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教案

时间:2024-11-17 07:00:44 教案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 教案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 教案合集五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学习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习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习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交流

  (一)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二)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

  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图。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出示挂图,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四处景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第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能够初步背诵课文第二节,并且尝试第伞街的背诵。

  3、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无瑕”、“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等词词语的意思;懂得“啊”字的变调。

  4、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我国有许多优美的风景名胜,我们曾攀登过黄山,欣赏了那里的怪石;曾游览过长江,饱览了三峡迷人的景色;今天,让我们乘上竹筏去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桂林,感受桂林的山水的奇异风光。

  2、电脑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3、齐读第一节。

  4、看录像,你觉得桂林山水怎样?

  5、理解:

  “甲天下“的意思,齐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课文哪一节写山,哪一节写水?

  三、学习课文第二节

  1、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2、板书: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3、理解“波澜壮阔”的意思,“澜”,整个字意思。

  4、漓江的水有什么与重不同的特点呢?用笔圈出一个字。

  5、出示电脑“水”画面,文字:

  “静”、“清”、“绿”“不在流动”、“可见沙石”、“无瑕翡翠”。

  6、师引读这三句话。

  7、这三句句子中,有三个“啊”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音的变化。电脑出示:真静啊 (nga)、真清啊 (nga)、着绿啊 (wa)。

  齐读。

  8、你们喜欢哪一句?自己读一读。

  9、指名读。

  10、体会“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查“瑕”的意思。体会好处。

  1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句字。

  12、齐读第二节。

  13、绮丽的漓江水和优美的文字都要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读读书,看看黑板和投影上的提示,小组合作背诵这一节,可以三人一起背,也可以分工,一人背一节。

  14、请个别小组背。

  15、隐去电脑文字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三节

  1、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漓江水”这节的?

  2、电脑出示:

  ⑴ 默读,圈出特点的词。

  ⑵ 理解欣赏语句。

  ⑶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桂林的山”。

  4、小组学习。

  5、写桂林的山,作者将它与什么作比呢?齐读第一句话。

  6、板书: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7、交流桂林山的特点,出示电脑桂林山的画面和文字“奇”、“秀”、“险”。

  8、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

  电脑出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翠绿屏障”、“色彩明丽”、“倒影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9、注意“啊”字的读音。电脑出示:

  真奇啊 (ya)、真秀啊 (wa)、真险啊 (na)在书上注音

  10、交流喜欢的句子。理解“拔地而起”“拔”的意思,“危峰兀立”

  11、体会两句比喻句,理解“拔地而起”“拔”的意思,“危峰兀立”“兀”的意思。

  ⑴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

  ⑵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1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3、自己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看电脑文字背诵。

  五、总结课文

  1、齐读二、三两节。

  2、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

  3、比较词语,电脑出示:

  澜( ) 瑕( ) 峦( )

  斓( ) 暇( ) 恋( )

  拔( ) 兀( ) 嶙( )

  拨( ) 元( ) 鳞( )

  4、这篇课文,作文用丰富、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漪丽风光,这些语文文字课后我们要加以背诵和积累。

  5、板书在电脑软件中。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 上一课,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这一课我们要到哪里去观赏呢?请听——我国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 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到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欣赏图片。

  二、整体感知,捕捉知觉

  感觉怎么样呀?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

  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

  ★思吧! 如果你和作者一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桂林的洞比童话里的洞更奇绝。)

  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 清 绿)

  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一个句子?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还很绿。)

  还可以怎么说?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指点: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

  指点:“静、清、绿”几个字一重叠,语气加重了,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

  现在就请看书,我念上半句,人们念下半句。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遐想旅行: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我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绿、怎么清;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怎样?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 (引导看图)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 (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指点烘托的手法——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

  突出了哪一个字?( “甲” )

  指导读。重点在哪儿?(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

  提示层次:先用对比方法说漓江水的与众不同,再用排比句式说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现在就请你按照这样顺序背诵这一段。

  读写结合,延伸课外——语言训练。

  (1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2 )出示:“教室里真静啊,”

  (3 )出示:“真啊,”

  观赏了桂林的水,我们再游桂林的山。

  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1 )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① 略) ,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老人在望着远方;老人在思考;老人在沉思)

  (2 )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② 略) ,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骆驼像伏在地上;骆驼好像在沙漠上蹲着;我会产生一种联想,骆驼是不是在等我们骑上去。)

  (3 )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③ 略) ,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大象好像在饮水;)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4 )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形象万千” )“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5 )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6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略。)

  (7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 (图⑤) ,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8 )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A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B 、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9 )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四、感悟实践

  这样的山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间又有这样变幻无穷的洞,这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就请你用课下时间来自学整理,下节课就请你当小导游,为我们介绍“桂林的山、桂林的洞”,喜欢创造的同学可别忘记给桂林山水设计旅游广告词。

【桂林山水 教案】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案11-26

桂林山水教案10-27

教案:桂林山水07-11

《桂林山水》的教案11-26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01-03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10-30

《桂林山水》的小学教案08-01

桂林山水优质教案12-06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07-23

桂林山水教案15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