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17 06:39:4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0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先看一道题(投影):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____?

  默读一遍(师指上题),谁会把这道题补充完整?老师在上题横线上板书: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怎么解答?(找1人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

  哪两个条件?

  如果两个条件都直接告诉我们了,要求这个问题用几步解答?

  (3)我们看看××做的,请你读一下。

  为什么用加法?

  刚才我们复习了旧知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如果我把这道题里的问题改成: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老师写在黑板上)谁来读一遍?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还能用一步解答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板书:两步)。

  2.新课

  (1)例4: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粉笔16盒(见上图)。

  再用一条线段表示白色粉笔的盒数,这条线段画多长?为什么?

  谁来指指哪段表示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的32盒?(师指白色粉笔和红粉笔同样多的一段)这段是多少盒?为什么?问题是什么?

  你们会分析这道题吗?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谁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 ××刚才是从哪儿入手分析的?

  师:(指图)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买红粉笔多少盒和买白色粉笔多少盒,买红粉笔的盒数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白色粉笔的盒数,再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谁会解答?

  ①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16+32=48(盒)

  ②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16+48=64(盒)

  写不写“答”,为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64盒。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两个条件,而且相同,为什么这道题用一步解答,(指准备题)这道题却用两步解答呢?(指例4)

  所以光看条件就盲目列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2)下面,我把例4中的第二个条件变一下“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少3盒”(贴上)谁来读题?谁说说条件和问题?

  我们来画线段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和刚才的图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谁来分析这道题?会解答吗?

  ①16-3=13(盒) 第一步求出的13盒是什么?

  ②16+13=29(盒) 第二步求出的29盒是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29盒。

  (3)这道题你会做了,我再变一下,你们愿意做吗?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的盒数是红粉笔的3倍,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默读一遍,小声说说条件和问题。

  能自己分析吗?试试看。

  请你打开练习本,在本上解答,不写小标题(找1人写在黑板上)。

  订正:谁做的读一读,求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

  (4)对比:

  我们看看刚才做的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②问题相同,第一个条件相同;③都用两步计算;④第二步方法相同。为什么?

  有什么不同之处?①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②第一步解答方法不同。为什么?算式跟原来比有什么不同?其中一个条件用了两次。

  (5)小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已知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一定用一步解答吗?

  今天我们学的这种题就用两步解答,所以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3.练习

  (1)一把椅子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4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谁来读题,自己小声分析一遍。在练习本上解答。

  订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

  (2)再看一道题:

  学校有长跳绳18根,短跳绳的根数是长跳绳的2倍。____?齐读,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①短跳绳有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有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②一共有跳绳多少根?要求“一共有跳绳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③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④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几根?要求“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条件相同,问题不同,解答的步数一样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

  刚才你们在分析这种应用题时,有的愿意从条件入手分析,有的愿意从问题入手分析,哪种都可以,只要你能分析清楚,正确解答就行了,今天的这种应用题和原来学过的结构不同,有一个条件在解答时用了两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正确判断用几步解答。

  5.作业

  (1)打开课本第100页,这就是今天咱们学的新知识,回家看看书。

  (2)课本第101页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从7的乘法口诀推出8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能力。

  4、结合编、记、用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渗透联系的观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螃蟹图片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提出实际问题后,让学生在自己填表的基础上,利用编制1-7乘法口诀的经验,直接编出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教学课件

  A、指名回答算式的得数和口诀。

  53 口诀: 75口诀: 37口诀:

  76口诀: 63口诀: 77口诀:

  B、指名回答下列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

  三七二十一 四六二十四 五七三十五

  黑板出示准备题。

  小动物跳远,每次都跳八格,让同学们看看每次都跳到什么数字下面。把数字写在空格里。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小企鹅预到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能帮它解决吗?(能)

  出示一个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来的?(8个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里有几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同学们一起来数)有几个??(8个小正方体)

  现在小企鹅不止有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还有很多,要请同学们帮他数一数有多少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能帮他吗?(能)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

  出示一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几个大的正方体(1个)

  有几个小正方体?(8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1个8)

  1个8 是多少呢??(8)

  1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18=8,并表扬)

  出示两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有几个大的正方体(2个)

  (指名回答)有几个小正方体?(16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2个8)

  2个8 是多少呢??(16)

  2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28=16,并表扬)

  老师已经写出了两道了,如果有3个大正方体?4个呢?5个呢?6个呢?7个呢?8个呢?同学们你们会算吗?

  请各小组一起交流,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学生情况)

  (指名同学说说自己所写出的算式,老师、同学们集体订正,多媒体演示)

  订正时并板书: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了,猜猜看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2、自编8的乘法口诀。

  (1)小朋友,你们有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

  先独立编写口诀,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板书乘法口诀)

  板书:18=8 一八得八

  28=16 二八十六

  38=24 三八二十四

  48=32 四八三十二

  58=40 五八四十

  68=48 六八四十八

  78=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并出示电脑的口诀)表扬同学

  3、练习记忆口诀

  A、齐读口诀

  B、指名读口诀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做一做)

  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螃蟹有多少条腿!

  集体订正:

  出示1只螃蟹图片 18(指名回答并列出算式并要说出运用了哪个口诀)

  出示2只螃蟹图片28=16

  出示3只螃蟹图片38=24

  出示4只螃蟹图片48=32

  出示5只螃蟹图片58=40

  出示6只螃蟹图片68=48

  出示7只螃蟹图片78=56

  出示8只螃蟹图片88=64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口算题

  83、5、7、4、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3、完成口算题

  84 8 3 82 87

  81 8 5 88 8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4、完成闯关题

  82+8= 85+8= 87+8=

  83+8= 84+8= 8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聪明的你想到了吗?

  A、( )( )=16 B、( )( )=24 C、( )( )=36

  82 83 66

  28 38 49

  44 64 94

  4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课间休息:游戏对口令。

  同座位两人,一人说口诀,一人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播放歌曲)

  提问:今天同学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事让你觉得高兴的?(今天你得到了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学!(指名回答)

  课后问题:

  前面的四个组,每个都座了8个同学,但是最后一个组只座了5个同学,班上有几个同学应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

  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 情感目标: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 烧烤食物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1.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汇报的内容有时是无序的,教师通过以下有机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我提出的问题是( ),发现( )条件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烧烤活动。

  ①学生可能提出: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17人) 根据图意,学生可能列出4×4+1、3×4+5等不同算式,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都予以鼓励。

  ②学生可能提出: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4×3+3=15)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想的?

  (2)洗菜活动。

  ①学生可能得出:在河边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河边洗菜有3组,每组有2人,2×3=6)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菜篮子?(每组有4个菜篮子,一共有3组,3×4=12) 3)给小鸟做窝。

  ①学生可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每棵树放2个鸟窝,有5棵树,2×5=10)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3)钓鱼。

  ①学生可能提出:扛鱼竿的'小朋友钓了多少条鱼?(左边的小朋友说:“我钓了4条鱼。”扛鱼竿的小朋友说:“我钓的鱼和你同样多。”可见扛鱼竿的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②学生可能提出:两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4+4=8或4×2=8) 教师对于能够根据对话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及时小结: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找到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话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

  3.总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参与了“棒棒”假日小队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棒!回忆一下,我们中队开展过哪些队日活动,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能不能也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块儿来解答。(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5

创意小学数学教案06-21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9-07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9

(精)小学数学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