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我的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学生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学生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⑴ 自由读。
⑵ 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⑶ 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⑷ 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⑸ 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⑹ 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⑴ 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⑵ 填写标点符号。
⑶ 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⑴ 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⑵ 指名说,引导学生仔细听。
⑶ 学生评价。
⑷ 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⑸ 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4、我会读:
⑴ 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⑶ 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⑷ 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⑸ 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⑹ 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展示台】
(课前精心布置“展示台”)
1、识字交流站: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⑴ 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⑵ 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⑶ 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⑷ 评选出“识字大王”。
2、故事会:
⑴ 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⑵ 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⑶ 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⑷ 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⑸ 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⑹ 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4.学生分组讨论。
5.全班交流、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6.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八、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一起爬 奋力 手脚并用 终于
老爷爷
作业设计: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sìshì) 暑假(jiàjiǎ)
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yìng)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住 日() ()念
作 做 工() 留() ()()业
相 像 ()声 ()片 好() 照()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 ,在 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 ,暗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怎样读?(坚定、勇敢)
(3)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
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
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四、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投影。
2.范读磁带、配乐磁带。
3.搜集有关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
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学生反复读,老师作简要介绍。
五、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3)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1)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
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òng),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三、四段仍采用以上方法,通过读书、表演、讨论,感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板书:晏子使楚————维护国家尊严
钻洞只好
无人只好
囚犯只好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给快乐天使——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的童话,叙述了种子发芽出土的条件和过程。全文共9个自然段,用4个“挺一挺”,分4个层次来写。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12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幻灯、录音机、挂图,自制小黑板。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及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分、空气这些条件,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文中“泥、舒、蚯蚓、招、钻、挺”7个生字及“泥土、挺一挺,舒服、招呼”等词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出示两个试管,观察异同,导入课文:一粒种子。
2.初读课文,了解大。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生词,重点理解互相唱和、身手不凡在文中的意思。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第二、三自然段的朗读。
3.引导学生借助旁批,习得一些阅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创设情景,帮助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快乐,学习鱼贩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学会制造快乐。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体验鱼贩创造的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鱼贩为什么能快乐生活的源泉:把苦日子过甜。
教学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派克市场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赠送名言,质疑激趣
1.赠言:今天夏老师来到咱们班上课,带来一段名言作为礼物赠送给孩子们,请看内容:
并不是生活亏待了自己,而是自己的期望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普通鱼贩
2.质疑:读一读,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孩子进行批注。
预计问题:生活亏待自己是什么意思?生活本身是指什么?把苦日子过甜是什么意思?普通鱼贩说的话也能叫做名言?
3.揭题:孩子们真会思考,你们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鱼市场的快乐》。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一)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这段话。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二)释疑悟道
1.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来解决。联系上文我们先解第一个问题:以前,大家整天都在抱怨什么?请你谈谈
请你将每天换一个词,来谈谈。
换成早上一进市场,鱼腥味扑鼻而来,就开始抱怨:
换成客人少的时候;客人不愿买的时候;天热时,鱼又坏得快;
师引述:总之,都是别人的不是,都是老天的.不公。这样我们理解了生活亏待自己意思。
2.你认为他们的抱怨有道理吗?没有道理,期望太高。
3.这样抱怨下来,生活改变了吗?想要的依然没有,得到了糟糕的心情。
4.这时,他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你知道吗?讲解与其不如选择后者。
5.把苦日子过甜的理解用组词法:苦:痛苦、苦恼、苦闷、辛苦,然后谈自己的理解。
6.练读:改变了心态,当鱼腥味再次扑来时,他们觉得只有鱼味,没有腥味,这是因为
当顾客不愿掏钱买鱼时,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品种太少,满足不了别人的要求,于是
当夏天,鱼容易坏掉时,他们想
7.鱼贩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懂得了:生活的本身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们不能改变生活的本身,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呢?引读于是,他们不再抱怨
8.从把卖鱼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笑声一串接一串,创意一个接一个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地在工作吗?
三.体验快乐
(一)体验快乐
1.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写鱼贩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的句子。
2.全班交流。
3.指导体会句子的意思
A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极好的
你读了这名话后体会到什么?(有趣,好玩、很愉快)把这种感觉送句子中去读。
B大家互相唱和
你体会,他们在怎样唱怎样和?师生情景再现方式生唱师和,师唱生和,练读句子。体会到这种做游戏一样的工作使人心情愉快。
C大伙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
抛鱼接鱼的动作熟练,优美,可以表演具有观赏性。
每个想出了许多吸引顾客的招数:
角色扮演小姑娘来到商场,嗲声嗲气地招徕;
D鱼贩常常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
E鱼贩已经习惯了给
小结:鱼贩们不仅是售货员,还是演员、调解员的,心理咨询员。
(二)小结:鱼贩们的新奇招数一个接一个,带来笑声一阵又阵,引来客人一批又一批,赚得钞票一张又一张所以说:鱼贩们创造出了鱼市场的奇迹。这奇迹是工作就像是玩游戏一样快乐,这奇迹是买鱼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这奇迹是把市场变成风景点,成了游客观景的好地方。这奇迹还是(批注在书上)
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这市场里去?参观市场,享受快乐;参加游戏,体验快乐;交流谈话,获得快乐,在买鱼的同时将快乐打包带回家去。
四、学写名言、制造快乐
一个普通的鱼贩说的出话,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成为名言。那我们也能说出这样的说出这样的名言来的,教师先来一句:唱着歌生活。
你行吗?可以在落款处加上:未来的XX家XXX。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公里,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荷兰探险家W。巴伦支,把它划为独立大洋,叫大北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
北冰洋上空的极夜阳光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
北冰洋洋面上的浮冰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机盎然,海豹、海象时常出没于冰水之间;强悍的北极熊是捕鱼能手,狡猾的北极狐常尾随在后面,企图不劳而获分享剩骨残肉。成群的鱼、雪鱼,长的又肥又壮;善于用冰雪造屋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豪迈的游猎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10-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小学语文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29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11-01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30
小学语文教案06-20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7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8-0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