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活动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观察并讲述消防车的外形及其用途。
重点难点:
讲述消防车的外形及其用途。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车子开来了》
2.教学电子资源:《消防车来救火》。
3.消防车玩具。
4.消防车的基本知识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消防车的图片,请幼儿观看。
1.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消防车?
2.你知道消防车是做什么用的吗?
3.消防车是专门用来救火或用作其他紧急抢救用途的车辆,消防车又叫救护车。
三、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了解不同消防车的外观和用途。
1.房子失火了,怎么办呢?
2.这个白色的管子有什么用?
3.水罐车的水罐里装着什么?
4.云梯车上长长的梯子有什么作用?
四、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给每组幼儿发放消防车玩具,请幼儿观察并讨论消防车的'作用。
你知道消防车是怎么救火的吗?
五、请每组幼儿用消防车玩具玩救火的游戏。
活动反思:
消防车对于孩子们来讲是很神秘的,在图片的吸引下,孩子们对消防车有了初步的认识,认知经验上的丰富,为他们在本次活动中的言行提供的丰富的“话题”,于是参与性与主动性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玩救火的游戏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巩固对消防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游戏中孩子们乐此不疲。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目标:
1.感知花生的构造,知道花生中花生米的数量是不同的。
2.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
3.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准备:
1.每桌花生1盆40个左右;铅笔、分类盒、记录单人手一份;每桌两只空盆
2.事先将花生轻压出口子,方便幼儿剥。
剥花生统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共
3.教师记录大表
剥花生统计表
过程:
1. 猜谜语,引起剥花生的兴趣。
l 猜谜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说是花生呢?观察花生特征。
l 猜一猜你选的.花生中有几个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剥花生,并记录花生米颗数。
l 每人选5颗花生分别放在分类盒的5个格子里。
l 介绍记录表,知道该如何记录。
l 幼儿操作,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交流分享并统计
l 教师示范统计所选5颗花生中几个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l 幼儿统计自己的记录单。
l 统计全部幼儿的数字,看看全班幼儿所剥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
2.大胆地探索让油水融合的方法,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积极探索,细致观察比较。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水、花生油、一次性透明杯、抹布、记录纸、笔、筷子、热水、洗洁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油和水,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其特点。
引导幼儿看颜色、闻气味的方法分辨油和水。
1.你们面前都有2个杯子,杯子里装的分别是什么?
2.杯子里装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对,这就是一杯水和一杯油。
二、实验:观察油水分离现象。
1.猜一猜把油倒进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实验、观察。
把油倒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注意事项:倒的时候小心点别倒到外面,如洒了及时用抹布擦掉。)
3.小结: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是分成两层的,油和水是分离,油总是在上面,水总是在下面。
三、探索感知不同材料能否让油水相融。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
2.出示三种材料进行集体猜测
这里有筷子、热水、洗洁精三种东西,你们认为这些东西可以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吗?(教师进行记录)
3.幼儿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纸上。(提醒幼儿操作一个记录一个以免忘记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洗洁精可以帮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白色的液体。
四、联系生活实际
1.除了洗洁精,还有什么可以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呢?(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2.观看视频(洗衣粉、洗衣液去油渍)
3.小结:原来像洗洁精、洗衣粉、洗衣液这些洗涤用品都能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帮助我们把衣服上、手上的油渍洗干净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知道动物会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冬眠、南飞、储存食物、换皮毛等)保护自己。
2、对动物的过冬方式感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归纳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制作成PPT课件。
2、收集了解有关动物过冬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知道动物会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冬眠、南飞、储存食物、换皮毛等)保护自己。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法、讲述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的天气怎么样?那小朋友会怎样使自己不怕冷呢?
2、总结:我们是穿棉衣、开空调、取暖器、加强锻炼让自己不怕冷的。
讨论:小动物们是怎样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的'呢?
二、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1、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动物怎么过冬的资料。
师:我们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也在书上呀、网上,找到了许多关于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资料,现在请你拿着你的资料介绍给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好吗?说说什么动物,它是怎么过冬的?
2、幼儿相互交流,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倾听幼儿的介绍,并适当的进行引导。
3、请个别幼儿进行介绍。
解释:
(1)冬眠:比如小青蛙整个冬天都躲在洞里,不吃也不喝,一动不动地睡觉,到春天才苏醒,这样的过冬方式叫“冬眠”。
(2)南飞过冬:北方的气候太冷了,小燕子们都是飞回南方过冬的,因为南方比北方更温暖。像小燕子这样南飞过冬的鸟类,我们把它们称作“候鸟”。
(3)换毛过冬:小朋友冷了会穿上厚厚的衣服,小兔身上会换上一层厚厚的毛,就象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所以不怕冷,这就是换毛过冬。
(4)贮食过冬:冬天的天气很冷,小动物是很难找到食物,所以它们在秋天里就找了许多食物贮存在自己的窝里,冬天就靠吃这些贮食过冬。
4、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总结:小动物们有很多过冬的方法。靠冬眠过冬的有狗熊、蛇、乌龟、蜗牛;南飞过冬:大雁、天鹅、黄莺;换毛过冬的有兔子、狼、狐狸等;贮食过冬的有蚂蚁、松鼠;大雁、候鸟都是迁徙到南方过冬的等等。
三、欣赏PPT课件,归纳。
1、观看PPT课件。
2、认识更多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提问: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在陆地上和天上的动物,谁能告诉我,生活在水里的鱼类将怎样过冬呢?
介绍鱼类过冬:冬天,河面上的水都结冰或是非常冷,但是河底的水更暖和,所以河里的鱼都游到河底去过冬。
3、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提问:假如这些动物不想法过冬,那将会怎样?
总结:如果动物们不过冬很有可能会饿死会冷死。动物们过冬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存。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小丑会倒立的原因,从实验中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2、继续学习填写记录表的方法。
3、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范例小丑2个;事先画好的小丑的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油泥、吸管);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文件夹每人各2个;幼儿记录表、笔、黑板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丑,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发现小丑倒立的原因。
(1)、出示双面范例小丑
“你们看过小丑表演吗?我这儿有个小丑,他会表演倒立,想不想看?”
提问:“为什么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会吗?你们也来试试看,让你们的小丑也倒立。”幼儿进行尝试。
(2)、师幼2种小丑进行比较
“为什么我的小丑能倒立,而你们的小丑倒立不起来呢?”
(3)、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
“小筐里有一些硬币,你们去试一试,看看硬币贴在哪儿能使小丑倒立。”(同时用单面范例小丑提示硬币的贴法:双面胶贴硬币,贴在小丑的背面)
(4)、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你刚才是把硬币贴在什么部位使小丑倒立的?”
“为什么只有在小丑的手部贴上硬币就能倒立呢?为什么在别的地方贴就不能呢?为什么要贴2个硬币呢?”
:只有在小丑的手部贴2个一样重的硬币,小丑身体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5)、请幼儿继续去尝试未倒立起来的小丑。
2、猜想并记录还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
(1)、启发幼儿讨论
“除了用硬币,还有什么材料能使小丑也倒立起来呢?”
(2)、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简单的介绍记录表):
“小筐里有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和文件夹,我们来猜一猜,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并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的‘?’后面,可以的就打‘√’,不可以的就打‘x’。”
3、幼儿实验,探索还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
(1)、启发幼儿用桌上的材料试一试,并做记录
“猜好的小朋友就用小筐里的4种材料分别去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也能使小丑倒立起来,试好后记录在表格的‘小手’后面,可以的打‘√’,不可以的就打‘x’。注意:每次只用一种材料进行实验。”(提醒幼儿将原来的硬币要拿掉,在小丑的手部贴上双面胶,每次试一种就做一次记录,然后再试其他的材料。)
(2)、讨论实验记录的结果,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为什么吸铁石和文件夹也能使小丑倒立,而雪花插片、回形针不可以呢?”
:这4种材料是不一样的,吸铁石和文件夹重一点,所以能使小丑倒立,回形针、雪花插片轻一点,小丑就倒立不起来了。
经验扩展:我们去试一试不同的材料贴在小丑的手部是不是也能倒立?
科学活动《会倒立的小丑》说课内容
科学小制作活动是我园多年来研究的一项课题,由我园老师创编的小制作作品曾分获省、市、区各项制作奖项。科学活动《会倒立的小丑》是受我园一位老师的科学小制作“倒立的小丑”的启发而设计的,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生成了这节探索实验活动。在研究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开始是单纯的以制作为主的一节活动,似乎缺少难度和探索含量,所以,把这节纯制作的活动设计为探索并加上猜想、记录再实验的活动,将制作内容成为了活动的一部分,让孩子通过探索和操作发现“小丑能倒立”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这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也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参与去找到这个原因。
《会倒立的小丑》的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小丑会倒立的原因,从实验中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2、继续学习填写记录表的方法;
3、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是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制定活动目标,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发现倒立的原因和感受科学现象,幼儿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小丑倒立是因为平衡的原理,所以我将其设为活动的第一目标。杠杆支撑是孩子不了解的一个物理名词,在我们研究过程中,还特意咨询了一位中学物理老师,从他那儿了解到,小丑能倒立的原因是和杠杆、平衡有关,但考虑到具有概念性的科学原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他们也不宜掌握这些比较深奥的物理名词,所以从现象的感受方面来制定目标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在活动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园的孩子缺乏表格记录的经验,而所要实施活动的二幼小朋友对记录也是不太熟悉,继续学习记录表格也就作为活动目标二提出。目标三其实就是活动所要达到的情感要求,孩子本身是喜欢科学活动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活动最终达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这一目的。
贯穿活动的主角—可爱又有趣的小丑,由于原理上的要求必须是同一式样的,所以老师在之前要准备好初步的轮廓和样子,孩子再进行涂色和装饰。除此之外,孩子还要有撕贴双面胶的技能等,这些都是老师在活动前必须掌握好孩子发展水平的。之所以选择4种材料(雪花插片、回形针、文件夹和磁铁)作为实验中内容,因为它们是相对轻和重的两类物体,可以比较明显的进行区别,本来也想选择更多的材料,但这样孩子会容易受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甚至涉及到实验结果,所以这几种材料对于实验初期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活动中围绕探索发现倒立的原因,我设计了3个环节,以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幼儿从操作中去感知,发现倒立的原因——进行猜想、记录——动手实验、记录3个步骤,帮助幼儿发现“小丑身体平衡了,也就倒立了”的现象。第一个环节通过自己的小丑和老师的小丑进行比较,再探索,发现小丑的手部贴了2个一样重的硬币就能倒立。第二个环节进行猜想并记录,哪些材料可以帮助小丑倒立;第三个环节进行实验并记录,哪些材料真正地能使小丑倒立,比较实验和猜想的结果。这两个环节,将猜想、实验用表格记录的方法来完成,使环节既有操作性又有趣味性,孩子们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很快看到实验的结果,发现小丑倒立不仅需要2个一样重的材料,在材料上还需要有一定重量的要求的现象,并在实验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帮助孩子解决了小丑能倒立的奥秘所在。
我认为,这节科学活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求知愿望,还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力、想象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遗憾,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由于借班上的原因受到局限;在第一环节的探索中,老师如能更好地进行引导孩子去感知发现,幼儿的探究再多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以后,我们还可以针对“小丑倒立”的现象设计出一个系列的活动,围绕“小丑倒立”来探索如“贴2种不一样的材料,小丑还会倒立吗?”等等问题,让科学活动对孩子不再是解不开的秘密,让所有孩子都能成为喜欢科学,爱问为什么的“小小科学家”。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09-09
科学活动教案09-11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8-04
科学活动教案(荐)07-22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2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5-25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1-08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