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2 04:09:5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修订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3分钟)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6分钟) 1. 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8分钟)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 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5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2-01

创意小学数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