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4 08:29: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习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

  学习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重点字词,

  使:派遣 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 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 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 然:代词,这样

  于:从 弗:不

  使:派遣,动词 使:出使 ,动词 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 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4、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o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三 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o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o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o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四.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感的受是什么?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作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六 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 小声读课文。

  小组内讨论(1)这次试验真得像往常一样?

  (2)那些地方确实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三 全班交流互动。

  四 同桌互动。

  说说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五 完成课后选择词语填空。

  六 认读生字。

  1、 容易写错的字:博

  2、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七 作业:

  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