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水教案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水教案 篇2
[复习]
1.什么是水的离子积?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2.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如何变化?
[新授]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无论是纯水,还是酸性或碱性的稀溶液,H+和OH-浓度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中性溶液中,c(H+)与c(OH-) ,都是 ;在酸性溶液里不是没有OH-,而是其中的c(H+) c(OH-);在碱性溶液中,c(OH-)
c(H+)。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的关系
中性溶液:c(H+) c(OH-)
酸性溶液:c(H+) c(OH-),
碱性溶液:c(OH-) c(H+),
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弱。
2.pH
(1)引入pH的原因
(2)pH的含义
(3)pH的计算式
如,纯水的c(H+)=1×10-7 mol?L-1,纯水的`pH
1×10-2 mol?L-1HCl溶液中,c(H+)= ,pH为
1×10-2 mol?L-1NaOH溶液中,
(4)pH的使用范围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常温时,中性溶液中c(H+)= ,pH
酸性溶液中c(H+)= ,pH
碱性溶液中c(H+)= ,pH
溶液的酸性越强,其pH ;溶液的碱性越强,其pH 。c(H+)、pH与溶酸碱性的关系如下图:
[思考] 填写下表:(条件:25℃)
溶液的酸碱性c(H+)c(OH-)c(H+)与c(OH-)比较c(H+)?c(OH-)
酸 性
中 性
碱 性
[练习]
1.90℃时水的离子积KW=3.8×10-13,该温度时纯水的pH是[ ]
A.等于7 B.小于7 C.大于7 D.无法确定
2.体积相同、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与 NaOH溶液中和时两者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是 [ ]
A.相同 B. HCl多 C. CH3COOH多 D.无法比较
3. pH=3的某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 ]
水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材料的准备: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好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装有适量水的量杯;海绵、棉花、石头、水果、餐巾纸等材料若干;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1、出示一个八宝粥罐,将量杯里的水倒进去,请幼儿猜还能倒回杯子。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罐,并做相同操作。
3、请幼儿猜一猜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集体交流讨论水娃娃不见的原因。
1、请幼儿上来把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2、得出结论毛巾把水娃娃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三、为幼儿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进行记录
1、以实物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集体猜想部分: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进行记录(请幼儿自主选择笑脸、哭脸娃娃去贴一贴)
3、分组实验
4、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进行记录四、拓展经验,说说生活中容易吸水物品的不同作用1、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容易吸水物品的不同作用。
2、延伸: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会吸水的物品实验台,实地操作)。
水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调动各感官让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
2.能用做标记,和身体的动作多种方式对事物探索并分类。
3.提高幼儿的应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对溶解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6.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探索水中的秘密过程中,孩子通过自身操作从而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东西是不能溶解与水的。
活动准备
1大豆,花生,小段面条若干,白砂糖,盐若干。
2.装满热水的水壶一个,小碗若干,干毛巾
3.粘贴实物的卡纸一张
活动过程
(1)水的秘密
S: “小朋友看老师这杯子里面是什么?”
Y: “水”.
S: “水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道?”
Y: “ 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S: “那今天老师的这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有个秘密,谁愿意动动脑筋,把秘密跟我们揭开”.请两个依次幼儿准备几把勺子,尝试水的味道
一杯甜的一杯咸的.
S: “那你们知道这水里的秘密是什么吗?”
(2) 糖和盐的溶解
S: “那么杯子里面的糖和盐你们看的见吗”?
Y: “看不见”.
S: “对了糖和盐放在水里和水宝宝在一起看不见自己变成了糖水和盐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溶解。”
“小朋友说一次溶解”.
“那我们现在来看糖和盐是怎样溶解的好不好?”
“先放一杯水,在把盐放进去,提示:盐是什么样子的,摸起是细细的,你们能看见盐宝宝吗?”
“放进水后,“你们还能看见盐宝宝吗?”
Y: “不能”.
S: “他变成怎样?”
Y: “软软的”
S: “那现在我们想盐宝宝溶解的更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请小朋友回答.”
y: “摇一摇,用勺子搅拌”.
S: “非常聪明。现在我们的盐宝宝怎么样了?”
不见了,提示幼儿我们要说溶解了。老师还要提醒小朋友不是所有溶解的东西都能吃,所以小朋友自己在做实验的时候自己不能随便拿到嘴巴里面尝知道了吗?
S:“现在我们请一个小朋友帮糖溶解好不好?”
给以帮助与鼓励
3.幼儿自己尝试操作溶解与不溶解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呢?
S: “花生能不能溶解”.
S: “好现在小朋友看黑板老师纸上这些事物你们都认识吗?”五种,好老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布置一个任务小朋友做小侦探,去试以下是不是所有的动写都能溶解,如果不是,找出不能溶解,后面老师把这些材料都放在了实验,音乐响起结束实验记得完成任务并不能把材料带出实验室。
二..统计
能的画圆不能打叉
三.游戏
1点心和他的糖水
S: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来做糕点师傅,我做点心些糖水,
谁愿意做我的白糖。”
Y: “我”.
S: “那你们得先回答几个问题,看看你们刚才仔细不仔细。”
(1) S: “白糖是什么样子的?”
Y: “硬硬的(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2)S: “放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Y: 软软的(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 3 ) S: “用勺子搅拌是什么样子的?”
Y: “快速转动(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4)S: “溶解了是什么样子的?”
Y: “不见了(请幼儿用肢体表示)睡着了”
2 、放音乐请幼儿表演2次
3个幼儿和全部幼儿
游戏开始,告诉幼儿圆圈里是一盆水,幼儿在圈外和圈内表演
四、活动延伸
幼儿蹲下睡下后,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拿出一包橘子粉,和老师们说再见,幼儿随老师一起到外面洗手制作美味可口的果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大点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教师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块之类的材料效果应该更好。
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唤起爱护水资源的心。倡导大家节约爱护水资源。
2.领会散文大家张晓风的文笔,,感受散文的魅力
3.习作:以“水”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设计:
1.知其源:
何为水。古人云:上善若水。可在这广袤的大地上,水又能在此存在几时?当看到水,我们想起的是江南水乡,还是朝气蓬勃的大海,抑或是人广阔的心胸。本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水,可是这次,我们见到的水是一种奢求。作者用呼唤的口号为题,向我们祈求:给我一点水!
2.知其人:
说到张晓风,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总会看到这个名字,她的文章深远,细腻。我们读过他的《母亲的羽衣》,《错误》。可是这都不是她的代表作。他的处女作《地毯的那一段》才能代表她的真实水平。余光中曾这样评价她:“亦秀亦豪的健笔”。我习惯亲切地称她晓风。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晓风为了呼吁环保事业而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虽然意在呼吁环保,但不是通过说明或议论的方法来阐述,而是诗意地将这一问题文学化。在聆听教诲的同时又感受到文字之美。让人不得不佩服。
3.知其音: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晓风那亦秀亦豪的文笔。排除阅读障碍,弄清个别字的字音。
湖泊沉浸恍惚诗笺恣肆浩淼敦厚畚箕渊薮荇藻恬然桀骜
恻恻愁情皮囊淙淙大寮
4.知其文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晓风的文章引用非常多。这也是她文章富有哲学性和文艺性的原因之一。古代有个诗人(辛弃疾)也爱引经据典,人们把他的这种习惯叫做:“掉书袋”,晓风自己也曾说过她自己也爱“掉书袋”。只要“掉”的恰当有何不可?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文章中作者在哪里“掉了书袋”?
通过查找我们发现文章主要有两处引用:一是开头,二是文章中引用《诗经》。我们想一想这两处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处:
"假如,你在乡下,在湖泊分布的高地上,不管你随兴走哪条路,十次有九次,你会沿路走下溪谷,走到溪流停贮的潭畔,这件事真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只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是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最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也会把你一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学诗,无以言,不观水,无以诗。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长呢!”
先看第一处,文章作者在引用这段文字后,说了这样一番话:“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很显然,这是现实与100年前的对比。这个对比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疑问:“为何现在的水不再清澈?”这样也就引发了对现在水的叙述,推动了文章的继续发展。在内容上,强烈反差让人不得不重视水污染的问题。
再看《诗经》部分,作者开始就总结出她引用的目的: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很显然,是说水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今的情况呢,水难以让人找到诗意。这与上面的饮用异曲同工,目的都是一样的。
因而,我们要明确:文章无闲笔!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作者感情有起伏。那么这些变化是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我们来找一找,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1)“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
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痛心,宁愿付出“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作为代价也要换取水的“清纯”,可见她心目中没有什么比水的干净清澈更重要的了,反衬出她见到水被污染了的痛苦。
(2)“我是脆弱的……我不再去旅行了。”
因为目不忍视,所以避而不见。伤心之欲绝!可见作者的痛苦之深,她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就好像她不愿意见到丑恶,而能永远在心里留住美。
(3)“能观天下之水……重新拥有基隆河和淡水河呢?”
侧恻愁情难以释怀,能观他处之水,水清如故让人留恋,而故乡的水却难以再见其当年之貌,为什么不能重新拥有干净的水?也是在问,为什么我们不能重新拥有一颗爱水敬水之心呢?作者对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实在是难以理解。
(4)“那样的水在哪里呢?”
这既是作者的寻找,也是呼唤。谁能告诉我到哪里找到一片净水?如果人们不停止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净水恐怕,永远也找不到了,这里既有急切的呼喊,也有对于未来污染愈重的恐惧。
既然这样,作者对水还喜爱么?
答案是肯定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
作者从小时候一直写到了上大学,回忆中带有诗意的色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般充满着田园生活的气息,有捞鱼采水草的欢悦,倾听老城干载古意剥莲子的悠然,临溪畔坠书落水的冒险;看圳水在夕阳里恬然流去的惬意,有对跨水拓荒的羡慕,要换泳衣泡水的冲动。这些成长的片段,是一个个已然流去但仍然清晰的梦境。记忆中的水给人以美、欢悦、悠然、惬意等等人生的体验。作者怎能不爱水?
那么水到底代表什么呢?
水是作者生命记忆的痕迹,水伴随着自己从童年走过,一直走到了青年时代,水给了一个生命太多美的体验,而使得生活更加令人期待。
水能使人的情感和心灵有所归依,水的干净象征着人们心灵的纯净,而水被污染也反映出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遗失了自己心灵的美好,人们自己首先远离了自然。
5.知其意:
文章晓风主要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要找到一片干净的水太难了,那么退而求其次,哪怕是能有一点水,也可以让我们无依的心灵有一个依靠的地方。这是作者面对现实最为心痛的告白,最为无奈的呼喊,最为悲伤的找寻。
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要关注环保事业,爱护我们的水资源。请以“水”为题,展开思路,做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玩玩作作中感知水的性质。
2、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3、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教学,使幼儿懂得水的用处很大,教育幼儿要节约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准备:
1、喷水器一台。
2、三大盆清水,瓶子、杯子、胶袋各几只,积木,小船,冰块,白糖、盐,牛奶等。
教学过程:
1、观察小喷泉,引起兴趣。
提问:喷泉里喷出的是什么?水是怎样的?(让幼儿议论一会儿)
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自己所知道的水是怎样的,到底水是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水的秘密。
2、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起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性质。
第一组:水的颜色和味道。有白开水、牛奶,让幼儿比比、嗅嗅、尝尝,水有没有颜色、味道?加上糖、盐,又会怎样?
第二组:水的流动。盛水的大盆里有杯子、瓶子等,幼儿用器皿倒水,观察水会怎样?用有洞的胶袋装水会怎样?用手兜水,水又会怎样?
第三组:水的浮力。幼儿可随意拿积木、小船等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
第四组:冰的融化。让幼儿玩冰块,观察冰块为什么越来越小?冰块熔化成什么了?
3、实验后谈话。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你们找到水的秘密了吗?水是怎样的?
小结:第一组: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无味的。
第二组:水是会流动的,我们倒水时,水会从一个杯子流动到另一个杯子里,水满了,也会流出来。
第三组:水有一种力,叫浮力,能使一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船就是因为水的.浮力才会浮在水面上的。
第四组:当冰遇热的时候会变成水,水放在很冷的地方会结冰。
4、老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的秘密,可你们知道水有什么作用吗?(让幼儿讨论,后提问)
小结:水的用处很大,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每天喝水、洗脸、洗衣服、煮饭都需要水;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生长需要水;动物也离不开水。
5、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6、结束:将玩过的水用来冲厕所和浇花。
教学反思:
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水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区分吸水与不吸水的布,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知布的吸水现象。
2、激发探索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并尝试记录。
二、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空瓶子盖子上开一个小口、一个针筒、每组一盆水、一盘颜料、一块纱布、图表一张、油布(实物)麻布(实物)雨伞布(实物)棉布(实物)。
三、活动过程:
(一)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两个八宝粥瓶子,(一个里面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着一条纱布。)一个针筒,一盆水。将针筒抽满水射进两个空瓶子,将空瓶子翻个跟斗,结果一个瓶子能倒出水来,一个瓶子不能倒出水来。
2、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3、教师揭晓秘密:原来有一个瓶子里有一条纱布,纱布会吸水。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布的吸水过程。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条纱布和一盘有颜料的水,请幼儿像提着布的一角,轻轻地碰到水面,观察布的`变化。
2、幼儿操作。
3、请幼儿在实验后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
三) 为幼儿提供各种材质的布,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布会吸水,哪些布不吸水。
每位幼儿选择两到三种材料进行实验。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四) 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展示在展示台上。
1、师根据图表验证哪些布会吸水,哪些不会吸水?
五)请幼儿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师总结: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今天我们可以回家找一找、试一试家里的什么东西会吸水?上面东西不会吸水?也可以把你的发现带到幼儿园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水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初步观察物体的吸水现象,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不同物体的吸水能力。
2. 对实验有探究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并记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白纸、水果外的塑料网、面巾纸、棉布、纱布、小木块、棉花、泡沫等
2.魔术材料:海绵、水杯、装有水的瓶子等
3.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我今天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1.出示2个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将瓶子里的水倒进杯子里,请幼儿猜猜水在哪个杯子里。(音效)
2.猜测并揭示魔术秘密。
请幼儿猜测水倒不出来的原因。揭晓答案,原来水被海绵吸收了,演示海绵吸水的过程。
3. 你想不想来试一试?颜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
二、幼儿通过实验感知不同物体的吸水能力,交流操作经验
1. 简单介绍操作材料(PPT展示)
操作材料:白纸、水果外的塑料网、面巾纸、棉布、纱布、小木块、棉花、泡沫,材料人手1份。
幼儿人手一份:托盘、水杯、瓶盖子
请一名幼儿上来与教师一同示范如何选择材料。要求:思考后选择物品实验,物品不能从杯子里掉出来,水要适量(2小杯),在操作盘里操作。
2.自由选择材料,寻找可用来吸水的`材料。
3. 幼儿操作,教师协助。
4. 操作结束后,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1)你都试了哪些材料?有哪些可以吸水?你上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好吗?
(2)请个别幼儿演示
三、幼儿再次尝试,并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1.“我们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吧!”投影记录表,“海绵吸水,演示打钩,告知不吸水打叉)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吸水的用√表示,不吸水的用×表示。
2.展示幼儿实验成果(投影记录表)
四、活动延伸,迁移生活经验
(PPT图片)这些吸水的物品在生活中有很多作用呢,毛巾吸水可以洗脸;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水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1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奇于霜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2.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或固态) 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 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 学情分析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水结成冰又融化;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了冰也会变干等。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加上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等知识,这是学生探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并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课标分析1、科学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杯,食盐。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烧瓶10个、小冰块(约8-10cm3)若干。
教学设计
一、水的各种形态
1、水在自然界以哪些形式存在?
生:雨水、冰块、雾、露水、雪、霜(此点不一定能说出) 。
教师呈现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图片。
2、这些存在形式概括起来说就是水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出示课题:水的三态变化
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1.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1)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
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小结:温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三角”转化图
2、感知水的三态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观看,以及你们所做的实验,咱们来进一步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梳理师:黑板上的三态变化,实际上是水的三态循环。那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自然界的水又是怎样进行日夜不息的循环和转换呢?
三、(拓展)水的循环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却总是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能不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呢?
四、教师总结。
让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教案08-04
水教案范文12-24
水的秘密教案09-29
《水的秘密》教案09-27
水的净化教案08-28
《认识水》教案08-21
关于水的教案11-03
水小学教案01-10
关于水教案10-17
《水的用途》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