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篮球巨星,篮球打得相当棒;我发现我们班的韦江华同学投篮也很不错,我统计了一下他投中的个数和姚明在一场球赛中投中的个数(出示投球比赛记录)
姓 名
投进球数
韦江华
17
姚 明
14
韦江华投进了17个,而姚明只进了14个,我认为韦江华比姚明还厉害,你认为呢?为什么?(关键要看投球总数)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球总数(出示投球总数)
姓名
投进球数
投球总数
投进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命中率
韦江华
17
50
姚 明
13
20
问:有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怎样判断出两人投球谁厉害?
韦江华和姚明投球命中率各是多少?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写出表示命中率的分数并通分,从而比较出命中率的高低。
师:看来姚明确实比韦江华厉害,不过我相信韦江华如果能得到专业的训练,也会有不错的成绩。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过这次有难度了,有信心吗?
2、出示:科技小组所做的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发芽率的高低,并进行汇总,把表示发芽率的分数通过通分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分数都写成了分母是100的形式,这种分数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百分数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还可以分别:25%、28%、22%,分别读作: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二十二。
像25%、28%、22%、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
2、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示范书写:我们在书写百分数时,一定要规范,先写分子,然后在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接着画上斜线,最后画上另一个小圆圈,这个符号叫做百分号。
3、读写练习
(1)出示百分数,要求学生读一读,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
25%12.5%0.25%121.5%
180%0.12%500%10.1%
(2)老师读,学生写出来。(写在草稿本上)
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三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七百分之三点一二
百分之三十点二五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那么,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来看前面解决的两个问题。
(1)分析第一题(投篮)中百分数的意义
这两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独立思考,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投中球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2)分析第二题(发芽率)中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也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的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我们大家对前面的,那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谁能说一说?
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师: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比,百分率)
四、练习巩固:
1、课本65页“读一读,说一说”。
2、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五、妙解成语:
请你根据成语,说出百分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六、本课:
有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有0多项发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送你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 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材简析:
"10的认识"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0~9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编排与前面类似。教学内容包括数数量是10的物体,10的读、写,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10的组成等知识。由于日常通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就要进1,所以10的组成特别重要,它是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逆向思维,同时,配合课本主题图,有机渗透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目的:
l.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会读、写10,掌握10的组成。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问题的方法。结合主题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0认识。
教学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电脑显示数字娃娃图,讲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引出数字10。
2.通过质疑方式提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图上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汽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4)电脑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直观展示数字10包含的意义。
2.书写10。
(1)老师示范在田字格内写10。
(2)学生在田字格里写10。
3.10以内数的顺序。
(1)电脑显示拨珠过程:先拨了9颗,又添上1颗。
问:现在是几颗珠?
9添上几是10?
10去掉1就是几?
那么,10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2)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然后,屏幕上的直尺图抽象成数轴图,再把数轴上的空白位置填上数。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1)比较10和9的大小。
(2)观察直线上的数说一说,除了9小于10,还有哪些数小于10?比10小的数都排在10的哪边?排在10的右边还有很多数,它们比10怎么样?谁能说出一两个?
5.区别10个和第10个。
10可以表示10个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排列顺序中的第10,谁能说从左往右数,闪蓝光的珠子排第几?(电脑屏幕上第10颗珠子闪蓝光。)
学生听口令,伸手指,亲自体会"10个"和"第10个"的区别。课间休息(活动一分时间)。
6.10的组成和分解。
(1)分小棒。
用学习9的组成的`方法来分小棒,学习10的组成,同桌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问学生: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
10 10 10 10 10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10 10 10 10
/\ /\ /\ /\
1 9 2 8 3 7 4 6
(2)归纳记忆10的组成的方法。
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强化记忆10的组成。
请几个学生每人说一个10的组成,其他学生马上说出想到的另一个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把第55页组成填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记组成。
(1)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2)说数组成10:老师说的数与学生说的数组成10。
3.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
小动物举行投圈比赛,每个小动物投10个圈,根据投中的圈数让学生抢答说出有几个没投中?
四、游戏
1.游戏。
2.让学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聪明题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可以分成两个数,10能不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开讲激趣,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以新颖的故事(数字娃娃比大小)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0,再通过动手摆数量是10的学具,进一步增加对10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从中抽象出数10,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同桌协作探求10的各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
3.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
区别"10个"与"第10个"是本课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屏幕演示:圈住的10颗珠与闪动的第10颗珠,使学生建立清晰表象,加以对比从中发现"10个"与"第10个"的不同点。另外,在本课的开始、学习10的含义,1o的书写及重点处都分别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与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应用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三块不同规格的台布图片。
教学过程:
一、选台布问题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餐桌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选台布的问题。
师: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机会。
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
板书:圆桌直径120厘米。
师: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台布可供选择。
出示课本第96页三块台布图片。
师:选那块更合适呢?这位朋友想请老师参谋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选台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选台布。
2、让学生观察三块台布,了解三种台布的数据信息。并理解“110cm×110cm”等规格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块台布,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块台布的花边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台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提出:“计算第一块台布和圆桌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的要求,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根据这些式子就知道了台布的边长。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圆桌面和边长110cm台布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认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计算和比较的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桌面面积:3.14×602=11304(平方厘米)
第一块台布面积:110×110=12100(平方厘米)
因为12100>11304,所以台布的面积大。
2、提出:“选择第一块台布是否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合适。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边长110厘米的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的面积。那么,选用这块台布是否合适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意见:
合适。因为,第一块台布的面积比圆桌面的面积大。
不合适。虽然第一块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是第一块台布的边长只有11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20厘米,这块台布不能盖住圆桌面,所以不合适。
如果学生出现两种意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3、提出: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看来判断台布是否合适,只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行,还要看台布的边长和圆桌的直径。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第一块台布不合适,那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或你个人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第二块比较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直径大40厘米,有些浪费。
第二块和第三块台布都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大于圆桌直径,一定能盖住圆桌面。
第三块台布更合适些。因为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面的直径大一些,铺在圆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这样比较美观,台布不易被掀起。
师:我的意见是选择第三块台布。因为台布的边长比桌面的直径大一些,台布铺上后,桌子的四周垂下来一部分,既美观,又不容易被掀起来。
(三)尝试练习
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先读题,观察圆桌图,弄清题意和计算的思路,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们帮助朋友解决了选台布的问题,再来解决一个和台布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看课本97页,自己读题并认真观察图。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要计算台布的面积和花边的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台布的`直径或半径。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这块台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算完后交流。答案:
台布直径:1.6+0.2×2=2(米)
台布面积:3.14×()2=3.14(平方米)
台布周长:3.14×2=6.28(米)
二、设计包装问题
1、提出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让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据信息和设计要求。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和圆桌台布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读一读题中文字,并观察情景图。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这种鲜橙汁包装罐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3厘米。
要求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每箱装24罐。
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包装箱,并要求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的示意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设计包装箱的有关信息和要求,下面就来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并在一张纸上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筒的示意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案的机会,说一说制定方案的过程,并把不同的方案示意图展示出来。 师:谁来把你画的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饮料怎样摆放?长方体包装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算出来?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常理,携带不够方便、美观的方案,要给学生指出,并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好几种饮料包装箱,下面看练一练的第2题,我们来解决一个装运矿泉水桶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根据矿泉水桶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矿泉水桶的底面直径:100.48÷3.14=32(厘米)
车箱长:2.1米=210厘米
车箱宽:1.8米=180厘米
因为:210÷32≈6,
180÷32≈5,
所以:小货车只能放6排,每排摆 5桶。
运输小货车一次最多可装5×6=30(桶)。
四、拓展学习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师:这节课,我们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尝试着去解决,你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颖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案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学生已有的对“个、十、百、千”四个数位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的形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层层递进,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的应用,接着让学生以正方体木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再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并制作数位顺序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探索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价值。
2.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星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在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计数方法的理解。再通过正方体木块、计数器逐步抽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计数器 数位顺序表
学生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体会“大数”。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请你们来读一读校园里的这些数吧。
(2)学生尝试读数。
(3)引导学生观看南京长江大桥图,并读数: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一)教学例5。
1.复习数数的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集体汇报已经学过的数数的方法。
2.引导学生数正方体木块。
(1)引导学生先观察例5中的正方体木块,然后数一数。
(2)学生集体交流数数的方法。
(先十个十个地数出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出一千,正好是一个大正方体木块,然后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师生归纳: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板书)
3.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拨到一万。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数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拨一拨,并思考:当拨到九千时,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又该怎样拨珠呢?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同时引导学生边拨边数,使学生明确:9个一千再加1个一千是一万,我们拨到九千后,再拨一千,应该把9去掉,并向前一位进1。
(4)小结:计数单位“千”的前面是“万”,万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4.整理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借助计数器想一想这些数位的排列顺序。
(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组织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制作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制作数位顺序表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顺序表要从右往左,从低位到高位依次排列)
(5)指导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568和302,并读出这两个数。
(6)小组讨论数位顺序表对写数、读数有哪些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1-29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小学数学教案10-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12-12
【荐】小学数学教案09-04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12-11
(热)小学数学教案12-09
(优)小学数学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