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提出学习任务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当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
(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
(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还可以写一写写作文的体会,或者是修改作文的体会,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徐州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2.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3.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小组讨论,交流)
4.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果实。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3.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4.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会说绕口令,并能说得正确、清楚、快速。
2、能听清楚别人说的绕口令,并能进行评议。
二、教材说明
本课用图给我们展示了同学们相互说绕口令的有趣情境。告诉我们本课口语交际就是分小组互说互评绕口令。
能快速说清楚绕口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老师和学生都准备一些绕口令,并背下来。
(二)上课时,先请一个同学上台说绕口令,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评议。评议的重点是说得流利、口齿清楚。
(三)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或自愿组合,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能快速地说清楚,听清楚,会评议。
(四)分组说、听、评绕口令。
(五)评选出绕口令说得最好的同学给以表扬、奖励。
四、资料
绕口令:也叫拗口令。一种语言游戏。是将声母、韵母或者音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来。因为要说得快,读音容易发生错误,这样可以训练发音的准确和思维的敏捷。
附:绕口令两则
小花鼓 藤条和铜铃
一面小花鼓, 高高山上一条藤,
鼓上画老虎。 藤条上面挂铜铃。
宝宝敲破鼓, 风吹藤动铜铃动,
妈妈拿布补。 风停藤停铜铃停。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再学之前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既熟悉又好听的歌曲《小星星》好吗?(课件播放)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唱。
2、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
板书课题:《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朋友读准字音,学生自己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认读画出的生字,互相纠错,看谁读得好。
4、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领读。
(2)课件出示词语:先开火车领读,再自己选词说话。
5、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要做到不丢字,不错字,不加字。
6、评议
三、读读悟悟: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后,提问:听了课文朗读,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害怕——不害怕。
2. 轻声读课文,读后标出课文有多少小节。指名汇报。
3. 学习第一节。
(1)边读边想“我”为什么会“心乱跳”呢?这时“我”心里都想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指导读,读时读出害怕的语气。
(2)思考: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
4.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想想“偏要”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偏要”说一句话,指名说。
(2)我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进行体会。(课件出示句子: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3)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4)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5)课件播放“美丽的夜景”图片,学生观看。
(6)教师: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从此(课件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引导学生想象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安详的图画啊!小鸟在洁白柔和的月光下静静地睡着了,好象还做了个美梦呢!
(7)指导朗读,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5、说话训练:你有过害怕黑夜的故事吗?现在还怕吗?小组说一说。
6、小结: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其实黑夜里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要我们去发现,去观察。
7、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
1、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眼中的夜色: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
(2)指名说说自己眼中的夜色。
2、课件展示小朋友画的《美丽夜色》画,学生观看后,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彩色画笔把你看到的美丽夜景画下来。课下画一画。
板书设计:
13、夜色
怕黑——————不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第一张图片,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么样?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随机学习生字灰。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习生字披、鼓。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现在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己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有、在、什、么,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范写,学生描描写写。
3、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卡片。
2、朗读小蝌蚪和青蛙样子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2、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况。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只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3、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演一演这个故事
六、指导写变、条。
查找、一只青蛙一年可以吃掉多少害虫?
青蛙为什么成为捉害虫的能手?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长出两条后腿尾巴变短青蛙
迎鲤鱼图追乌龟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1)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2)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②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1)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2)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燃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燃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播入有关影片,然后然后,提出疑问:“海市蜃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初读时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不懂的词句,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可以自己的查字典、词典,可以根据课前查料进行交流,还可以展示搜集的图片。
三、精读课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海市蜃楼?(重点词句提问的方法自读课文)
如,抓住“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它却神秘地消失了”、“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这些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神秘”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海市蜃楼的神秘?
2.抓住重点句子。
这不是做白日梦,也不是幻觉,而是敦煌的奇景——海市蜃楼!
思考:敦煌海市蜃楼的奇景在哪里?(鼓励学生自己提问、思考,并且乐于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四、口头表达能力。
充分想像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并生动、形象地描述画面,如“沙漠驼铃”、“绿洲清泉”等。
板书设计:
18、海市蜃楼
神秘 蜃景
神秘 若隐若现 浮想联翩
神秘 消失 奇迹出现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10-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小学语文教案06-20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7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8-0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08
小学语文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01-21
小学语文教案12-12
小学语文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