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桥教案范文合集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卢沟桥的狮子》,齐读课题。
说一说,课文重点写卢沟桥,还是狮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初步感知题目告诉了课文写作的内容、重点、选材的范围,感知到题目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2、自由读课文。
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读词语。(课件出示)
卢沟桥狮子雕刻流传吼叫
举世闻名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a) 自己练读。
b) 指名读(先让识字能力强的同学读,再让平时识字能力较差的同学读)。
c) 齐读。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让我们互相帮助,把课文读通顺,好不好?你们最想帮助谁?
(让平时读书不太好的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论。对评论同学的要求是:评论别人的朗读时要先肯定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如果觉得自己哪些地方能够比他读得好,也可以适当范读)
二、再读,品味课文语言。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两个不理解的词语:举世闻名栩栩如生
指名互助解决。
举世闻名:在全世界很有名。
(师补充: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
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
(如果学生不能解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
2. 默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
(1)齐读第一句。(板书:真有意思)
(2)从哪些句子看出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自己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并用笔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指名汇报。
有大有小大的……小的……甚至……
样子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a) 自己读,边读边想象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自读自悟)
b) 指名读,看谁能把这些狮子有趣的样子读出来,读完后,再让学生评一评。(班内合作学习)
c) 师生合作读,感悟句式。(引导学习)
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楚。他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在朝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在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倚在大狮子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轻轻按在地上……(老师读画横线的内容)
d) 看图片自由品读。(课件出示与第二自然段内容对应的图片,欣赏后再读)
e) 在小组内展示。
f) 指名美读。
(形式多样的朗读设计,又贯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促使学生们能兴致盎然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朗读中,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语言,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同时视觉和思维发生联系,发展想象力。)
(3)理解句式,练习说话。
a) 文中有四个“好像”。“好像”后面写的是什么?(是写的作者由看到的石狮子形象而进行的联想,这样使石狮的形态更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b) 段末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
c) 卢沟桥的狮子还有什么样子的?想看一看吗?
(课件出示其他狮子姿态的图片)你最喜欢那只狮子?它是什么样子?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上“有的……好像……”向大家介绍吗?
自己想一想;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互相帮助把句子说通顺;指名说。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 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师:是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全村人都陷入了恐慌,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女生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咆哮”这个词在这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看看这两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口”字旁),看着这两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过渡:死神狞笑着向人们逼近,此时此刻,只有那座桥是生的唯一希望。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如果就这样拥去,大家想一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过渡: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就是村子里一百多号人生命的靠山,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是人们的靠山呢?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会读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留给了自己,他的确是人们的靠山!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过渡:在群众的心中,他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是他们的靠山。那么,在儿子的心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师:是啊,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自由读读19、20自然段。想一想老汉是位怎样的父亲?你从哪能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孩子们,想一想,老汉会喊什么?谁能帮他喊出来?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过渡;看不到美丽的小村庄,看不到窄窄的小木桥,看不到健壮的小伙子,也看不到如山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被救的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你会为老汉做些什么?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
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认生字,写生字
强调:
暂是翘舌音。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
暂下边的“日”稍扁。
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策略
《赵州桥》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处,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话的体会。引导学生的解读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对过渡句的学习不仅告诉学生它的名字,而且还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深读文本,体会“世界闻名”
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说说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
赵州桥是一座( )的石拱桥。
1.读第一自然段,同时想一想读了这个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点名答,师做总结。
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影响。
3.质疑过渡。
什么叫“世界闻名”?
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
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除了因为它历史悠久,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读文本,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章的二、三自然段,找到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第一处: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
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出示课件: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建造的艰难。
在今天,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别说是五六十米长的桥,就算是五六百米,五六千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推土机,起重机,搅拌机,我们有钢筋,有水泥,有混凝土,然而赵州桥呢?它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没有搅拌机的轰鸣,没有吊车的巨臂,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有的只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身背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建筑着这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大桥。你能想象他们是怎么修建的赵州桥吗?想对建桥者说点什么吗?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赵州桥的赞颂。
2.指导朗读,读出赵州桥的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
出示课件: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看示意图,讲解。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过渡句的学习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第四处:
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被称为一个创举。
1.“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为什么称它为创举?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有什么好处?再次结合示意图讲读。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词语拓展:减轻的反义词(加重);节省的反义词(浪费)。
3.师生对读。
师: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总结升华。
也正是这种设计使赵州桥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一千四百多年。像赵州桥这种设计,直到公元1883年,欧洲才有,比我们整整晚了一千多年。所以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5.带着感受再次朗读。
6.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赵州桥坚固与雄伟的气势,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深读文本,感受赵州桥的美观
1.说它美观是因为桥两侧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有的……;有的……;还有的……。
2.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这句话读出来。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5.指导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段话。
6.指导背诵本段。
7.第三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师朗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好在哪儿呢?
小结: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坚固,后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美观,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画出这句话,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四)深读文本,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总结。
这就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造桥的──人们。所以课文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师生接读,升华主题。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生: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坚固,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拓展延伸。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充分证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史中的地位。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再次夸夸赵州桥?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12-26
《桥》教案07-10
桥的小学教案01-08
桥教案范文11-22
关于桥教案08-13
桥教案模板08-25
精品桥教案10-15
活动《桥》教案07-31
奇妙的桥教案10-10
纸桥承重的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