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会用肢体语言大胆模仿瓢虫的动态,愿意关注瓢虫等小昆虫。
2.尝试创编诗歌,体验创编的乐趣。
3.领会诗歌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让幼儿尝试叙述诗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大胆模仿瓢虫动态,尝试创编,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制瓢虫指偶人手一个。
2.儿歌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念谜语,请幼儿猜猜今天谁到了我们班级里:身体圆圆像面包,头上一对小触角;身上还有七颗星,会飞会爬真灵巧。
2.教师出示指偶:今天老师要教给小朋友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下,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喽。
设计意图:通过与幼儿交谈,直接进入主题。
二、教师模仿瓢虫动态,边动作边念诗歌第一部分,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背景图)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第一部分:瓢虫,瓢虫,老是脚步匆匆,不知道要去哪里,沿着玫瑰小路,去谁家串门?来来来,停在我的手指上,一动也不动。变成一枚闪闪的钻戒把!
2.根据诗歌内容提问:(1)小瓢虫沿着什么小路去别人家呢?(个别幼儿回答,教师用儿歌中的句子总结,并引导全体幼儿朗诵句子)(2)停在了哪里,变成了什么?(个别幼儿回答,教师用儿歌中的句子总结,并引导全体幼儿朗诵句子)
3. 教师小结:老师把这首好听的诗歌画成了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把,出示图谱。(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绘制图谱)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完整朗诵诗歌第一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边模仿瓢虫动态(如:脚步匆匆、沿着小路飞、钻进草丛等肢体动作),边完整的朗诵儿歌。
设计意图:分段讲述,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进行创编
1.教师出示第二部分图谱,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经验仿编。
(1)今天老师也编了一段诗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图谱)
(2)谁能知道老师编的是怎么样的,谁来念念看。师幼一同朗诵。
2.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诗歌内容。
(1)小瓢虫停在了XX,变成XX。小瓢虫停在了XX,变成了XX,你觉得小瓢虫还会停在哪里呢?变成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引导)
(2)那我们把刚才创编的诗歌一起来看图念一遍。
(3)现在你和自己身边的好朋友一起把自己创编的儿歌念给对方听。
3.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儿歌一起来念一遍。
4.这首诗歌那么好听,我们来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把。
5.加上我们给儿歌取的名字,再把我们自己创编的.儿歌念一遍。(幼儿操作指偶)
设计意图:借用教具背景图,让幼儿边操作指偶边创编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
活动延伸:
上课前老师已经让小朋友们做了漂亮的瓢虫指偶,现在把它拿出来,套在手指上,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一下今天学的诗歌吧!
儿歌:《瓢虫》
瓢虫,瓢虫,
老是脚步匆匆,
不知道要去哪里,
沿着玫瑰小路,
去谁家串门?
来来来,
停在我的手指上,
一动也不动。
变成一枚闪闪的钻戒把。
瓢虫,瓢虫,
老是脚步匆匆,
不知道要去哪里,
钻进芒草丛中,
去谁家串门?
来来来,停在我的胸前,
一动也不动。
变成一颗夺目的纽扣吧。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与理解画面内容,初步感知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2.通过对画面细节的观察,找到并用完整地语言表述出其中不良的生活习惯。
3.知道勤洗手、讲卫生。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绘本《根本就不脏嘛》、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封面导入。
1、出示绘本封面,引发幼儿猜想。
师:【PPT1】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小女孩儿。她在干什么?(她在看着自己的手。)
师:我们来猜一猜,她的手上会有什么?(细菌。)
师:细菌在哪儿?/你是怎么发现的?
2、介绍书名与作者。
师:这是两位德国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万枷欧尔特/文,玛努艾拉;欧尔特/图,贾如/译。讲的是一个不爱洗手的小女孩儿的故事,书名叫《根本就不脏嘛》,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小女孩是怎么说的。
二、师幼共读,感知与理解画面内容。
(一)第一段
师:【PPT2】“为什么每天都要做些很无聊的事情呢”?在她的眼中,哪些事是无聊事儿?我们听一听:“必须要早点上床,端正的坐在桌子旁边,时时刻刻都要洗手!”
师:小女孩儿认为:只有手真的很脏时,我们才需要洗手,可是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哦。
师:【PPT3】我们看一看,她觉得什么时候是手脏的时候?(我要玩泥巴的时候,手才真的很脏!)
师:【PPT4】可是手脏了,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可我在裙子上蹭蹭不就干净了吗?)
师:你们会不会把脏手往衣服上蹭蹭啊?这样做真的能干净吗?(这样做只能把衣服弄脏,而且小手也不会干净呦!
师:在画面上,我们看一看,小女孩儿还有没有其他的坏习惯?你有没有放到过嘴里?
(二)第二段
师:“每时每刻都要洗手,我真的很烦哎,因为我的.手根本就不脏嘛!”小女孩儿这样说。【PPT5】“比如,我刚刚摸了只小兔子,它白白的,软软的,怎么会脏呢?【PPT6】玩水的时候摸摸小鱼,就不用洗手了啊!”小白兔白白的就能证明他不脏吗?(看看活泼的小白兔可是在地上跑来跑去的啊!)
师:小朋友们喜欢摸小猫小狗吗?摸完之后要不要洗手呢?
师:【PPT7】“比如,在吃饭前,妈妈叫我一定要洗手,可是我一直用餐具吃饭啊,怎么会脏呢?”小女孩儿又发问了。“只有吃豌豆的时候,才需要用手抓,可是我压根就不吃豌豆!”
师:我们发现,小女孩儿不但饭前不洗手,还有什么坏习惯?(挑食)
(三)第三段
师:【PPT8】小女孩儿总是不爱洗手,妈妈告诉她:你手上其实有好多好多的细菌!她盯着手看来看去。小朋友发现了吗?【PPT9】细菌无处不在呦,成群结队的生长在你的手纹里,手缝中间,手掌心里。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会生病)【PPT10】
师:宝宝生病了,妈妈是最着急的人,他一定会叫来医生叔叔!这意味着什么?
师:【PPT11】吃最苦的药汤,接受最痛苦的检查,会在胃里面找到那些小细菌吗?天啊,他真的在身体里生活着啊!打针,吃药,这些一点都不好玩,很疼很疼啊!要洗手还是要去医院呢?小朋友们有选择了吗?
三、二次阅读,知道勤洗手、讲卫生的重要。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告诉你的朋友什么话?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小百科:脏指玷污,不干净或不纯洁。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了解小狐狸不开心的原因,懂得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互帮助。
2.在活动中体验朋友共同游戏的快乐。
3.了解小狐狸重新找回朋友的过程,感受其办法的独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狐狸”,引出故事。
看看这只小狐狸开心吗?猜测狐狸不开心的原因。
二、观察讲述,了解原因。
1.欣赏画面一,了解小鸭子不和狐狸做朋友的原因。
提问:小狐狸对小鸭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狐狸这样做对吗?(自由讲述)
小结:小狐狸捉弄了小鸭,小鸭子再也不愿意和它交朋友,所以离开了它。
2.观察画面二,讲述小兔子不和狐狸做朋友的原因。
提问:小兔子和狐狸做好朋友了吗?请你说说原因。
小结:小狐狸不仅捉弄了小鸭,还捉弄了小兔子,所以小兔子也不愿意和它交朋友,离开了它。
3.观察画面三,知道小刺猬不和狐狸做朋友的原因。
提问:小刺猬遇到了什么困难?
小狐狸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狐狸不仅捉弄朋友,还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嘲笑朋友,谁也不愿意和它做朋友。
4.了解小狐狸不开心的原因。
没有了朋友,小狐狸会觉得怎样?(很孤独,很难过,很寂寞……)
没有朋友的小狐狸感到特别孤独、寂寞,连说话的人也没有,所以它很不开心。
三、在游戏中体验有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你们有没有朋友?平时和朋友是怎么相处的`?和朋友会玩什么游戏呢?怎样玩游戏?
(幼儿自由讲述)
朋友在一起可以玩很多游戏,玩的人越多越开心。
小狐狸看到你们和朋友玩得这么开心,你觉得它现在会怎么想?
四、欣赏画面,了解小狐狸重新找回朋友的过程,感受其办法的独特。
集体讨论:如何帮助小狐狸重新找回朋友。
欣赏故事,了解小狐狸找回朋友的独特办法。
小狐狸到底是怎么做的?你们觉得它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小狐狸的办法真是与众不同,不仅来和小动物们道歉,还制造了糖果枪和炮带来了很多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小动物们纷纷跑来接糖果,原谅了小狐狸。从此以后,小狐狸再也不捉弄朋友,而是和朋友一起开心的快乐的在一起做游戏。
五、分享糖果。
知道故事的名字。
分享糖果。
活动反思:
在绘本小狐狸的枪和炮这个故事中变化,从刚开始一直要爱搞恶作剧,使动物朋友不喜欢小狐狸,到小狐狸的枪里打出很多的糖果,动物们才感受到小狐狸其实并不想伤害朋友们。在失去朋友、找回朋友的过程中它懂得了一个道理:和朋友们在一起,不仅仅要让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给大家带来快乐。小动物也明白了,对待自己的朋友需要耐心和宽容。从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中,就可以对孩子们经后与好朋友的交往中有很大的启示,因为小狐狸的毛病很多孩子都会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小小哲理,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绘本故事的精髓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想说的机会。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多角度设疑,启发幼儿思考,开阔幼儿思维,使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讲述故事第一小节来介绍小狐狸:小狐狸很爱作弄人……听了介绍后再向幼儿抛出问题,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由于没了朋友,小狐狸很难过这一故事情节而接着设置了讨论:帮小狐狸找朋友,让幼儿能够开阔思维,组织语言清楚地表达。
不足之处:
在对目标定位上和难点的把握方面都欠缺,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探讨。在游戏环节,没有很好的过渡,没有很好的运用游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出的问要放慢速度,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为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极力的控制自己的教学用语,大胆放心地把问题抛给幼儿,去相信他们!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吸取建议和意见,不断的总结经验,让自己更上一台阶。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遵守规则。
2.感受遵守规则的快乐。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时的ppt课件 。
2.贴有交通标示的活动场地一块。
活动过程:
一、 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游戏时没遵守规则的图片,图片中小朋友这样做有什么危险?应该怎样做?
2.出示喝水时没遵守规则的图片,图片中小朋友为什么没有喝上水?应该怎样做?在幼儿园要遵守规则,那生活中是不是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3.出示生活中人们没遵守社会规则的图片“小区怎么了”,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小区,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做?
4.教师小结:规则无处不在,无论在幼儿园还是生活中都需要遵守许许多多的规则,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做一做,玩一玩
1.游戏——安全过马路,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和老师一起做游戏,感受遵守游戏规则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掌握方法,家园一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反复的引导,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幼儿将各种规则,化为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小百科;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出生和过程。
2、能记住故事情节,并尝试角色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课件-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2、鸡妈妈贴画 小鸡贴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想不想猜一猜?
(尖嘴巴,花毛衣;爱吃小虫和小米,浑身上下毛茸茸;说起话来唧唧唧)。
这只小鸡尖尖的嘴巴,黑黑的眼睛,浑身毛茸茸的,是不是很可爱啊!
二、出示小鸡图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出生的'吗?
(幼儿举手回答)
2、出示鸡蛋,小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
在鸡蛋的孵化过程中,小朋友们知道鸡蛋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三、了解小鸡是怎样出生和长大的
1、教师:小朋友们,这是最初的鸡蛋,你们仔细的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2、在鸡妈妈的孵化下,过了几天,蛋壳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鸡妈妈的孵化下,又过了几天,蛋壳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次观看小鸡出生的照片。
四、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播放录音)
1、小鸡刚从蛋壳里出来是什么样的?
2、小鸡睁 开眼睛发现了什么?
3、我们来模仿一下小鸡抖翅膀。
4、引导幼儿学说小鸡和鸡妈妈的对话。
五、鼓励幼儿角色扮演
教师当鸡妈妈,幼儿当小鸡。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到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了解一下自己的成长足迹。
中班教案 篇6
教材简介:
中班幼儿处于学前教育承上启下的年龄阶段,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对艺术的感知体验能力发展十分迅速,他们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特别是具有一定情境性质、能够边唱边表演的歌曲更是受到他们的欢迎。
目标预设:
1、学习用轻快的声音进行演唱,享受轻松、愉快的演唱氛围。
2、在间奏和附点处借助游戏情境学习等待,体验等待的愉快。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体验玩唱歌曲的乐趣。
难点:观察图谱上的符号,唱准间奏和附点。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鸭子上桥》。
2、自制音乐图谱。
3、平衡木。
4、鸭子头饰。
设计理念:
歌曲《鸭子上桥》生动有趣,琅琅上口,富有一定的情境,深受中班幼儿喜爱。不过由于歌词中有数数特别是倒数的内容,旋律中又有间奏,所以中班幼儿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设计教案时,我以游戏的形式、操作多媒体课件吸引幼儿,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幼儿歌唱的欲望。活动整合了音乐元素以外的其他学科内容(数概念、轻重的关系),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孩子们感兴趣和乐于尝试的,歌曲中有间奏停顿和附点,我运用直观的拍手方法在间奏处停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享受和体验,促进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乐观合作等个性的形成。我希望通过这些设计,使音乐活动真正成为快乐的载体。
设计思路: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引出音乐主题,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意境,诱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以幼儿最喜爱的动画方式,创设趣味盎然的情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播放动听悦耳的音乐,有利于凸显音乐情境,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孩子创新探索。通过相应图案表现出来就易于理解。以图谱为手段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帮助幼儿体验和感受音乐,可以促使幼儿自己动脑,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幼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游戏使幼儿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边唱边玩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律动《小鸭子》,幼儿跟音乐做各种小鸭子的动作。
“看,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来了。让我们也变成小鸭子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深入歌曲情景。
1、出示独木桥,提问这里有什么,猜一猜是谁上桥了?
2、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鸭子上桥了,聆听音乐第一段。
一共有几只小鸭子上桥?小鸭子是怎样上桥的?
3、8只鸭子都上小木桥了,小木桥会怎么样(摇摇晃晃),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你们猜猜看,小鸭子们应该怎样做才会更安全?(聆听音乐第二段)
4、感受8八只鸭子上桥的`不同速度。(聆听完整音乐)
这8只鸭子上桥的速度一样么?哪里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这8只鸭子是听着音乐,排好队走上桥的,前4只鸭子上桥时慢慢的,后4只鸭子跟的紧紧的,上桥上的快快的,音乐也是快快的。
5、听一听音乐里哪里是小鸭子等待的?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间奏。
一只鸭子上了桥,两只鸭子上了桥,第三只鸭子和前两只鸭子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间奏的地方不用唱出来,你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三、借助图谱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
1、在八只鸭子的图谱中发现、了解两片羽毛的意义。
“图上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为什么在第三只和第四只鸭子后面有羽毛?”
教师小结:在歌曲中只有旋律、没有歌词的地方就叫间奏。图上有羽毛的地方就是间奏的地方,唱到这里时要等一下,不能唱出来,只能在心里唱。
2、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现在,咱们分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在间奏处学做动作。”
四、游戏《鸭子上桥》
幼儿戴上鸭子头饰,8人一组分角色边唱歌边按序表现相应的上桥动作。
师:看,前面有座小桥,我们也来当鸭子玩玩上桥的游戏。大家一定要记住自己是第几只鸭子,按音乐、歌词做好自己的动作。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背景:
《不用手也行》是一堂让孩子不直接用手碰到乒乓球,将球从一个箩筐运到另一个箩筐的“做中学”活动,孩子们在与不同层次的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有关的生活经验。本活动片段是在孩子们实验后互相交流演示解决难题的部分,从简单的教育现象中可以透视出一个永恒的教育真理: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
活动片段:
师:刚才有小朋友看出用剪刀运乒乓球失败了,谁他呢?
生1:老师,我成功了,我来!(高高举起手)
师:先请你讲讲你用剪刀是怎么运的`?
生1:我是像这样把球夹住运过去的。(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师:那请你来试看一看,好吗?(只见他自信地拿起一把剪刀,不断调整着开口的角度,希望能把球夹住,可是乒乓球不停地在滚动,很显然对于孩子来说想要用一把剪刀夹住球难度很大)
生2:夹不到,要用两把剪刀呢!
生3:对,我刚才就是用两把剪刀夹的!(的确,我在课前也尝试过用一把剪刀运球,可是都失败了,估计孩子们也都需要用两把剪刀才能把球固定住,于是我又准备了一把剪刀。)
师:你需要拿两把剪刀试试吗?
生1:不要!(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关注他的实验,有两次球在被夹起,瞬间又掉了下去。
师:请几位小朋友你好吗?
生1:(不说话,摇摇头,继续着他的实验,这回他把剪刀反了过来,小心地调整着塑料柄的角度夹球,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期待着他的成功。)
师:别着急,慢慢来!(话音刚落,我们就欣喜地看到他用一把剪刀把球夹住并顺利从一个筐子运到另一个筐子,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鼓掌喝彩声。)
分析与思考:
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指出:潜能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在该片段的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地信任孩子,等待幼儿,让孩子亲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活动中,幼儿提出的假设和探究方式与教师预想的不一致,教师能支持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虽然其中教师也提出给予帮助,但在孩子的坚持下,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实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对磁铁吸铁的现象感兴趣,并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磁铁都能吸铁和铁制品的特征。
2.尝试借助记录表表达自己的猜想和探究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U形、长条形等形状的磁铁;幼儿每人一盒操作材料(木质积木、纸片、铁片、铁质回形针、雪花片、铁螺丝、花布片);每人一支记录笔
3..幼儿从家里收集各种磁铁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与交流:各种各样的磁铁
1.请幼儿说说,从家里带来的磁铁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U形、长条形、圆形等形状的磁铁,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些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像什么?
3.请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中各种各样的磁铁,比一比和老师带来的磁铁形状一样吗?
二、猜测与探究:谁是磁铁的.好朋友
1.介绍操作材料,并与幼儿用书中的表格图画对照。磁铁很想找好朋友,我带来了七位朋友,你认识吗?请在表格上找到它。
2..教师介绍操作表格,并请幼儿预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能被磁铁紧紧吸住?把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操作。
三、分享与交流:我的发现
1.请幼儿和同伴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提问:什么物体能被磁铁紧紧吸住?什么物体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小结与提升
各种形状的磁铁都能吸住铁和铁做的物体。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教案11-07
中班的教案07-24
(精选)中班教案10-25
中班教案【精选】10-17
中班教案(经典)10-14
中班教案[经典]02-26
中班教案03-02
(经典)中班教案11-29
(经典)中班教案05-08
中班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