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25 01:55:5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科学教案汇编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对动物的活动和生长有初步的兴趣。

  2、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3、观察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二、活动准备:

  1、课件《蝴蝶》。

  2、幼儿用书:《蝴蝶》、《好饿的毛毛虫》。

  3、教学挂图:《蝴蝶》。

  三、活动过程:

  1、猜谜,引出蝴蝶的话题。

  教师:猜猜这个谜语说的是谁?“有样东西真美丽,四片翅膀象花衣,春天飞到花园里,停在花上吸花蜜。”

  教师:谜语里为什么说的是蝴蝶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引导幼儿观察课件《蝴蝶》。

  教师:你见过的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凭借已有的经验,自由讲述对蝴蝶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主要特征:对称的翅膀、细小的身体、触须等。

  教师:蝴蝶什么地方最美丽?(引导幼儿观察翅膀对称的花纹)。

  教师:你们还见过哪种蝴蝶?

  3、在交流中引导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教师:蝴蝶最喜欢在哪里飞来飞去?为什么?

  引导幼儿围绕蝴蝶自由提问和交流自己的认识。

  4、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蝴蝶。

  教师:蝴蝶是怎么飞的?

  教师:蝴蝶停在花朵上时,翅膀是什么姿态?

  教师和孩子一起跟音乐模仿蝴蝶飞。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鸭子与尖嘴巴巴小鸡的不一样,且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例如:扁嘴巴巴小鸭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鸡你好。(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学游戏: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教学游戏: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擁抱一下。(教学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二、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现状 原因 对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三角形的相关物体。

  在教室四周有意识地放置一些三角形的物品。

  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八个篮子,录音机一台。

  活动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能从周围生活环境中找到与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认识三角形,能从多种图形中把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找出来。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坐成半圆。

  2、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①请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物品,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②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点: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3、游戏:小鸟找食。

  玩法:音乐响起时,小鸟跟妈妈可以飞来飞去,音乐停时,妈妈说:"宝宝请找出三角形的食物吧",小鸟们找出三角形的"食物"放入篮中,让妈妈检查。游戏可多次进行。

  4、请幼儿说说自己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①引导幼儿从自己用过的'、吃过的物品中寻找。

  ②从教室的环境中找三角形物品。

  5、同伴间分享找到的物品,体验活动的快乐。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212页

科学教案 篇8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09-30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电话》科学教案11-11

科学教案[优秀]10-17

[合集]科学教案11-24

昆虫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集合]08-21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优秀]科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