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教案 篇1
《乌鸦喝水》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 很 着 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 边 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十一周二】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
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
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三.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后记: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缺少,进行了节约教育。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
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
(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
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教学多音字:盛)
⑷ 认读长句:
①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 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感悟:
① 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 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 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抽生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
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② “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③ 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
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 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②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③ 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延伸
找周总理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水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并书写,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环境人类生活相关,培养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3、学习比喻句“……像……”。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的生字“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澈”组词:清澈……。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读课题后,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或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老师或同学,把字音读准确。
3、从课文中找出要求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再读课文。
4、检查生字读音:
⑴ 同桌互相读、听,互相订正。
⑵ 指名认读。
⑶ 用生字卡片进行全面检查。
5、再读课文,边读边用序号标明自然段。
三、指导读好课文
1、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⑵ 老师引读,让学生了解内容。
⑶ 指名读、评,全班齐读。
2、读好二、三自然段:
⑴ 自由朗读二自然段,找出描写两岸风景的句子:(边读边勾画出来)
⑵ 名读勾画的句子。
⑶ 桌互读第二自然段。
⑷ 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⑸ 由练读,找出表示小洁心情的句子。
⑹ 名读、评,全班齐读。
⑺ 自由练读二、三自然段。
3、指导读好第四、五自然段:
⑴ 小声读 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小洁想干什么?结果怎么做的?
⑵ 指名答,想一想,当时小洁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再请同学演一演。
⑶ 自由练读四、五自然段:
① 分四人小组练读课文。
② 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1、朗读文中写景的段落:
你想不想也做在这条船上,和小洁一起看看这美丽的景色呢?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学生各自练读美景部分,指名读,师指导读。
2、通过动作,体会心理:(字读三、四段)
课文中两次写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从这而体会到什么?应怎样才能表现出小洁生怕面包纸掉进湖里的心情?
你从“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眼光”中体会到什么?
加上动作表演读,指名上台表演。
3、自读最后一段。讨论:最后一句“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是什么意思?
五、拓展活动
1、读一读这句公益广告:“我是一株小小草,请你注意你的脚。”
2、试着写一句保护自然的公益广告词。
我是_____,请你_____。
第二课时
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小组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哪些危害?(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
4、全班进行交流。
二、学习比喻句“……像……”
1、读出课后练习中的两个比喻句。
2、想一想,在我们以前的课文中有没有像这样的句子:
回忆:大象的腿像根柱子。
圆圆的荷叶像停机坪。
……
3、照样子指名说比喻句。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分组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3、指导书写课后生字:
注意:“觉”字下面的“见”不要写成“贝”。
“船”的“舟”变成偏旁时横要变成提。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同桌互相背诵。
2、指名背诵。
五、实践活动
在教室开展“弯弯腰,拾起一片纸”的活动。然后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防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知道每一个学生(包括公民)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二、新授
1、游泳中要注意的问题: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中学生游泳的画面。
学生讨论:在游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以后,教师进行总结:
游泳要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
2、在网上搜集学生发生溺水而导致死亡的事故,然后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教师作总结:
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3、溺水的急救
(1)发现溺水者如何将其救上岸。
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方法二: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为什么?)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
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
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方法,全班学生每2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演示,1人扮演溺水者,1人扮演救护者。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其他同学细心观察,最后做出总结,指出优点和缺点。
三、课堂总结
1、同学们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
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安全教育课,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水教案 篇7
【说教材】
《泉水》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泉水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
【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喜欢童话色彩的文章,本篇文章就是,它赋予了泉水生命的色彩。因此,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听歌激趣的导入方式和情景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延伸时,我能运用以往的旧知识(泉水流进小溪里,溪水流进江河里,江水河水都要流进海洋里),从而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
【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着,洒下一路爱心。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自读自悟,让学生的心跟着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本课安排为两课时。我说讲的内容为第二课时。以歌曲《泉水丁冬响》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泉水丁丁冬冬地从上山流下,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遇见了谁?他是怎么说的?还告诉了我们泉水的哪些特点?”开始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边读边记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欣赏好词佳句,达到背诵课文,并受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的教育。
【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歌曲,引入课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开课时播放歌曲《泉水丁冬响》,让学生进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再带着悬念去学习课文。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学过第一自然段后,因为2-5自然段结构相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学习的环节,并出示学习指导,让孩子们明确学习目的,自主地完成课文2~5自然段的学习。
三、师生合作,学会伸展
在学校课文6、7自然段时,我采取师生合作的学法,让孩子们温习以往的知识,知道文中的好多同伴都指谁?他们怎样互相问候的,又怎样互相约定的?轻松地完成全课文的学习。
四、说教学体会
教学本课,我最得意的一个设计就是“冲”字的教学,在听完音乐后,我说:“多么美妙的音乐啊!它告诉我们泉水丁丁冬冬地流着,唱歌的小姑娘要问它要到哪里去。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泉水都流过了哪里?首先我们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中哪个字是写泉水流的?”
生:找出“冲”。
师:“我把它改为—流出来—可不可以?”
生:“可以,但没有冲好,冲字写出了泉水流得很急。”
另一个得意之处就是利用板书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教案08-04
水教案范文12-24
水的秘密教案09-29
《水的秘密》教案09-27
水的净化教案08-28
《认识水》教案08-21
关于水的教案11-03
水小学教案01-10
关于水教案10-17
《水的用途》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