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4 15:29:0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教案 篇3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感官感知冷和暖

  2、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声音-小动物叫声

  2、各种取暖的物品(手套、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用凉水洗手后,与宝宝握手,引出主题。

  让幼儿比较谁的`手冷?谁的手暖?

  2.讨论:

  怎样让老师的手、身体变得暖暖的?

  3.教师根据宝宝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取暖物品,让宝宝感知暖。

  4.以小动物叫声引起宝宝的注意。

  小动物也要过冬呀,我们帮助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物品吧。

  5.游戏:小动物过冬

  引导宝宝做妈妈,为小动物带上不同的取暖物品。

  学说:宝宝,现在还冷吗?

  6.表扬“爸爸、妈妈”们的积极表现。

  培养宝宝爱护动物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7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馈】: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

  在科学课上,应该把时间把发言权都交给学生,在他们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从完全不知道的问题中,慢慢的加剧自己的看法,得到你异想不到的结果。就这个非常的严谨,数据非常的明朗,让我认识了孩子们崭新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可以榨出果汁,对榨果汁有兴趣。

  2、愿意尝试用榨汁器榨果汁,喜欢喝果汁。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榨汁器(事先消毒)、橙子(切成一半)、橙汁、托盘(装橙子)、人手小毛巾一块、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

  一、喝现成果汁。

  (价值取向:在观察交流橙汁的特征的过程中对橙汁有兴趣。)

  1、提问:这是什么果汁?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用亮亮的眼睛看出来橙汁是橙色的。

  2、闻闻、尝尝果汁。

  提问:橙汁闻起来有什么气味,喝起来是什么味道?

  小结:橙汁橙汁香喷喷,橙汁橙汁酸又甜。

  3、小结:你们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的办法知道这是橙汁。

  二、动手榨果汁。

  (价值取向:对榨果汁有兴趣,愿意尝试用榨汁器榨果汁。)

  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把橙子变成橙汁?

  2、介绍榨汁器。

  提问:看看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3、自制橙汁。

  ①幼儿第一次操作。

  提问: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榨出果汁的?

  小结:橙子橙子放放好,压一压、挤一挤、转一转,哎呦哎呦,橙汁出来了。

  ②幼儿第二次操作。

  要求:试一试刚才我们说到的方法,榨出更多的果汁。

  三、喝自制果汁。

  (价值取向:品尝自己榨出的果汁,激发幼儿喜欢喝自制果汁的`兴趣。)

  提问:橙汁榨好了,怎样喝到果汁。

  小结:小手小手真能干,果汁果汁有营养,果汁果汁真好喝。

  活动反思:

  果汁是幼儿非常喜欢吃得饮料,平时他们喝得最多的是牛奶,对于这种水果饮料特别的感兴趣,首先让幼儿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各种水果饮料,带着这份好奇心幼儿自己调制水果饮料,幼儿知道将水倒进杯子后要用勺子搅拌均匀,这样饮料才能充分溶解,让幼儿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小百科:果汁是以水果为原料经过物理方法如压榨、离心、萃取等得到的汁液产品,一般是指纯果汁或100%果汁。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科学教案02-06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优秀11-04

关于科学教案07-26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泡泡09-18

《空气》科学教案09-08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