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悟主人公性格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3、学习抓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2、积累字词,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和整体把握。
第二课时翻译及字词。
一、导入:李白诗云“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同学们可知诗句中写的人是谁?
彭泽令,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怡人,远离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五柳先生传》,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曾经做过彭泽令,东晋文学家。
2、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共五首,《桃花源记》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辄zhé尽 短褐hè黔qián娄 曾zēng不 箪dān瓢 俦 chóu衔觞shāng
2、朗读检查。齐声读,老师正音。
四、朗读训练。
1、自读,从节奏,语速,语调,读音等方面训练,读出感情。
2、指名读书,其他人听后评议(2 ~3人)。
3、老师范读,听并用 划出节奏。师教读。
4、齐声读。
五、解读志趣
先生无名无姓,不知哪里人,得号缘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以柳树为号,柳之扶风正如隐士的高洁飘逸,先生又有哪些志趣呢?
1、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志趣(三大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
饮酒——“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足见一斑。
4、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但是他“晏如也”
——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赞”语中哪句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并谈谈你的看法。
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
6、写作特点: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共九个)
六、作业设计
1、读注释,自主翻译。(为第二课时准备)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性格不慕荣利
好读书
志趣 性嗜酒 率真放达
著文章
生活 环堵萧然 安贫乐道
八、教后反思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2
一、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双向信息交流中,改变“注入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现疑难,积极思考。
二、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引出陶渊明:
从前有一个人,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 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先后几次为官,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又先后几次辞官。他的最后一次做官, 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他却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同学们都猜到了故事的主角——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先生——五柳先生,给我们介绍这位先生的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二)前置性作业
1、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文章或者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想想看,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2、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三)读准课文,初知内容
1、指生朗诵课文,指另一生评价。
2、投放幻灯片,强调重难点词语的读音或写法。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体会节奏、语气)
4、借鉴老师的读法,每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争取能读出一点韵味。
(四)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1、疏通文意
(1)指生介绍方法
(借助书下的注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联系已经学过的字词来推断。)
(2)翻译课文。(师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3)小组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4)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词句。
例如:
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认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扮演“五柳先生”来个“答记者问”。(要求:全班按座次位置分成甲乙两大组,甲组扮演记者,乙组扮演鼎鼎大名的五柳先生。然后,两大组内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甲组商讨问题。乙组预猜问题及答案。问题的设计和回答都要以原文内容为依据,不脱离原文内容。)
(2)学生活动:
教师相机调控气氛,进行适时评价,并完成板书。
(3)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文章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名号来历、性格志趣和生活状况,再以“赞语”来评价其人物品格,叙议结合。
(五)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出五柳先生精神面貌、性格品质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不)
2、请找出文中带“不”的所有句子,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五柳先生呢?大家可以大声地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3、全班交流,讨论以“不”来贯穿全文的表达作用。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胸襟开阔
家贫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
曾不吝情去留——先生耿直率真
点拨升华: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才大声言“不”!一个小小的“不”字,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那么这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五柳先生到底像谁呢?
4、教师出示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少时胸怀“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他生活在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东晋末年,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四十一岁时毅然辞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佳话。期间,多次拒绝朝廷和地方官府请他出仕的要求,临终前,贫病交加,还是毅然拒绝江州刺史捐赠给他的粮肉。
教师明确:不慕荣利的陶渊明与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何其相似,五柳先生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再次朗读课文,争取读出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在自嘲中自赏的韵味。
(六)拓展延伸,评价其人——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现在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1: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问时事,有消极的一面。
生2: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应该像莲花一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生3: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总结全文,积累经典
感动需要传承,经典需要积累,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文中你最想积累的句子。
(八)课堂检测
1、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亦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造饮辄尽 既醉而退 环堵萧然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2、用文中的原句答题
“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3、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
对读书——? 对作客——?
对家境——? 对著文——?
对得失——? 对贫富——?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3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二)
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1)shì zhé lìn hè dān í ú qián chóu
(2)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爱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赞曰 亦不详其姓字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
明确:(1)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4
设计理念与思路: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in)褐(hè)箪(dann)
汲(jí)俦(chu)觞(sha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课改课例:
《五柳先生传》的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就《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节课主要任务是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达到读准、读懂的目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二节课学习文章的语言、结构、写法,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in)褐(hè)箪(dan)
汲(jí)俦(chu)觞(sha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01-05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04-06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04-30
《张衡传》教案优秀12-20
胆小先生教案10-03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秀02-06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09-19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07-21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5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