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大班数学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
你也说我也说,那 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
朋友 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 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目标:
1、学习看年历,能看懂年历上的数字所表示的年、月、日和星期。
2、在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体验年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准备:自制一本XX年的大年历。
过程:
一、学习看年历
1、这些是什么?家里都有吗?
2、出示方法的年历:看看、说说年历上的`数字。
(1)XX表示什么。
(2)XX年里有几个月,怎样识别1——12月。
(3)看看、读读一个月里的日期。
3、识别年历上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日,说说他们表示什么意思,双休日是哪几天,并从汉字排列的数字寻找辨认星期的好方法。
二、在年历上寻找节日
寻找熟悉的节日:国庆、劳动节、儿童节、元旦
1、年历上找国庆,发现先找月再找日的顺序。在试着寻找其他即日。
2、继续寻找以上节日分别在星期几,有没有遇到双休日。
3、国庆节放假7天是哪7天,从星期几到星期几。
三、在年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日期
1、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2、在日期上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辨哪些小朋友可以在幼儿园过生日,哪些小朋友生日正逢双休日。
4、谈论:要想在年历上记住哪些日子(例如:节日、父母、或同伴的生日等),有什么办法让年历提醒自己(在年历日期上做记号等),体会年历是我们的好帮手。
四、延伸
请在个别化学习中,看看年历上,还有哪些秘密,看看哪些日子也值得纪念。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认一认、比一比,引导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2、难点: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三、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剪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
教师:“小朋友说一说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正方形)
(二)图形分类。
教师:“黑板上有这么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并数一下一共有几个?”
(三)认识长方形。
1、教师手指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有四条边,四只角;正方形每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每条边不一样长。)”
2、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
(四)通过折叠验证: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的长边比一比,短边再比一比是不是一样长的?”
2、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五)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变成长方形。
2、给长方形涂颜色。看看图上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长方形涂上颜色。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及三种图形标记。
2.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对三种图形进行初步的分类。
3.乐于参与活动,并能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海洋场景;圆形、三角形设计的小鱼若干;贴有标记的3个篮子。
2、水族馆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大海场景。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鱼宝宝的家里去,那你们猜猜鱼宝宝的家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吧,出发吧。(听音乐进场)
2.鱼宝宝的家到了,我们轻轻的找个座位坐下吧。你看到了什么?(对呀有蓝蓝的海水;你还看到有绿绿的水草;哦还有美丽的'海螺……)
二、出示图形标记,寻找与图形相应的实物。
1.美丽的家里还有很多的鱼宝宝,有哪些鱼宝宝?(三角形鱼宝宝,出示三角形标记)那三角形宝宝长得什么样?(它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尖尖的角)
2.海洋里除了有三角形的鱼宝宝,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宝宝呢?看看哪个宝宝的眼睛很亮的?(圆形鱼宝宝,并出示圆形标记)圆形长得什么样?(圆圆的)
3.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宝宝?眼睛再睁大点看看。(长方形鱼宝宝,出示长方形的标记)长方形宝宝长得长长的,方方的。
总结:大海里住着三角形的鱼宝宝,圆形鱼宝宝,长方形鱼宝宝,它们快乐的在大海里游呀游。
三、与鱼宝宝找妈妈做游戏
1.你们想不想和这些鱼宝宝做游戏?(想)现在就一起到大海里游一游,并找一条自己喜欢的鱼宝宝和它跳圆圈舞。(呀,这条小鱼和遥遥跳个圆圈舞,看他们跳的多开心呀。)
2.玩累了,鱼宝宝们想妈妈了,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三角形的鱼妈妈在哪里?(找呀找,找呀找,找妈妈,呀我们找到了三角形的鱼妈妈啦,这是谁的妈妈?(是三角形鱼宝宝的妈妈)我们跟三角形鱼妈妈打声招呼。三角形鱼妈妈好!
3.我们再找谁的鱼妈妈?(长方形)找呀找,找呀找,找妈妈,这是谁的妈妈?(是长方形鱼宝宝的妈妈)我们也打一声招呼:“长方形鱼妈妈好!”
4.还有谁的妈妈没有找到?(圆形),噢,圆形鱼妈妈躲在这儿呢。这是谁的妈妈?(是圆形鱼宝宝的妈妈)快,也打声招呼吧:“圆形鱼妈妈好!”
四、送鱼宝宝回家。
1.天黑了,鱼宝宝想妈妈了。现在我们就帮助鱼宝宝去找妈妈,记住,要说一句好听的话:“我把三角形鱼宝宝送给三角形妈妈。”(老师演示一遍)快去帮小鱼找妈妈吧。
2.游戏检查。现在范老师看看鱼宝宝和鱼妈妈他们都开心的笑了,他们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很开心呢。三角形妈妈谢谢你们呢。小朋友应该说:“不用谢”。
圆形妈妈也要谢谢你们呢。小朋友也说:“不用谢”。范老师听到有两条小鱼伤心的哭了?为什么呀?(原来小朋友给它送错了,快谁来帮助它?)
3.总结:今天小3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能把三角形的小鱼送到了三角形妈妈家里,把圆形鱼宝宝送到圆形妈妈家里,把长方形鱼宝宝送到长方形的妈妈家里。鱼妈妈和鱼宝宝们非常谢谢你们。
活动延伸:
下次老师再准备小鱼虫,来让你喂鱼宝宝和鱼妈妈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正确判断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猪、兔、狗毛绒玩具各一件;中型跷跷板;相关的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璃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师:用什么方法能使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
幼:盛进水或装上东西。
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现在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
幼:东西全倒掉或都装上一样多的东西。
4.利用课件,拓展思维。
(1)倾斜的天平两端分别是一个西瓜和几个梨。
师:请问天平两边怎样才会平衡?
幼:最好的办法在跷起来的那边再放些梨。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支粗蜡烛和两只细蜡烛,两边重量相同,教师将两边的蜡烛同时点燃。
师:如果两边的蜡烛燃烧的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
幼(争辩后最终给出答案):是平衡的.。
(3)天平显示皮球和冰块一样重。
师: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加深对物体轻重比较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基本掌握了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让幼儿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幼儿的感知与判断能力;同时幼儿学会了用正确的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符合了大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使孩子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与成功感。通过活动延伸,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巩固以及求知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幼儿参与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活动区的材料准备还不够丰富,为幼儿提供探索的空间还显得有些局限。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与要求:
1、了解生活周围的新车,体会现代交通工具越造越新型。
2、在为新车挂车牌中,了解一些数字排序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对周围事物的敏感)。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数16。
2、老师新车的PPT。
3、各种各样新车的照片或图片。
4、数字“1、2、3、4”八套,笔八支、白色纸条每张桌子30张(共四张桌子)。
5、汉字:外形、用途。
6、老师新车牌:沪DQ4349蓝黑个两张(只粘好数字,字母和汉字不粘)。
7、幼儿的邮票大赛的“车”主题设计(2等奖获得展示)。
过程与指导:
一、新颖的新车
1、老师的车
(出示PPT)这是应老师的车,大家都很喜欢,你们为什么喜欢?
——这里,我本意是想通过对老师车(最亲近)的'欣赏,获得欣赏新车的视角和方法。如:颜色让你喜欢,车灯让你喜欢,玻璃窗让你喜欢,轮胎也让你喜欢等。
小结:是啊,有人喜欢我车的颜色、有人喜欢车灯的形状……
二、新车上牌
尽管新车很多,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白色的威驰。当马路上有许多白色威驰车时,你怎么知道那是应老师的车呢?
1、三个数字的车牌
我的车牌有一个3一个4一个9三个数字。马路上,有这三个数字的车牌,只有我一辆吗?这三个数字可以排列出几张车牌号呢?
我给你1、2、3三个数字,你可以排列出哪些车牌号码?你可以让多少新车挂上车牌上路呢?
提示:和你的朋友一起做这件事——让孩子合作学习。
——有些地方的幼儿要提示,一张纸条记录一个车牌。
2、交流讨论、学习方法
老师:请你们每对拿出一张车牌。
在活动中:孩子对照着已有的号码,重复的就被老师:“一样的车牌警察叔叔是不允许的,警察叔叔把这张拿走了。”直至最后确认。
梳理:6张,我们排列了6张车牌,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在排列这些数字的时候,既快又一个不漏地排列出所有的车牌?
3、四个数字:现在,我们知道了又快又好的方法之后,我再给你一个数字4,你们去试试,4个数字可以有排列出几张车牌?
——幼儿操作。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让孩子一起交流。
在活动中,为了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对活动持续的兴趣,老师可以激发:“时间就是车牌。”一个孩子回应:“车牌就是钱。”老师又答:“时间就是钱。”活跃了气氛。
4、第二次交流
将1为首的数字拿出来,共有6张。
老师小结:看,只增加了一个数字,就1打头,就可以排列出6张车牌,那么4个数字应该可以排列出更多的车牌,我们在角落里慢慢地做。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图意将算术填写完整。
3、尝试按组分别数苹果,将数字填写在正确的位置,进行10以内的加法练习。
4、愿意结合颜色边操作边讲述:×个红苹果加上×个绿苹果,一共有×个苹果。
活动准备:
1、贴绒图片、磁性数字卡。
2、水彩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
师:小朋友,菠萝宝宝昨天回家啦,今天它跟我们一样又来上学啦,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吧!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10。师: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8(用这样打招呼形式分别认识其他几个数) 师: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风阵阵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秋风吹》。
二、展示图画,引导幼儿分析理解实物、图示以及各种符号的意义,认识"+""-"和"="。
1、教师:小朋友,你们数数看这里有三组非常诱人的苹果!你们数数看每组有几个苹果呢?
2、分析理解图中右边苹果、格子和符号的意义。
教师:小朋友,在每组苹果右边的图示是什么意思?这些苹果和下面的格子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右边的苹果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格子里写数字,表示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两种苹果一共有几个。)这是什么符号?(教师的手分别指示加号和等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说出加号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合起来的'意思,等号表示合起来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个。)
3、迁移经验,进一步理解图中左边的苹果与右边格子,符号的关系,学习完成练习的方法。
教师:请小朋友再数一数,每组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正确填写在格子里。看谁看得准,数得快。
三、尝试根据图意点苹果,填写数字,并进行加法计算。
1、教师:请小朋友看书仔细数数,填数字。(观察幼儿完成练习情况,给予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帮助,同时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2、自由交流结果,互相检查结果。
四、介绍自己的练习结果,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1、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练习结果说一说,板书在黑板。
2、提出不意见,正确学习加法计算。
3、对照答案,进行自检。
小朋友,你们写的和黑板上的一样吗?请你对一对,边对边说你的练习,(引导幼儿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上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学习使用人民币。
2、尝试按自己的需求设计购物计划,体验购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一:人民币的面值、课件二:购物计划
2、创设水果超市的情景、购物的小篮子、小钱袋。1元和5元的人民币若干、记录表、铅笔、橡皮擦。
3、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各种面值人民币有所认识。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开了个新的水果超市,刘老师来当老板,你们的老
师来当收银员,小朋友当顾客,好吗?
二、巩固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1、说说人民币的面值。
(1)师:买水果要用什么?我们国家使用的钱叫什么?
(2)播放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面值。
2、取钱
(1)师提出操作要求: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储钱罐并取出7元人民币。记住,不能多取,也不能少取,最后要数一数取对钱了吗?取对了的请小朋友把7元人民币放到钱袋里并保管好自己的钱。
(2)师提问:你取了几元人民币?是怎么取的?谁也用了这种方法?
师小结:原来,7元人民币有两种取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纸币或硬币,还有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纸币或硬币。
三、参观水果超市。
1、师提出参观要求:小朋友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记住要把钱先保管
好,我们买水果之前要先到水果超市参观一下:看看水果超市里有些什么水果?这些水果的价格又是多少?
2、师小结:原来水果超市里有这么多的水果,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有几元人民币呀?你想买什么水果呢?要把钱都花光吗?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好,不能浪费。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四、制定购物计划表。
1、师播放课件---购物计划表,介绍记录表并举例。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的计划表。
4、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现在就请你们和
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五、超市购物。
1、师: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
民币按计划来买水果吧!
提出要求:每人拿一个购物篮,按计划表来选购水果,买好水果的顾客到两边的收银台排队付钱,不要拥挤。
2、师指导幼儿进行按计划表购物和付钱。
3、师: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水果,开心吗?对照一下你的计划表看看
水果按计划买了吗?
六、人民币的用途。
1、师: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好吃的水果外,还有什么用呢?
2、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
方都要用到人民币,所以小朋友从小就要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不要浪费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24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数学教案07-24
精品大班数学教案03-03
【热门】大班数学教案09-05
大班数学教案[热门]09-19
大班数学教案(精)08-03
(精)大班数学教案07-28
(精品)大班数学教案08-11
实用的大班数学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