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

时间:2024-05-15 16:50: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1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 ,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36页内容,和练习四的第5、6、7、9题。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活动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x37+9x63

  9x(37+63)

  (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9x37+9x63=9x(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xx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

  (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x9+4x9和(6+4)x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

  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xx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xx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四人小组商量一下,这个算式看起来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大家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通过大家的表述总结出来的,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里应特别注意?

  请看黑板上的等式,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x2534x72+34x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x29+3843x102

  (4)小结:通过研究,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我们刚才发现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______里填上适当的数。5、6、7题和前面几道题哪里不一样?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大家请到数学医院,帮老师判断对错。

  3、完成连一连。(给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抢答)

  4、完成填一填。(这道题我找表现最好的小组来开火车)

  5、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25×( )

  2、(64+12)×5=( )×5+( )×5

  3、(7+6)×8=7868

  4、(43+25)×2=( )

  5、3×6+7×6=(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56=19×56+28

  (7×3)×32=7×32+3×32

  64×64+36×64=(64+36)×64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7×4×25 125×9×8 48+315+52 888+17+83 125×8

  (2)、评出胜负,分析原因。

  (3)、小结: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乘法的另一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问题一:育新学校马上要举行艺术节比赛了,老师准备给他们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

  短袖衫32元/件 裤子45元/件 夹克衫65元/件

  (1)提问: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再算一算。

  (2)学生动手,独立算出要付的钱数。

  (3)教师巡视,让用65×5+45×5和(6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

  板书:(65+45)×5     65×5+45×5

  问题二: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4米,宽26米,求周长。

  (1)学生动手,独立算出周长。

  (2)教师巡视,让用64×2+26×2和(64+26)×2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

  板书:64×2+26×2 (64+26)×2

  三、探索规律。

  1、板书:

  (65+45)×5=65×5+45×5

  (64+26)×2=64×2+26×2

  2、体验感悟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3、类比展开。

  提问:你能根据刚发现的特点编几组等式吗?

  学生编写,教师巡视后全班交流。

  4、揭示规律。

  (1)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如果有学生答得比较到位: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的。

  (2)谈话: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我们就用a、b、c这三个字母来表示。

  (3)引导:如果在第一个等号的左边我用a来表示65,b来表示45,c来表示5就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

  板书:(a+b)×c

  (4)追问:那么等号的右边应该怎么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答后板书:(a+b)×c=a×c+b×c

  四、应用规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二习题

  五、拓展延伸。

  1、看看前面买服装的问题,根据提供的信息,除了可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之外,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60×5-50×5 (60-50)×5

  (2)思考: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么知道相等的?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3)如果老师是这样买的,出示:买5件夹克衫、5条裤子和5件短袖衫,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

  60×5+50×5+30×5 (60+50+30)×5

  (4)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

  2、小结:

  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两个加数相加,还适用于两个数相减,甚至是多个数相加或相减。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相信在今后的计算中会更加简便快捷。

  六、全课小结

  你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点: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5×4= 125×8 = 25×9×4= 18×25×4=125×16= 75+25= 89×100= 268×56+256×44= 要求学生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简算过程;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

  2、谈话导入

  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能否发现乘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工人师傅,为立新幼儿园厨房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

  引导:

  (1)先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验证估算的结果。

  (3)回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

  (4)比较算式及结果的异同。

  2、师举例让学生验证是不是也有其特征。(40+4)×25和40×25+4×25)

  3、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计算后,观察比较:

  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左边、右边有什么共同特点?每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两边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1)两个算式:左边都是三个数,并且是两个数先加,再和另一个数相成;

  右边都是两边相乘,中间相加,并且都乘以同一个乘数。 (2)每个算式: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是这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结果:左右两边的结果相同

  4、学生举例验证。举例后交流,注意: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5、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a + b)×c = a×c + b×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6、寻找简算原因: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能否简便,比较上面两个算式,看哪边的计算简便,为什么?

  7、试一试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80+4)×25 34×72+34×28

  (做后说做题依据及为什么这样简便?)

  三、课堂总结

  谈收获。这节课,通过探索你发现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计算简便?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异同。

  四、练一练

  1、判断

  (1)(20 + 4)×25 =20 ×4 + 4 ( )

  (2) 35×(2 + 20)=35×2×20 ( )

  (3)(80 + 4)×125 = 80×125 + 4×125 ( )

  2、填一填

  (1)(10+7)×6=□×6+ □ ×6 (2)8×(125+9)=8× □ +8×□

  (3)7×48+7×52=□×(□+□)(4)25×(4+8)=□× □+□×□

  五、六、拓展

  思考、讨论:

  (1)68×101= (2)98×99 + 98 = (3)189×98 — 89×98=

  (讨论后,下节课向老师汇报,不明白的下节课一同研究)

  板书: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7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03-22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7-12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2-22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设计03-17

【精】《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2-2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4-13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02-09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