛书写字母,碰球拼读音节游戏。

  [设计意图]在巩固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与技巧的同时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给音节赋予具体的组词、造句,使无意义的音节鲜活生动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2.读一读说一说:看图读音节:擦玻璃、擦桌子、擦地,连起来说一段通顺的话

  3.绕口令:范读;强调:注意平翘舌音;通过各种形式读以便熟读成诵;比赛

  板书设计:

  我们学拼音4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美。板书:美刚才上楼梯时,我遇到了一个帅哥。一脸阳光,一身黑色运动服,超帅,超酷!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他边走边吃着烤肠。(我们班同学也喜欢这样)吃完就随手把烤肠棒扔在楼梯上。最可恶的是他扔在了我们班的包干区,我很气愤,顿时觉得他仅有的一点美感就如肥皂泡一样迸裂了。那么什么才是美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论

  二、初读感知,读懂美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美”作了哪些论述?边读边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出示:在议论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句。)

  2.师生交流,朗读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专注,那现在请大家说说,你勾画了哪些关键语句。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把自己觉得关键的语句摘录了出来,其实和大家所摘录的差不多。(屏幕显示关键句)来,我们先一起把这些关键句读一读,初步了解一下培根的观点。

  师:下面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合作)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说出理由)

  参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因为尽管作者十分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有价值的,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2)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请简要阐述。(同桌间互说)

  出示简述论证过程的步骤:1.分段或分层;2.概括段意或层意;3.用先…再…然后…最后…将段意或层意整合。(注意联系文章内容)

  如:《学问与智慧》作者先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的不同,再通过对比论证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然后通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

  1.文中的语言或准确精炼,或含蓄隽永,或形象睿智,很值得我们去玩味。请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或是选择富有哲理的语句,联系生活说说你的理解或是受到的启示,制成“美的格言卡”。(学生写)

  参考例句1:

  格言: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我的赏析: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参考例句2:

  格言: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我的理解: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四、再读课文,完善美

  1.为了使文章论证更有力,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每小节阐述的主要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我想将事例放在第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教师出示幻灯片:补充论据的温馨提示

  学生再读课文,写一写,组内展示,讨论,评价,小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2.同学们能为课文锦上添花,真不错,老师也为课文准备了一个论据,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老人——白芳礼。

  (播放视频:白芳礼事迹2分钟)

  3.白芳礼老人美吗?你们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课文中吗?放在第几小节?

  五、让我们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短片(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运动的,有关于亲情的),现在请大家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捕捉,然后把你对美的感悟告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现在就请大家把你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或一首小诗,或一段随笔。(能学习本文用一些修辞手法更好)(屏幕显示:一句格言、一首小诗、一段随笔)

  小结:其实,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也是一种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是美;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更是美。而坐在我们身后的老师们,在这寒冷的冬季,静静地坐着、听着,甘愿做我们的观众,这种场面不也是一种美吗?你们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努力学习同样也是一种美!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愿同学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培养自己美的德行,做一个真正让自己满意,受他人欢迎的美人。

  六、作业: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他(她)。

  (要求语段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100字左右)

  2.推荐阅读:

  朱光潜《谈美书简》

  宗白华《美学散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小鹿、泉水以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课题。

  2.随机识记书写:“锋、叔”二字。

  教师:简介雷锋的生平;了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题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识记:标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想想:结合“我知道”中的两条消息,思考:雷锋叔叔,在哪里?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下的“匕”先写撇。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四、认读新词

  冒着 泥泞 脚窝 足迹 年迈 洒下

  汗滴 寻觅 终于 献出 爱心 荆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二、朗读感悟

  范读课文入境。(播放轻音乐、出示图片)

  1.听:脱离课本,看图、倾听。

  2.想:就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

  3.思: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们听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感悟:

  1.练读(四人为一组)

  2.汇报(小组比赛汇报朗读)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第一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急”。第二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缓”(体现情感的起伏)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情地)

  3.配乐朗诵。

  4.感悟明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在哪里。”理解含义:想得到别人的尊敬你首先要尊敬别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帮助他人。

  教师:1.教学第一、第二节诗歌。

  ①理解“足迹”的意思。

  ②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说说眼前彷佛看见雷锋叔叔正在做什么事情?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④此时,在你的眼里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⑤你能用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吗?

  ⑥小结学习方法:读——编(根据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编讲这个故事)——读(把对雷锋的崇拜、对他的怀念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⑦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节诗歌。

  ⑧学习最后小节。

  ⑴给“寻觅”找个近义词。

  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雷锋还会出现在哪里?可以让知道雷锋其他故事的`同学简单讲讲。

  ⑷雷锋叔叔的精神永远在我们身边闪光,看,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

  出示句式:我们班( )是小雷锋,我想对他说( )。

  ②是啊,老师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哪有困难,需要爱心,哪就有雷锋叔叔啊!请你们再深情地读一读吧!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对这句话的体会。

  三、积累

  (课件出示)好词:弯弯的小路蒙蒙的细雨温暖的春风晶莹的露珠名句: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3.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做好事,不做坏事。

  四、总结,练习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氢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B、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C、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D、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五、教法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六、学法指导

  由于本文是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七、媒体选择

  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巴东三峡》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八、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

  课题

  切入课件:三峡地图

  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听

  听朗读带

  播放朗读带

  听朗读,入情入境。

  认

  了解生字、

  解词

  进行基础认知

  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过程与方法

  悟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峡概况。

  教师将学生分组,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的前两段,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自由分成三大组,跟随教师学习文章前两段,了解三峡概况。

  赏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教师分配给的任务,并为向大家作介绍做准备。

  将材料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完成图表并为介绍做准备。

  开始讨论,完成教师发给的图表。选出导游,为向大家介绍三峡作准备。

  述

  又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三峡

  跟随学生介绍畅游三峡并作评价和小结

  通过准备,向大家分别介绍三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

  拓展

  知识

  1、与学生共同介绍部分人文景观的典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

  要介绍三峡大坝及其作用、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开动脑筋,与教师共同介绍人文景观的典故,挖掘课外知识。了解三峡大坝以及作用、意义,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板

  书

  巴东三峡刘大杰

  体裁:游记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方法的文字。

  3、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解词语,通过朗读和默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除让学生学会字词句和掌握课文内容外,还要让学生获得观察方面的知识,受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学习张衡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张衡及他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自主识字

  1、在晴朗的夜晚,你们仰望蓝天,会看到些什么呢?

  2、过渡: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孩子也喜欢观察夜空,还数过星星。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3、板书课题。请学生坐端正,齐读课题。

  4、请同学打开课本,大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谁来提醒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5、师提出读书要求:一是遇到你觉得难读的字,一定要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了。二是读书时身子坐正,左手压住书本,右手拿笔,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它。

  1、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星空景色。

  2、齐读课题。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读课题时不拖音。

  3、坐端正,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让学生借助以前的生活体验,把看到过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对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做一定的了解,并对仔细观察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现在轻轻地把课本反扣在桌上!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读(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2、开火车读。

  3、齐读。

  4、指名接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

  1、学生举手指认卡片上的字的读音。

  2、学生用开火车的方xx流读生字。

  3、学生齐读生字。

  4、按要求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别人朗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读通课文。以读为主,变换方式,让生字词在学生的眼前多次再现,寓教于乐,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教案 篇7

  一.复习

  1.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g)找出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讨论。

  2男女互动学习。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已从收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已说的是对的。教师从旁相机点拔,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习氛围。

  如:(1)男: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兔子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看看是什么?

  女:因为小兔子的胆子很小。

  男: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学习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楚事情情的真相,轻易相信别人:而猴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楚真相,不随便相信别人。

  二、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a)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一组句子练习读好。

  b)通过请某某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某某读、师生、男女、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兔子害怕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害怕的语气,猴子奇怪、认真的语气。

  c)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三、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1、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

  2、同步练习:

  bǎ xià mian de yīn jié bǔ chōng wán zhěng

  一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kàn pīn yīn xiě hàn zì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ìn chū xiǎo māo mí lù huān lè qí zhōng( )( )( )( )( )

  bǎ xià mian de zì jiā shang bù tóng de bù shǒu zǔ chéng xīn zì,zhài fēn bié zǔ cí.

  三、把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

  小结: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板书:

  24、咕咚

  湖响声

  兔子喊咕咚来了

  动物喊跑

  狮子要看

  结果木瓜掉下的声音

  后记:

  1.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2.这节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3.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找答案、思想感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国之祖,是上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2.教材特点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讲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学习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并能复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多媒体录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

  2.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决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1)幻灯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出现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认识大禹是古时代我国伟大的治水英雄。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教学“禹”字。

  3、自学课文。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动的事例?这件事告诉我们大禹是用什么样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写了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呢?

  4、检查反馈。

  (1)抽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一6自然段。

  (2)选择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淹没(méim)睡觉(jiàojué)

  (3)连字带词认读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凿”、“渠”、“耽”三字的笔顺笔划。

  (4)说说:课文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几过家门而不入呢?(找出有关的词语简要回答)

  5、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1)抽生读第1自然段。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句。

  A.“相传”是什么意思?

  B.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又称之为母亲河,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②指名读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片段(或课件展示)。

  B.理解“凶猛”:“凶猛”一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凶猛的洪水”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灾难?(田地——淹役;房屋——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习课文“提示”理解)

  ③齐读第3句。

  由于黄河水灾危害大,所以大禹决定——(治理洪水)。课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吗?(“因此”、“所以”)

  ④齐读课文第1段。

  6、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词语卡片)

  (2)抄写生字。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

  (1)读拼音写词语。(略)

  (2)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划出能概括描写大禹是怎样“一心治水”的词语。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禹的哪种治水方法?(“凿山开渠”)

  (2)比较“常常”、“每天”,分别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换一下使用,意思会怎么样?

  3.学习第3、4、5自然段。

  (1)细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家里情况怎样?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误”、“匆勿”的意思。

  ③板书:听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导感情朗读。

  ⑤学生想象复述。

  用自己的话,一边想象一边复述大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

  (2)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并要求用“——”划出描写大禹家里情况的词语,用“…”划出描写大禹行为的词语。

  ②理解“深情”、“抓紧”、“脚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书:望挥手抓紧赶路让告诉向家走去

  ④请学生分别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复述。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感人至深,请把2、3、4、5自然段连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4、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第2、4题。

  (2)各自复述“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2.学会写“被”字句。

  3.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指名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什么?

  (2)齐读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说说洪水“凶猛”时是怎样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终于”一词说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两个句子,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

  A.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B.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通过比较,说明黄河闹水灾不是轻易就能治服的,而是花了整整上3年的心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人”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小组轮读全文六个自然段,抽生复述。

  4.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

  “凶猛”的黄河水灾终于被治服了,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造福人民的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作业练习。

  (1)改写“被”字句,《作业本》第6题。

  (2)课外阅读一描写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