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汉家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家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家寨》教案1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一、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留下探讨与拓展的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1)“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可见汉家寨对作者影响深远。那么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汉家寨给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坚守的“什么”会包含哪些东西?
(3)文章还有哪些描写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受。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张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和创作初衷。
二、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汉家寨》教案2
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是什么让中国人在困境前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在风风雨雨中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学习目标: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2、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学法指导:抓住意象,分析特点。
作者简介: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疏通字词: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褶( )皱曝( )晒脚踝( )晕眩( )( )
俯瞰( )咀嚼( )( ) 白炽( ) 六合: 伫立: 荟集: 峥嵘: 嶙峋: 俯瞰: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赏析第一部分:
1、 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点?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
2、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赏析第二部分:
1、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2、如何理解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3、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4、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5、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汉家寨》教案3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作者笔下“坚守”的蕴藉,理性地思考“坚守”的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叫何清的学者,在他的《论张承志学术散文的精神性》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透过一个地理场景、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人物、一处古迹遗存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进行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文化的反思,是张承志散文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落实于今天学习的文本,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参考:《汉家寨》—文中,张承志透过汉家寨,以小见大,对坚守精神进行了思考
二、感知:坚守之意
如何理解“坚守”一词?
参考: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的对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象如岗位、村庄、阵地,抽象如精神、信念、理想
三、分析:坚守之地
师:如果一个地方,需要人的坚守,说明此地环境极端恶劣,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看它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大家快速阅读1~1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现手法,细细揣摩,概括汉家寨的环境特点
分析示例:“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比喻的手法,把天山南麓的大地比为一块烤伤的皮肤,烤伤的皮肤是红肿的,正好对应下旬中红色的岩石和淡红色的焦土
参考:
①“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风力大而猛,风霜凛冽;狞恶:狰狞、凶恶,这样的尖石棱布满一座山坡——恐怖
②“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形容沙漠的浩瀚无边,而这一缕孤烟是烽火台上燃起的浓烟诗句中用“直”有什么表达效果?孤烟的劲拔、坚毅,有力度的而此地却是“仅仅”“一柱”“怅怅”,缓慢而略带惆怅失落的`——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铁灰色:灰黑色,暗哑,无生命感正中:意味着不是边缘,汉家寨处在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这种地貌,无处可逃——破败隔绝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铁渣堆:铁砂、铁渣、炉砖等凝结成的堆积物我们常说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它决定了作物的生产态势,而汉家寨的土地根本没有肥沃与贫瘠可言,不具备作物生长的客观条件,很难想象这里的人们靠什么维持生命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离开了棋盘的棋子,不再属于任何一盘棋局,它与这个转动的世界隔绝了开来——孤独死寂
师:作者用沉郁、凝重的语言写出了汉家寨荒芜枯绝、恐怖残酷、破败隔绝、孤独死寂的环境特点,在这样一个拒绝生命,生命也拒绝生长的地方生存,可谓名副其实的坚守也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见到了一老一少,他们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信号,也带来了生命的奇迹,他们是汉家寨的两个代表
三、探讨:坚守之人
(一)师:我不禁想问既然摆在汉家寨人面前的有三条可选择的路,他们为什么待在如此空寂、苍凉、荒芜、残酷的地方?以“一老一小”为代表的汉家寨人为何在此坚守?
参考:
1.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当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便安于现在的生活,不再过于奢求生于斯,长于斯,中国人是很看重“家乡”这一根基的,有着一种守卫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传承着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传统和信念中华民族是喜欢继承传统的民族,都有着守住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的心理汉家寨的人们,千年来守着的或许就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二)师:同在汉家寨,我们却看到了一老一少两种不同的状态,请概括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特点(提示:请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来进行分析)
参考:
老人:摇摇头只微微摇—下头,便不动了—安然钻进了泥屋—{耳也没有出现
小姑娘:不眨眼地盯着我—盯住我不眨眼睛—.凝视我
穿一件破旧的红花棉袄——在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
老人: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冷漠黯然
小姑娘:好奇,天真,纯洁,在悲凉深沉的氛围中营造了一点亮色,在慷慨悲壮的坚守中有了一份温情的鼓舞和震撼
师小结:这份“坚守”可以说是张承志赋予他们的,甚至也可以理解为张承志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但不管怎样,在他们身上,张承志找到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四、研讨:坚守之思
(一)师:在汉家寨游历的这一程,还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影响?从走近汉家寨到离开汉家寨,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从文本中找到根据吗?
参考:
(入寨前)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离寨后)(1)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股决绝的气概(2)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哉激动地勒转马缰
小结:从茫然到决绝、激动的转变,汉家寨的人给作者带来了莫大的启示,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人们往往凭借着一种信念和超常的忍耐力去适应环境,就像汉家寨的人们,为了生命的存活,竞在空寂的戈壁中生存了一千多年,作者为这执著坚守的力量深深震撼
(二)师:正是这份“坚守”的启迪,让作者找到了‘1人生的答案”如何理解“仿佛它(汉家寨)是我人生的答案”?
1.引导学生体会“三岔口”的深意:象征人生的三岔口,“可,怕的暗示”是因为内心恐惧把它神秘化了,这种恐惧来源于未知的恐惧,三岔口象征着人生选择的不确定陛
2.引导学生理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其中的一个方向中藏着他的人生之路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一《我与地坛》史铁生是在地坛中思考他的人生命题,而现在张承志是在这个三岔口思考人生的抉择也许,当时的张承志也正面临着人生的迷茫
(三)师:除此之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集体朗读35~36自然段“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是什么?请大家回溯到本文的第一部分,画出表示感受的句子
参考:“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处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五、拓展:坚守之我见
其实,“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在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我们还应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一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南帆教授在一次关于散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访谈中提到:“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者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与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语文学月》20xx年第1期)结合写作《汉家寨》的时代特征和作者一贯坚持的、对本真写作的淳朴追求,我们不难探求到:此文中,张承志将“一老一少”的人物形象置于荒芜恐怖的戈壁绝境,是想在他们身上寄予独特的个人情怀,表达一种思想——”坚守”考虑到学生会质疑“一老一少”坚守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需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等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的内心,观照作者的情怀现实中的张承志正遭遇着如“汉家寨”般的精神困境,而“汉家寨人’的坚守品质恰恰契合了其内心的召唤与守望此则教学设计,以文眼“坚守”为突破口,从“坚守之地”的艰苦引出“坚守之人’的坚毅,最后是对“坚守之思”的研讨,呈现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达到透过文字考察作者丰盈精神、幽微情思的教学目标
《汉家寨》教案4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难点之二: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一.导语: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坚强挺立,茫茫风沙它不屈茁壮,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傲视风沙吹袭,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今日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吧!
二、理清课文思路。
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步:读景
⑴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作者好像正在画一幅巨大的风景画,画的背景是贫瘠的天山南麓,是空旷孤寂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请同学们找出一个词语,能够补充完整幻灯片上的这个句子:“汉家寨是一块()”,大家要注意,这个词要能够概括汉家寨生存环境的特点。
生: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师:哪些内容可以表现出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生:这一部分的第二段,“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还有,也是这一页的倒数第二段“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
师:大家注意这些景物的一些修饰词语,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无人烟的”“无植被的”,表现了环境的……
生:寸草不生、贫瘠。
师:这些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生:自然环境。
2、第二步:读人
问题设计: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者的提问)
人物
小女孩:“一动不动”“黑亮的眼睛”“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天真好奇)
师:没有任何语言,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有引起躁动和不安。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⑴汉家寨人的坚守
师: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生:有一句话:“生于斯,长于斯”,汉家寨的人之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家乡,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故土的依恋以及对于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正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有四点,第一点是,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第二点是他们要让他们的文化、他们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第三点是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守住这片家园。第四点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思路很开阔,其中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家”,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另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师: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师: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明确: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小女孩不仅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坚守生命存活,对生命尊重的证明,还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师:我们读懂了“坚守”,也就读懂了“汉家寨”。
⑵作者的坚守
师:有的地方即使我们去了百次千次,也对它毫无印象,有些地方去过一次就会让你终身难忘,那么对于作者,汉家寨属于哪一种呢?
当作者离开汉家寨之后,汉家寨对作者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对于汉家寨的感情的句子。
生:“我强忍着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就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师:为什么无论作者到哪里,即使是在国外,还会倔强地回忆起汉家寨呢?
生:他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忍不拔的坚守的精神。
师:说的很正确,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
师:大家回过头来看49页第二部分的23两段,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那么作者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明确: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那么作者的坚守是否和汉家寨人一样,也是对于家园和传统的守护呢?请同学们看一张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近年来,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商品化倾向”。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张承志说:“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我希望自己的文学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哪怕再难,也要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一直坚持的。”“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所坚守的是什么?
生:作者坚守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
师:作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也是在坚守着纯洁的文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四)课题延伸
师:在汉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离开汉家寨,作者开始了他坚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们呢?我们该坚守什么?
师:作者为了追求高洁的人格以及纯洁的文学,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汉家寨人为了坚守自己的家园和祖先的生活习惯,放弃了外面美好的世界,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会换来舒适的生活,请大家讨论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还有没有价值?
师: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在“崇洋媚外”中坚守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倡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那么大家想一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坚守一些什么东西呢?
生(自由回答):学习、个性、理想、真诚、人格……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领略了天山南麓千里戈壁的苍凉,感受了汉家寨人在绝地中的坚守,当我们和作者一起离开汉家寨时,那种坚守的精神已经在我们心中扎根了。
生活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同时,有一些东西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正直、真诚、善良等美好的人格,比如诚信、尊严、理想。中华民族靠着坚守的精神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希望同学们也以同样坚守的精神延续我们民族的血脉!下课。
《汉家寨》教案5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⑷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⑴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⑵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⑶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 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三、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3、教师小结:《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推而广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因此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四、赏析第一部分:坚守的背景。
1、概括“坚守”的背景。
⑴有表情朗读第一部分,概括“坚守”背景的特点。
提示:坚守的背景----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旷宁静,死寂无边,焦土遍地,悲凉恐怖
2、赏析写景的语言。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
3、分组讨论。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提示:“收容”的本义是有关的组织、机构收留处在困难中的人并加以照顾。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到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在意无法忘记。
五、赏析第二部分:坚守的人物
1、有朗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提示: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全班朗读第29、30、33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动与震撼。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①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②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在如此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他们肯定也面临了人生的“三岔口”与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坚守。这种信念、行为给作者极深的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③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3、教师小结(强调第一部分的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出的“坚守”主题作铺垫,前面的环境空旷死寂、悲凉无助,后面写到的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六、赏析第三部分:坚守的意念
1、师生一起朗读第33、35段,进一步体会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③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与相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坚守着什么”――“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作者的坚守:做一个“思想自由”的作家,用自己的笔为底层民众写作,思考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正如张承志在《一册山河》的编后记中所说:“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块思想自由的石头。”
②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当今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地奔向现代化;同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崇尚拜金主义,有的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沦为“迷惘的一代”,有的人媚权媚俗,有的人一心艳羡西方,心中自轻自薄。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一种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提倡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而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3、教师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倡扬一种坚守的精神,但全文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深奥的道理,而是通过沉郁凝重的笔调,以荒凉寂静的环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的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命的价值。
七、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八、布置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汉家寨》
1、导入:汉家寨风光图片浏览(幻灯)
2、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3、感知文本:朗读课文,谈谈你对汉家寨的印象,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述:张承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汉家寨?
学生朗读后交流答案:荒凉、茫然、孤立、迷一样(教师板书)
4、品读文本一:读景:找出文中景物描写最精彩的句子,并品味其深刻意蕴
教师引导重点品读第三段
5、品读文本二:读人: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形象丰富的心灵世界
问题(1)文章写了两个人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2)为什么老人不回答作者的提问?如果回答,老人应该怎么说?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人物?
(4)写景很复杂,但人物描写很少,原因是的什么?(小组讨论)
6、品读文本三:读旨:汉家寨之旅,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教师幻灯补充作家自述
7、讨论探究: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汉家寨人的这种“坚守”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8、拓展创新:设想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以及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9、结语:对联“寂寞汉家寨执着坚守,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
(板书)
汉家寨
张承志
景物 坚 人物
荒凉 老人
封闭 小孩
贫困 守 作者
《汉家寨》教案6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前: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 《内陆高迥》 昌耀
内陆高迥 昌耀
内陆。一则垂立的身影。在河源。
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孤独的内陆高迥沉寂空旷恒大
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
而永远渺小。
孤独的内陆。
无声的火曜。
无声的崩毁。
一个蓬头垢面的旅行者西行在旷远的公路,一只燎黑了的铝制饭锅倒扣在他的背囊,一根充作手杖的棍棒横抱在腰际。他的鬓角扎起。兔毛似的灰白有如霉变。他的颈弯前翘如牛负轭。他睁大的瞳仁也似因窒息而在喘息。我直觉他的饥渴也是我的饥渴。我直觉组成他的肉体的一部分也曾是组成我的肉体的一部分。使他苦闷的原因也是使我同样苦闷的原因,而我感受到的欢乐却未必是他的欢乐。
而愈益沉重的却只是灵魂的寂寞。
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一个蓬头的旅行者背负行囊穿行在高迥内陆。
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
远山粗陋如同防水布绷紧在巨型动物骨架。
沼泽散布如同鲜绿的蛙皮。
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
河源
一群旅行者手执酒瓶伫立望天豪饮,随后
将空瓶猛力抛掷在脚底高迥的路。
一次准宗教祭仪。
一地碎片如同鳞甲而令男儿动容。
内陆漂起。
1988.12.12
二、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
三、具体赏析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
所见:铁色戈壁 岩石 红石焦土 酷热干旱 不毛之地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总结:宁寂、恐怖、苍凉、茫然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
所见:
景物:几间破泥屋 (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
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 汉服
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
女孩 不眨眼地盯着我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所思: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总结: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
1、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文章并非着意刻画两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
“千年以来,人为着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总结: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1、作者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根据文意想一想,是什么使作者“心中激荡”?
在这残酷的绝地里,汉家寨的人自从祖先迁移到这里,就这样世世代代地固守了下来,他们以坚守对抗着恐怖的大自然,对抗着被抛弃的寂寞,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使作者心中激荡不已。
四、品味鉴赏
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2、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
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五、张承志散文关于“坚守”的类型主旨 (穿插)
(1)作者简介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回族。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 《金牧场》 《心灵史》。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关于“坚守”的类型主旨
不管是《北方的河》、《荒芜英雄路》,还是《心灵史》,张承志的文章几乎都流露出了惊人相似的类型主旨:用粗硬触目的线条近乎冷峻地展现了人心中的坚忍。
张承志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夸张的感情张扬了他的绝对信仰,在他看来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要好。
六、深入探究
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是它“年岁”长久
汉人屯田 唐人设县 宋人称寨 阅尽人间沧桑
二是神秘
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
三是坚韧、固守
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
四是保守、封闭
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之中。
七、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八、课题拓展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汉家寨》教案7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⑷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⑴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⑵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⑶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三、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3、教师小结:《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推而广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因此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四、赏析文本
1、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
2、具体赏析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
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酷热干旱不毛之地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总结:宁寂、恐怖、苍凉、茫然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
所见:
景物: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
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汉服
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所思: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总结: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
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文章并非着意刻画两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
“千年以来,人为着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总结: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汉家寨》教案8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内涵,并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理解汉家寨人在荒凉中的“坚守”。
2、理解作者的“坚守”。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它既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是自然风景区,但它却真实地存在了一千多年,它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它的名字叫做——汉家寨。
一次偶然的机缘,作家张承志在这里开始了一程文化的艰难旅行,并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揪心的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
二、讲授新课
(一)解读坚守的背景
1、本文的题目是汉家寨,那么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汉家寨的?在作者看来,汉家寨是个怎样的地方?(请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的句子,并把它们大声地读出来)
如:第二部分:“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在这种种特点中我认为作者最为强调的便是孤独。我们来看看这个比喻句:“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被丢弃的棋子——弃之不用,生锈的弹丸——不能再发挥威力,自然也无法摆脱被丢弃的命运,尤其是这一小句中的“孤零零”三个字,把前面两个比喻要突出的汉家寨的特点,再次强化,那就是汉家寨孤独的存在于这异域绝地之中。
板书:走进汉家寨(贫穷、与世隔绝)
2、这样的环境与你之前对戈壁的印象是否一样?(类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分享一组沙漠风景图(PPT展示)
如果是你,你愿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吗?
在这样一个荒凉的环境中,作者一人独自骑行,正如他自己所说“茫然、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如果让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骑行这么遥远的距离,相信你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也一定会希望能够看到一点生机,看到一点人的气息。那么作者在汉家寨里有没有看到人呢?
——几间破泥屋里,住着几户人家
(二)解读坚守之人
1、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愿意生活在这种地方呢?
在汉家寨作者看到了谁?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作者的到来反应如何?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了一下头、突然钻进泥屋( 饱经风霜、 木讷迟钝 、不回答来者的提问)
小女孩:穿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一动不动、不眨眼地盯着、凝视(天真 好奇)
两人都是汉人服饰,始终没有语言,很久没有见过外来人,木讷地近乎静止,他们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有引起躁动和不安。
2、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在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请你给“坚守”下一个定义。
——“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3、中华民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间也涌现了无数具有坚守精神的仁人志士,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4、汉家寨是值得尊敬的,千年的坚守,历尽了沧桑,不变的是那骨子里的精神,那股锲而不舍的坚守,坚强。这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当作者离开汉家寨,回归现代都市文明之后,汉家寨的坚守所给予他的影响是否还存在?
结合文中语句: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5、作者是否也在坚守着什么?(将《汉家寨》与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进行对比,思考:都是写新疆风光,两文在内容与风格上是否相同? )
学生介绍自己课下查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三)拓展延伸
6、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本课中的“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的守侯。更深地讲,作者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如漆似胶。
7、在汉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离开汉家寨,作者开始了他坚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们呢?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该坚守什么?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8、小结:
通过张承志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汉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凭的就是这种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
9、综合拓展提升
(四)布置作业
①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②张承志是一个十分有个性的作家,评论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读读他的其它作品,参看有关他的评论,谈谈你的看法。(参看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荒芜英雄路》、《心灵史》)
【《汉家寨》教案】相关文章:
九寨沟教案02-02
《九寨沟》教案03-31
九寨沟说课稿08-18
九寨沟教学设计05-27
《九寨沟》教学反思07-14
九寨沟教学设计11-26
迷人的九寨沟教学设计05-31
迷人的九寨沟教学设计3篇【经典】01-10
九寨沟景区旅游心得体会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