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美术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西瓜籽
目标
1、喜爱手指点画活动,学习用手指点画西瓜籽
2、注意不把颜料弄到桌上和身上。
活动准备
儿童
材料
黑色颜料、画好的西瓜图片、抹布、塑料台布。
活动过程
重点:继续学习手指点画。难点:不在一处重叠点。
1、教师出示一张画有西瓜片的纸,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上面少了什么?
2、教师示范。
3、小朋友操作,教师交代活动要求:卷起袖子,用食指少蘸一些颜料在西瓜图片上点,但是不要在一处重叠点。点完后在抹布上把手指抹干净。
4、小朋友图片展览,让小朋友体验成功的快乐。
5、收拾、结束。
效果分析:教育反思(▲√●)
教育效果
目的的.科学性()环节的合理性()材料的适宜性()组织的灵活性()
互动的有效性()指导的针对性()情感的交融性()幼儿的积极性()
美术教案 篇2
课题:素描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
课题类型:知识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素描头像写生中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整体的表现方法、对比的做画方法以及素描头像写生基本的作画步骤。
隐形渗透:在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整体的表现方法上渗透着整体的美学理念以及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整体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整体的表现方法。
教具准备:素描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素描头像写生过程的视频 来导入新课,观看素描头像写生过程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素描头像写生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
2、 在进行各个步骤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 看过素描头像写生过程的视频后,分组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老师归纳总结:
素描头像写生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构思构图阶段。 2画大体明暗阶段。
3、深入刻画阶段。 4、调整统一阶段。 第二个问题有一些那困难,如果学生总结的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分步骤看视频。
三、 分步骤看视频,总结第二个问题:在进行各个步骤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构思构图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对象的.大型,不要拘泥于细节,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形体是否准确。
2、 上大体明暗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大的明暗关系,不要拘泥于细节,树立整体观念、空间观念、立体观念。
3、 深入刻画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在刻画细节的同时,时刻注意整体关系,眼睛不要死盯着某一个局部,要不时看一下整体,看你所画的这一点是否在整体中协调。
4、 调整统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局部细节服务与整体,不要被自认为好的而不服务与整体的细节所陶醉,始终保持整体画面的协调。
四、总结回顾
本节课所学内容:
(一)、素描头像写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构思构图阶段。2画大体明暗阶段。
3、深入刻画阶段。 4、调整统一阶段。
(二) 、在进行各个步骤时应注意的问题
5、 构思构图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对象的大型,不要拘泥于细节,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形体是否准确。
6、 上大体明暗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大的明暗关系,不要拘泥于细节,树立整体观念、空间观念、立体观念。
7、 深入刻画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在刻画细节的同时,时刻注意整体关系,眼睛不要死盯着某一个局部,要不是看一下整体,看你所画的这一点是否在整体中协调。
8、 调整统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局部细节服务与整体,不要被自认为好的而不服务与整体的细节所陶醉,始终保持整体画面的协调。
作业:
下一节课在教师进行素描头像写生课题
美术教案 篇3
教 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出表现空间感的両,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情感与态度目标:大胆尝试运用错视原理进行空间创意。
教学重难 点
物体的体积感以及画面的空间感。
处理画面的空间感觉。
教 法学 法
欣赏、分析、归纳、表现
一、导入课题
1、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这幅画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2、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
3、结论: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运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画面纵深感是怎样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
1、体积:引导分析《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2、遮挡:《层峦叠嶂》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3、近大远小:《风景》中田野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比较《宁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样,《阿赛斯的马路》和《圣.塞维翰N.3》两幅画就是近大远小的不同形式。
三、结论
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纵深感。三组圆点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受,你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吗?
结论:除重叠关系以外,还体现了大小、色彩纯度、明暗差异等关系。线是点的延续,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等变化也能构成前后纵深空间。
《桥》作品中桥上纵横交错的桁梁编织了一幅丰富的空间画面。桁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失,形成透视现象。
《色彩构成A》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位置、重叠关系的排列,营造悬浮、行进的动感空间。
四、作业
模仿《色彩构成A》的构成,选择简单图形或几何形做组合排列,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并标示主题。
五、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归纳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有关恐龙图片,了解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
2、在认识和了解恐龙的基础上,抓住不同恐龙的个性化特征进行表现。
3、大胆表现自己想象中的恐龙。
活动准备
1、幼儿对恐龙有初步的认识。
2、各种恐龙图片,如霸王龙、蛇颈龙、翼龙、剑龙等。
3、勾线笔,画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恐龙。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恐龙吗? (霸王龙、蛇颈龙、翼龙、剑龙等)
2、观察图片,了解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霸王龙的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恐龙? (霸王龙)霸王龙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满嘴都是尖利的牙齿,可以撕咬任何食物)它的头部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线条来画呢?
(2)引导幼儿观察剑龙的特征。
教师:这又是什么恐龙? (剑龙)在它的外形上有个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身上长着剑一样的骨质板,从头到尾都是)这些“剑”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
(3)引导幼儿观察另外几种恐龙,把握恐龙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恐龙一般身体大,尾巴粗而长,后腿粗壮,从头至尾线条像山坡一样,它们都有锋利的牙齿,有甲、剑等生长物。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大胆作画。
(1)教师:今天我们要用线描装饰的方法来画恐龙,可以先在纸上将恐龙轮廓画出来,再用不同的线条和花纹进行装饰。
(2)教师:恐龙画好后,还可从添画上我们上次画过的蕨类植物,来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建议
☆环境创设
①开辟“恐龙博物馆”,引导幼儿搜集、展示各种形态不同的恐龙玩具。
②设置“恐龙创意空间”,展示以幼儿绘画形式表现的各种恐龙想象创意作品。
☆家园共育
①与幼儿共同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或玩具,让幼儿了解各种恐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②可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幼儿到恐龙园去玩一玩,让幼儿亲身去感受恐龙的凶猛、恐龙的巨大。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掌握包书皮的一般方法;
2、为自己的书皮设计美观适用的图案;
3、体验用美术手段美化生活的乐趣。
课前准备
报纸、素描纸、水彩笔
教 学 流 程
1、提问:“如书本对我们来说有哪些意义?为什么要给书包上皮”。
2、编个“课本的遭遇”故事,讲一讲新课本在不同的同学手里会有什么样的不同遭遇,或编一个“穿新衣的课本”的故事,说一说,课本穿上“新衣”后的心情。
3、学习包书皮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学习)。请学生给大家做介绍。
4、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5、设计上实用美观的图案,什么类别的课本穿上怎样的外衣最适合,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设计与制作。
6、给数学书包的书皮上应该装饰设计些什么?怎样设计才会又符合数学书的特点,有新颖美观?
7、互相展示欣赏。提问:假如你是书本,现在穿上了新衣服,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美术教案 篇6
大轮船(大班)
一、活动主题:大轮船(绘画形式)
二、活动对象:大班(6-7岁幼儿)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画出主体的轮廓,认识的船的结构以及组成部分。难点:对于细节和色彩的描绘和调节,需要耐心且细致。
四、活动目标:
1.能流畅地画出线条,学会用几何图形画出轮船的主体形
象。
2.让幼儿自由发挥,创出新意。
3.丰富画面,培养审美意识。
五、活动准备:A4纸张若干,彩色笔
六、活动过程:
1.创作指导:
(1)展示轮船样子(轮廓)
(2)出示范画
(3)提出具体要求,画出船大概的主体形象
(4)提醒画画顺序:船身→船杆→细节绘画,再根据幼儿的.想象力所结合进行细致绘画
(5)注意上色的边缘线
2.作业指导:提示幼儿可根据几何图形或线条进行绘画
3.作品评价
七、活动延伸:手工折纸(船),在船上进行装饰。
八、作品展示
九、示范画
手工成品图
美术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教材“车”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与“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其中图片资料尤为丰富,主要分为实物照片和绘画作品——实物照片包含了不同时代、用途各异的车,绘画作品也罗列了水彩、水粉、白描等各种综合表现技法的学生作业,因而本课的教学主旨显而易见。即:通过图片的呈现,使学生获得有关车的各种丰富信息,如车的名称、结构、用途、历史等,再通过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描绘自己感兴趣的车,同时为下一课时“我设计的车”所属“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作好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接触古今中外的不同车辆,了解其主要的组成结构、功效用途。
(2)技能目标:尝试用喜欢或擅长的方式描绘车的外形,培养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的造车历程,探究车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与车辆制造相关的典型事例。
2.学习内容
学生初步接触有关“车”的艺术性话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对车这种重要的机械有所了解,其中包括车的各个种类、车的多样材质、车的基本结构、车的不同功用以及车的发展历史等,知道人类的这项重要发明对自身有多么重要,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尝试以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车的造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的欣赏,了解车的各方面知识,用自己学过的绘画表现方法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车的.造型。
教学难点:车辆的外形特点及其规律;以绘画的形式对车进行造型的方法。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上网浏览并下载一些表现“车”主题的资料,如文字、图片、音乐、影片,大师的画作,学生绘画用纸等。
学生准备:美术创作的工具及材料,课前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情况。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①观看有关“车”的音像资料,认识各种车辆,再说说自己知道的车辆及其特点,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车。
②教师对以上问题做简单总结,介绍车的发展。
③同学分4—6人小组展开讨论,围绕“人类与车”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说说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车,车辆的发明和制造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帮助。④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归纳和规律总结。从车的造型、材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类概括并明确板书。⑤教师和同学对车的造型展开进一步探究,就其主要构成部分——车身、车轮的外形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再对其中的细节做深入了解。如门、窗、顶、灯等。教师将大家的发言归纳整理后,以绘画的方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2)创作与表现:
同学以线描绘画的形式对自己喜欢或熟悉的车辆进行表现。在表现车的整体结构
的基础上注意细节的刻画。
(3)评价与反思:’
①同座位同学互相介绍自己所画的车,并将作品展示在教师事先布臵好的展示栏中。
②欣赏名画当中画家笔下的车。说说自己对画作的看法,谈谈画面中的车在整幅作品中的作用。
③想像未来车辆发展的趋势,同学互相交流各人对未来车辆的看法。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电脑美术教案10-31
[经典]美术教案07-21
(经典)美术教案07-22
美术教案[精选]07-26
(经典)美术教案08-08
(精选)美术教案10-12
美术的教案11-10
美术教案07-20
美术教案【经典】11-24
[精选]美术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