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 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 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 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 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 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 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⒈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⒉能正确观察和照顾植物,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⒊养成有序取放工具材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活动中种植的黄豆、绿豆等发芽种子。
2.《怎样让种子发芽》集体记录单、《种子发芽》记录单。
活动过程:
★回顾上次活动
结合集体记录单,展开话题。
教师:小朋友,上次我们一起进行了种植活动,几天过去了,我们来看看,你种的种子有什么变化?它们象记录单里说的那样,发芽了吗?
幼儿1:我种的绿豆发芽了!
幼儿2:我中的黄豆也发芽了!
★观察比较
(1)让幼儿观察对比试验1的种子的变化,感知植物发芽的条件。
教师:没放水的.种子有什么变化吗?
幼儿:没有发芽,还是干的、硬的。
教师:这是为什么?
幼儿:因为没有水,种子就不能发芽!
(2)让幼儿观察对比试验2的种子的变化情况,感知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纸盒里的豆芽和窗台上的豆芽有什么变化?
幼儿:窗台上的豆芽还在长,纸盒里的豆芽变黑了,要死了!
教师:这是为什么?
幼儿:因为植物生长要有阳光!
小结: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就不能茁壮成长。所以,我们通常要把植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还要经常给它们浇水。
★记录
指导幼儿用自己喜欢、别人又能看得懂的记录方式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继续记录下来。
教师:看一看,你的种子发出小芽了么?我们把观察到的情况继续记录在《种子发芽》记录单上吧!请你每天注意观察,定期做好自己的发芽记录。
引导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相互交流。
活动延伸:
⒈本次活动历时时间长,教师要重视交流和观察的环节,不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活动结束后,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操作单投放到活动区,指导幼儿完成。
3.教师可以运用几种不恰当的栽培方式和幼儿一起做种子发芽的实验,以便幼儿对比观察,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纪实资料:
这是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的记录情况: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1、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
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
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试验:54页图8.2-4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磁场的含义,以及磁感线的含义,比较抽象,应重点分析。
2、 多试验。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泡奶粉,发现奶粉味道浓淡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对溶解现象产生新股。
3.乐意在小实验中与同伴交流,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包装好的奶粉足量,被子、调羹每组一份,搅拌棒若干。
2.每人三个一次性被子(里面放有相同数量的饮用水),一根搅拌棒,一个透明杯。
3.各种果蔬汁、酱(苹果、香蕉、胡萝卜、番茄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策略1.教师出示整包奶粉
2.观察包装袋上的有关说明
指导语:1.这是什么?你喝过吗?谁泡给你喝的?
2.怎么泡呢?一起来看包装上的说明。
二、泡奶粉
策略1.教师出示三个杯子,杯中放一样多的谁。
2.三个被子中加入不容量的奶粉,引导幼儿观察奶粉浓度的不同。
3.幼儿尝试泡奶粉
指导语:1.三个一样多水的杯子,分别取名为1号杯、2号杯、3号杯。
2.现在老师往1号杯加一勺奶粉,2号杯加二勺奶粉,三号杯加三勺奶粉,然后都给它们搅拌一下。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下,哪杯奶粉味道最淡,哪杯最浓呢?
3.根据你的口味,去试试泡一杯你喜欢的奶粉吧。
4.交流讨论:你在泡奶粉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奶粉泡在水里不见了,这是溶解现象。如果杯中的水量不变,奶粉加多,味道就浓,奶粉加少,味道就淡。
三、调配果味牛奶
策略:1.教师出示苹果汁、番茄酱等。
2.将自己的果味牛奶与爸爸妈妈一起品尝。
指导语:有了这些水果蔬菜酱的加入,我们可以调配一杯果味牛奶。制作好以后请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2、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教学难点:
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施反思
导入初读感知,感悟理解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孩子”指谁?“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结合理解“甜滋滋”、‘著名“的意思。)
2、分组读第5、6自然段。
3、自由读第7自然段。
a、画出叙述兄弟俩制作“虫子标本”过程的内容,并说一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结合理解“怪模怪样”的意思,“虫子标本”则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感知。)
b、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
4、重点指导学习第8~16自然段。
a、自由读第8~16自然段,了解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b、反复朗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表演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c、理解两个“叫虫”的不同意思。
第一个“叫虫”学生联系上文自己说说意思。即“会叫的虫子。”
第二个“叫虫”则让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即“说谎虫”。
d、说说达尔文称兄弟俩为两只有趣的“叫虫”说明了什么?
5、齐读第17自然段。
事后,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正由于达尔文见多识广,平时对虫子观察得细致,所以才不会被考住,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五、开故事会。
收集有关达尔文爷爷的资料或故事。
了解达尔文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将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六、认识生字及词语。
七、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捉、忍、鬼、盖”等几个字。
八、作业
1、读课文3遍;
2、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12-03
《电话》科学教案11-11
[精华]科学教案10-26
科学教案模板07-25
(优选)科学教案11-11
[合集]科学教案11-24
科学教案【优选】12-25
(精品)科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