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30 08:55: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经典)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6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特点。

  2、能独立识字,区别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品语交际,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指导、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六组词的共同特点:重叠形式相同,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构成的`。

  1、先让学生读词,再说说这些词有哪些相同之处,读词语时注意朗读的节奏。

  2、再让学生说说这样类似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自由练读四组词,说说每一组中的字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这些字词的意思。

  ③认读记忆八个生字,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记忆。

  2、我会填

  ①看题目,说说这道题我们要做什么?

  ②仔细读每一组字,说说你的发现。

  ③独立完成练习

  3、我会读

  ①自由练读。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三、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的难题表流出来。

  2、讨论

  3、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小结。

  4、分组讨论两种观点的理由,再指名学生发言。

  5、学习展示台

  6、查字典,了解“公民”一词的概念。

  7、让学生说说作为公民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8、教师小结。

  9、让学生讨论交流将为社会做些什么?

  三、小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并能够运用在学习中。

  四、作业布置:

  ①认真读读本园地的字、词。

  ②写写自己对“公民”一词的想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横钩、竖钩、卧钩、弯钩、斜钩等五种钩画的形态特征及书写要领。

  能力目标:领悟钩的写法,能正确书写竖钩、横钩、卧钩、弯钩、斜钩,并在例字练习中初步运用。

  情感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认真读帖,端正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赏析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掌握五个不同钩画的书写要领,并在相应的'例字练习中加以运用。

  2、“卧钩、斜钩”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展示本校部分同学的作品(演示——展示原件)

  (二)揭示课题,认识钩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八课——钩的写法。(板课题)

  1、认识钩的种类

  大家说说看,你们认识哪些钩?

  师:钩画的种类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五个常见的钩画的写法。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逐一显示)——竖钩、横钩、卧钩、弯钩、斜钩。

  2.认识五种钩画的形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笔画的形态,你能发现什么?

  (三)领会书写要领,学写钩画

  1、自主探究,认识钩画的书写要领

  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些钩画呢,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同桌可以先讨论,然后根据书写要领在田字格里试着写一写。

  2、组织评议,领悟钩画的书写要领

  (1)师:谁愿意先把你刚才写的展示给大家看?

  (2)学生展示——组织评议——适时激励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适时评点、相机板书)

  3、学生质疑,突破难点

  师:刚才同学们在自学时,觉得哪个钩画书写比较困难?

  重点指导:卧钩、竖钩的书写

  (利用师生共同探究卧钩、竖钩的写法——学生练写——组织评议)

  4、小结钩的写法

  出示“竖钩、横钩、卧钩、变钩、斜钩”这几个笔画。

  师小结:写钩时,都必须在出钩处稍停笔再出钩。

  (四)练写例字

  1、出示例字:小、牙、手、寸、可、于

  (指名读后)师:每个字分别带有什么钩画?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钩画在不同的字中的位置,

  牙:竖折要比上面的竖稍长一点,撇不能太长。

  手:竖钩可以稍微向右弯点,第二个横稍长。

  2、学生自由临帖练写

  3、小组合作评议(评:钩画是不是写漂亮了,其他笔画是否安排得妥当,字写得是否比较美观。)

  4、展示、评议学生练写的字。

  (五)总结:

  写钩时,都必须在出钩处稍停笔再出钩。

  (六)名家名帖欣赏。

  (七)激励学生树立志向,勤于练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疏密”;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安排疏密;

  3、使学生会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疏密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疏密呢?为什么要安排疏密?

  二、新授

  (一)什么叫疏密

  1、汉字笔画有多有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每个字都具有生动活泼的形态,书写时需要根据字的具体情况,将某一部分写得紧一点(密),某一部分写得松一点(疏),这种安排叫“疏密”。

  2、出示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疏密的`安排。

  3、根据例字讲解:

  在进行字的疏密安排时,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上部写得稍密些,下部写得稍疏些;左右结构的字,则根据左右部分的笔画和形态灵活安排,但须做到合理、自然与和谐。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安排疏密关系的。

  (二)怎样安排疏密

  1、出示例字“臻”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臻”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臻”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左部“至”写得较疏,形较短;右部“秦”写得较密,形较长,这样就形成了疏密对比。

  3、出示“乍”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乍”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乍”字的笔画较少,书写时,笔画稍向上靠,下部空一点,这样“乍”字就显得生动活泼。

  (三)疏密处理得当的字

  通过欣赏“上”和“囊”,体会是怎样处理疏密关系的。

  (四)疏密处理不当的字

  这些字的疏密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能读懂课文1、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能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健壮”、“满山遍野”等词意。

  2.读懂课文第1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欢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题齐读。

  二.交待学习任务。

  1.我们对山里还了解甚少。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山村的美丽,特别是山里孩子的可爱之处将会有一定的了解。

  2.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总分段式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三.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主要针对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

  2.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句式1:山里的孩子是。

  句式2:山里的孩子是。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学第7课时,我们是怎样读懂总分段的?

  3.用“——”划出总起句。用“。”圈出中心词。理解“健壮”。

  4.为什么山里的孩子长的这么结实、健壮呢?理解分述句。

  齐读第2句,圈出动词,在练一练:

  爬山采树拾松果登蘑菇

  听读第3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为什么不能漏?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6.请学生看板书复述这一段的内容。

  7.练一练。

  一.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第1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二.学习第2段。

  1.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课文第2段是用()方法写。总起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写具体的。

  3.反馈、校对。

  4.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三.学习第3段。

  1.按第2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3.有感情的朗读分述部分。

  4.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想想,他们还幻想什么?

  5.小结:要是山里的.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一.学习第4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4.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能仿照第3自然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指导:山里孩子健壮的身影在满山遍野游乐时要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山里孩子接待客人是要读出满腔热情的语气,山里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时要读出他们满怀希望的语气。

  2.自由练习,最喜欢读的一段可多读几遍。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评议。

  4.齐读。

  三.指导背诵。

  1.找规律:结构相同——先总后分。

  2.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分几方面写?

  3.试背。

  四.总结、练写。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