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时间:2024-08-02 12:24: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1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2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

  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

  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

  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

  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9-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2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06-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0-27

《声音的产生》的教案08-25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08-26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06-21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12-25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