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小朋友发现了一条壁虎尾巴,引起了小朋友的好奇,她们都来问是谁的尾巴,从而制定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尾巴的用处》,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形态及功能。
2、利用对尾巴的了解,鼓励幼儿创编儿歌。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故事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并能熟读儿歌。
难点:利用对动物尾巴形态及功能的了解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尾巴形态及功能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小朋友,你们有尾巴吗?”你知道谁有尾巴吗?
2、借助课件逐个出示动物尾巴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的尾巴,然后通过观察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尾巴的形态及功能来引出儿歌。
二、学习儿歌《尾巴的用处》
1、欣赏儿歌
借助课件让幼儿欣赏儿歌,理解儿歌。
2、学念儿歌
a、借助课件,出示完整的儿歌。让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b、出示课件里面的动物动画形象让幼儿与老师一起朗诵儿歌,从而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巩固。
c、让幼儿自由朗诵儿歌或个别朗诵儿歌等形式。
3、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哪些动物都是有尾巴的?(教师: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尾巴的,只是少部分动物的尾巴已经退化,我们看不到了,如,青蛙。)
三、创编儿歌
游戏:《找尾巴》
给幼儿提供缺尾巴的动物卡片及相关动物的尾巴卡片,让幼儿给动物找尾巴。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你看到的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这些尾巴有什么用处?
教师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各不相同。每个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比如松鼠;尾巴能掌握前进的方向;鱼在水里游,鱼的尾巴能把握方向;牛尾巴能躯赶蚊子和苍蝇;猴子的尾巴能倒挂在树上。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活动结束
幼儿与教师一起分享创编的儿歌。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与家长创编儿歌,结合儿歌内容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
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
经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幼儿对动物尾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也已经进入了幼儿的'知识结构。但是,光知道这些知识还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还要学会运用。因此,为了让幼儿对知识活学活用,我设计了一个是实践活动:创编儿歌。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幼儿对尾巴造型和作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幼儿创编的儿歌都很不错,积极性也很高涨,掀起了本活动的第二个高潮。
二、存在问题
1、整个课堂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对于如何放和收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2、幼儿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教师的指导性体现还不够充分,可以让在交幼儿流中思考尾巴造型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3、在创编儿歌的时候,部分幼儿不会编,我让其他小朋友帮忙,但效果不佳,说明合作学习的模式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加以体现和指导。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制作冰。
2、知道冰的特征,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3、感受制作冰的乐趣,知道夏天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冰块若干;
2、不同形状的干净器皿(用于制作冰);
3、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引入话题:孩子们,天气真是热啊,你们在家是怎么避暑解热的呢。引导孩子自由讨论。然后老师说“我喜欢玩冰块来解解暑。你们玩过冰吗?”给孩子自由玩冰块。
2、老师询问孩子冰块的感觉。(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3、老师请他们嗅一嗅,闻一闻,尝一尝干净的'冰块。让孩子说出冰块的特征。(无色,无味。)
4、老师询问孩子,还可以怎样玩冰块。让孩子有更多的玩法,对冰块更加感兴趣。
5、老师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请孩子们将冰块放入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孩子得出冰块遇热会融化的结论。请孩子讨论冰块遇到什么会化,比如放在太阳底下,放在火堆旁。
6、请孩子们制作冰块。让他们自由选择器皿,将水倒入器皿中,还可以加入白糖。由老师帮忙放入冰箱内。课后,再请孩子们去观看自己的冰块,品尝自己的冰块。
7、老师不忘叮嘱孩子们,冰块虽好玩,但是冰块凉凉的,吃多了冰块,身体容易受凉,其他雪糕、冻西瓜等冰冻的东西也一样,所以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春天来了,小河里也出现了小动物——小蝌蚪。这一切吸引着孩子们总是谈论不完的的话题:“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什么时候长腿呢?”“它的妈妈是青蛙吗?为什么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结合中班下册教材主题五《奇妙的动物》中的发现区《小动物怎样长大》,设计了《蝌蚪与青蛙》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名称:蝌蚪与青蛙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蝌蚪的出生和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磁带;
2、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3、素描纸、彩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诗画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1、诗画:
大脑袋,长尾巴,
变成蝌蚪小娃娃,
游来游去找妈妈。
一个桃子裂开口,
两片叶子绿油油。
再画两个小喇叭,
变只青蛙呱呱呱。
2、提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像不像?它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二、欣赏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青蛙妈妈在水里产下的是什么?青蛙妈妈在哪个季节产卵?卵变成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什么?后长出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小结:蝌蚪变成青蛙要以上四个过程,从卵变成青蛙要70多天。
(2)青蛙生活在哪里?(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是两栖动物。)
(3)青蛙吃什么?(蚊子、苍蝇、蜗牛和田野里的许多害虫)
四、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
(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五、幼儿绘画《蝌蚪》、《青蛙》
幼儿自由选蝌蚪或青蛙进行绘画活动。
六、结束部分:
小青蛙饿了,我们送它们去捉害虫吧。
活动延伸:在活动区养殖蝌蚪供幼儿观察。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2、能用“↑、↓”符号记录结果,表示上浮与下沉。
3、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铅笔、《土豆宝宝历险记》(课件)、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引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土豆:这是什么?(土豆)
2、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提问并验证:猜猜土豆掉到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说说理由。
3.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讨论:你认为白哥哥可能是什么东西呢?
二、共同实验,积极探索
(一)实验一:三种不同材料操作
1.介绍实验材料并交代实验规则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4.实验总结:糖水和味精水都不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水才能让土豆块浮起来。
(二)不同盐量再次操作
1.出示不同含盐量的两杯水进行实验提问:是不是土豆放在盐水中一定会浮起来呢?
2、出示两份不一样多的盐,幼儿做实验,观察并记录。
3、交流结果
三、观看视频、拓展幼儿经验。
1.出示“死海”的图片并提问: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在很多很多得盐水中人能浮起来吗?
2.观看介绍死海的.视频。
四、活动延伸:
1.如果不同大小的土豆块放在盐水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到底结果怎样,现在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试一试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材质的纸毛毛虫在水中“长大”,并尝试记录观察结果。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观察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铅画纸、手工纸、报纸制成的毛毛虫若干份;三种纸的纸片若干份。
2.记录用具若干份;教学PPT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个好朋友,它们是三条毛毛虫。
2.认识、感知
(1)毛毛虫自我介绍。
关键提问:它们都用什么纸做的?
(2)小结:它们是用铅画纸、手工纸、报纸三种不一样的纸做的.。
3.尝试、探索,观察、记录
(1)猜测
关键提问:猜猜它们三兄弟在水中谁会长得最快、最大?
(2)操作记录
关键提问:我们将三条毛毛虫一起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谁长得最快、最大。
幼儿操作并在题板上做好记录。
幼儿介绍,教师将结果放大展示。
小结:报纸毛毛虫长得最快,手工纸毛毛虫第二个快,铅画纸毛毛虫长得最慢。
4.推理思考
关键提问:很奇怪为什么这些纸毛毛虫在水里就长得不一样呢?
小结:纸可以吸水,纸张的性质不一样,吸水的快慢也就不一样,因此不同纸做得毛毛虫在水中就长得不一样。
4.延伸活动
把毛毛虫的纸朋友请到我们的区角里,等区角游戏的时候就去给它们做裁判好吗?
活动生成及建议
在区角活动中增加除报纸、手工纸、铅画纸之外的其他纸,用“毛毛虫在长大”的实验方式,观察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的吸水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
寻找七星瓢虫
内容与要求:
1、尝试运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
2、知道瓢虫有益虫和害虫的区别。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环境与材料:
《寻找七星瓢虫》课件、自制瓢虫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七星瓢虫师:哎呀,大树妈妈怎么了哭了呀?
幼:她身上有好多小虫子……师:大树妈妈身上的小虫子咬的她好疼呀,我们快点请小瓢虫来给大树妈妈治病吧!
幼:好的'师:不过呀,不是所有的瓢虫都是治病高手(益虫),只有身上有7个点点的七星瓢虫才是益虫哦。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七星瓢虫吗?
幼:身上的点点数不同。
二、寻找七星瓢虫师:
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才是七星瓢虫呢?你是怎么知道?(出示PPT图片)PPT上出示三只瓢虫,第一只五星瓢虫,第二只六星瓢虫,第三只七星瓢虫。
幼:XXX师: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吗?
幼:一个一个数师:你的方法真不错……幼:用眼睛看……师:你用眼睛看,放在心里数。你用了默数的方法,你的本领真大……幼……师:你们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数数方法,而且都正确找到了七星瓢虫。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也想来数一数,看看,我用的方法跟你们一样吗?
(老师看着屏幕,边指边说: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边的4个点点,把4记在心里,接着数剩下的点点,5、6、7,总共有7个点点,我找到了七星瓢虫)师:我用的方法叫目测数群,又快又简单,你们愿意试试用我的方法再找找七星瓢虫吗?
(再出示一张PPT,共3只瓢虫,中间一只为七星瓢虫,请幼儿尝试)
三、游戏:帮助大树妈妈找到七星瓢虫师:哎呀,大树妈妈实在疼的难受,让我们快点帮她寻找一些七星瓢虫,请小朋友们用接力赛的方式找出七星瓢虫,每个人找一只七星瓢虫,找到后放到大树妈妈身上,回去后拍一下下一位小朋友,下一位小朋友再上来找,比比哪队找得最快最准确。别忘了,只有七星瓢虫才是益虫才能治病,别的可都是害虫哦。
观察要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运用目测数群的方法进行数数。
2、观察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师:我们两组用了非常快的速度找出了七星瓢虫,都对了吗?看看,七星瓢虫是不是把大树妈妈的病治好了(出示一张大树妈妈在笑的图片)师:大树妈妈笑了,她非常感谢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帮助她治病,现在,快让我们把数数的新方法教给其他小朋友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5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2、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1——5数卡片,圆点卡片各1张。2、1——5数字卡人手一份。3、课程幼儿用书,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数一数有几个图形。
1、教师画蘑菇()让幼儿猜猜画的是什么。
2、请幼儿数一数每一步里有几个图形。如:里有一个图形。
3、用数字卡来代表相应的图形数,如:等。
二、找一找数字邻居。
1、谁和谁是好邻居?
找出相邻的`两个数,如:1和2是好邻居,2和3是好邻居等。
以此类推让幼儿说说3、4、5的邻居是谁。
让幼儿发现2有两个好邻居,是1和3。告诉幼儿1和3都是2的好邻居,2也是1和3的好邻居。
让幼儿发现从2——4的数它们都有两个好邻居,分别是谁?
2、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出示数量从1——5的点子卡片,请幼儿从最少的排到最多的。然后以2为中心提问:“比2少1是几?比2多1是几?”让幼儿理解好邻居之间是少1和多1的关系。
再提问3、4的好邻居是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三、玩“找朋友”的游戏。
1、教师逐一出示2——4的数字卡片,请幼儿举起是它们朋友的数卡。如出示2,幼儿就举起1和3两张卡,并说2的朋友是1和3。
2、教师1次出示2张数卡如2和4,请幼儿举起这两张数卡的朋友,并说说2和4的朋友是3。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依据:
参观水族馆归来,孩子们对海洋动物非常的感兴趣,他们不停地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组织了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这个“海洋知识大比拼”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的不动种类,能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 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爱护海洋动物的意识。
3。 培养倾听的习惯,激发与同伴合作、竞争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参观水族馆。
2。 开展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
3。 收集相关资料(图书、标本、vcd等)。
4。 蓝猫、淘气图片各一副;沙鱼、海马、鲸的图片及vcd。
5。 邀请一位老师当裁判。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引起比赛
(1)出示蓝猫、淘气图片
教师:蓝猫和淘气现在也在研究海洋动物,今天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说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多。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2)将幼儿按自愿分成蓝猫队和淘气队。
2。 进行比赛
第一环节:你说我也说
要求:
(1)说出你知道的海洋动物名称。
(2)两队幼儿轮流回答,;本文每人有一次向别人求助的机会。
(3)说的多的一组可以的五个标志,少的得四个标志。
( 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小结:(1)按鱼类和非鱼类引导幼儿进行简单分类。
(2)裁判评发小标志,激发幼儿下一步比赛的欲望。
第二环节:你争我抢
要求:(1)根据电视画面回答。
(2)采取抢答的方式,答对一个得一个标志。
(3)每人有一次求助的机会
问题:沙鱼是怎样捕食的?
安康鱼是怎样钓鱼的?
鲸是鱼吗?
(引导游儿认真听仔细看,根据画面及解说来回答)
小结:请裁判评说。
第三环节:大家一起说
讨论:大海被污染了,海洋动物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要求:幼儿自由讨论,两队可以有相同的看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请裁判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评比。
3。总结:
(1) 幼儿交流感受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继续收集资料,比一比哪队多。
(2)创建海洋博物馆。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有一个顾虑,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太难了。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老师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孩子们将前一段时间探索出来的知识全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观看电视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孩子们的小手如森林般举起时,我才感到这才是孩子们自主的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 体验脚踩在不同材质的物体上不同感受,探索脚的触觉。
. 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脚踩在不同物体上的感受。
活动准备
. 小羽毛。
. 图画纸、彩笔。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 幼儿两人一组,脱去鞋袜,互相观察脚的形状,说说有什么发现。
2. 两人互相用羽毛触碰脚底,探索脚的触觉。
3. 向幼儿提问:
用羽毛碰脚底,有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脚会感到疼?
4. 让幼儿光着脚在不同质感的地面上走走,然后说说感觉。例如塑胶地板、木地板和地砖有什么不同。
5. 请幼儿在图画纸上画自己的'脚印,然后引导幼儿回忆:“你以前曾光着脚踩在什么东西上,是什么感受?”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羽毛碰脚底时,或脚感到疼痛时,或站在软绵绵的东西上时的表情。
6. 完成后,请幼儿介绍作品。
评价
喜欢探索脚的触觉。
能用图画表达脚的触觉。
备注
活动建议
引导幼儿在用脚感受各种物体时,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脚。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摸、尝,对橘子积累更多的经验。
2、学习10以内的数数,比较多少。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人橘子环境:橘皮贴画、橘皮茶、橘皮食品
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摘果子》,问:“来告诉我,今天你们摘了哪些水果?”(幼儿回答)
2、出示橘子,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也去摘了一种水果,看看是什么,它长在哪里?”
“谁来响亮的地告诉我它的名字,我就送他一个,好吗?”
“橘子不够了,说明橘子怎么样了,小朋友怎么样,怎么办呢?
3、认识橘子的外形特征。
(1)“谁来告诉我们,橘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扁扁的、有大的、有小的)
(3)“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区分橘黄、橘红)
(4)“闻闻橘子有什么味道?”
(5)“摸摸橘子身上,有什么感觉?”(学习词汇坑坑洼洼,粗糙)
4、剥橘子,观察橘子内部结构
“橘皮里面藏的是谁呢?看看橘皮里面有什么?”(学习词汇:橘瓤,茎)
“数数你的橘子有几个橘瓤,告诉大家?”
“试试能不能把橘瓤合起来变成一个橘子了”(老师做示范)
小结:一个橘子能分成好多个橘瓤,好多个橘瓤和起来有能变成一个橘子。
“小朋友知道橘子的味道吗?”(有的酸,有的甜)
“为什么会有的酸,有的'甜呢,剥开橘瓤皮看看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尝尝它的味道”(原来里面有一粒一粒的东西,它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
5、幼儿品尝橘子。
6、了解橘皮的作用。
“我们把橘瓤吃完了,橘皮怎么办呢?”(请幼儿观看橘皮制品)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3
中班科学教案09-17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11-30
中班科学教案08-2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5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11-27
中班科学教案12-02
溶解中班科学教案09-11
空气中班科学教案08-20
中班科学教案(优)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