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2 07:58: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大全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同学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激励同学自身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同学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同学自主学词学字:

  ⑴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⑵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⑶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考虑: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同学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一起解答。(庄严、耸立、绿树成阴、络绎不绝……)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语文教案 篇3

  通过学习《an en in un ün》,使同学们认识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内容:

  复韵母 an en in un ün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拼读声母与an、en、in、un、ün组成的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家的意义。

  教学重点:

  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前鼻韵母 un、ün、整体认读音节yuan、yun的正确认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秋高气爽,森林里传来一阵欢笑声、喝彩声……原来森林里正在开运动会呢!我们也去看看吧!

  2.仔细观察图,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运动会?它们进行了哪些比赛项目?

  3.小动物们也邀请我们来参加运动会,找一找它们身边的前鼻韵母,你们赶快行动吧!

  二、学习前鼻韵母an、en、in

  1.看图感知“an”的'发音

  2.学习“an”的音和形。

  观察“a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a和n组成了an。“n”在这里不是声母,它表示鼻尾音“n”。

  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练习。

  拼读g—ān—gān。

  3.en、in的学习方法与an类似。

  三、书写前鼻韵母an、en、in

  1.观察三个鼻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四、练读an、en、in的四声

  1.四声的小帽子应该带在哪里呀?(出示an、en、in的四声)

  2.学生练读、指名读,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和yin。

  1.出示海豚顶球图,图上画的球是什么形状呀?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四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要整体记忆。

  5.采用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6.yin的学法和yuan类似。说明:in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

  7.练读yuan和yin的四声,玩听词语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

  六、认读音节词。

  1.出示音节词tán qín zǎo chén yuán quān qīu yǐn。

  2.指导学生读好tán qín zǎo chén yuán quān qīu yǐn等音节。

  3.同座同学相互读。

  4.指名读。

  七、认字,巩固前鼻韵母的学习。

  1.出示图,让学生自己看图读拼音认字,小组交流、检查。

  2.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八、拓展活动

  做卡片,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g—ān—gān。g—án—gán。

  g—ǎn—gǎn。g—àn—gàn。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一类生字,正确掌握书写。会读7个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体会本课词语的构成特点。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本课的一类生字2.掌握多组音同但词义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词语

  2.识记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

  二、学生自由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

  产:chǎn“立”部。

  扩词:产生、生产、产妇、特产、倾家荡产

  套:to“大”部。

  扩词:圈套、套圈、套子、手套、被套、生搬硬套

  鞍:ān马鞍、鞍马(鞍山)

  盒:h“皿”部。

  扩词:盒饭、饭盒、盒子、纸盒

  仇:chu扩词:报仇、仇恨、仇人、仇敌、

  成语:同仇敌忾、恩将仇报、疾恶如仇、血海深仇、同仇敌忾

  权:qun扩词:权力、权利、权势、人权、

  志:zh“士”部。扩词:志气、立志、志趣、

  成语:永志不忘、志同道合、众志成城、雄心壮志、专心致志

  稚:zh扩词:稚气、稚子、幼稚

  默:m“黑”部。近义词:默默(悄悄)

  扩词:沉默、默读、默写、默契、默许

  成语:默不作声、默默无闻、默然不语、沉默寡言、潜移默化

  封:fēng“寸”部。反:封(开)近:封闭(关闭)

  扩词:封口、封王、封闭、信封、封锁

  四、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

  1.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字的顺序不同,意思就不同了)试着解释词语;说出几个类似词语。

  2.读第二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音相同意思不同)试着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会运用这些词语。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1.,组字找出带有“隹”的字

  推 堆 难 焦 集 雕

  2.词语游戏。

  先说说这组词语的特点。

  再说说你知道的其它这样的词,看哪组知道得多。

  3.读一读,填一填

  即选词填空。词语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借助字典,选择合适的词语

  作业:

  1.书写生字。

  2.任选三组词语造句。

  五、板书设计:

  2—2

  生产—产生 报仇—报酬

  圈套—套圈 权力—全力

  马鞍—鞍马 志气—稚气

  警报—报警 沉没—沉默

  盒饭—饭盒 封口—风口

语文教案 篇5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课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进行交流,了解到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文中有10个会认字,12个会写字,以及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笔者就本课的词语以及会认字的教学有一点偶得,与大家交流:

  一、“以词解词”内部链接

  一提到“以词解词”,大家一定会持反对意见,这不是我们一直所摒弃的吗?但是,依据课文的特点,对于《最大的“书”》一课却是实用而且巧妙的。课文《最大的“书”》中有一个词语肯定是孩子们所陌生的,那就是——地质勘探队员。学生对这一职业是干什么的?一定会有疑惑。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如果生硬地将词典里的.解释告诉学生,对学生更是晦涩难懂。(地质是地壳的成分和结构,勘探是对已发现的矿床进行勘察探测,以查明矿藏。)这样对学生而言,不啻是“雾里看花”。

  经过细读,我发现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为孩子理解地质勘探奠基。如“煤炭 岩石 矿物 宝藏”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语境进行教学。于是,可以这样设计:

  ●先认读词语:地质勘探队员

  ●再认读词语:岩石 煤炭 矿物 宝藏

  ●教师讲解:地质勘探队员就是通过对地质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宝藏,哪些是有价值的矿物……他们能读懂不会说话的关于地质这本大书。科学家可以推测地球发展的年代,地壳的运动情况,各种生物的变化情况。

  ●读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细细地琢磨这个环节,不难发现教者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同时更巧妙的是——以词解词。将课文中的词语组块进行教学,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词语教学的价值。因为用课文中的词语营造了一个思维的训练场。学生可以将这几个零散的、看似不相干的词语,通过“地质勘探队员”这一个词,串联了起来。在这样原汁原味的语境中既反复地认读了生词,又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内部找到联系,渗透一种思维——联系着理解,联系着思考,这种思维对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习的好方法。经常这样的训练,这样的渗透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刨根问底”显见过程

  在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刨根问底,怎样引领孩子理解这个词语呢?我们不妨让孩子画一画川川问了叔叔几个问题?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教师可以引导:像川川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想要把问题都弄懂,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感觉,用书中的一个词就叫“刨根问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种一问到底的决心啊!

  这样教学,让孩子在划一划,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联前想后的能力,让这一个小小的词语更加有张力!

  三、“说文解字”彰显文化

  除了这几个词语中的生字之外,课文中还有要求会认的字,“一册、脚印、雨痕、厚厚的书”。其中“册”、“印”的造字很有意思,如果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字理,在近似“说文解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地对汉字有感性的认知,从而对汉字文化的历久弥香产生兴趣甚至热爱,长此以往,会为孩子的人生启蒙打下精神的底色。

  “册”字,我们可以边画字边介绍: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所以古人就把字写在了一条一条的竹简上,然后用线穿起来,你看,“册”这个字多象呀!要不然人家会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呢!

  “印”字就更形象了:你看,“印”字的左边就像手印,右边像脚印,手和脚留下的痕迹合起来表示“印”。我们可以组词:手印、脚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6

【经典】语文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