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加强幼儿背部、腰部、臀部的练习。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锻炼幼儿的胆量。
3、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塑料凳17张,长条凳2条。准备工作(将板凳摆成4×4的正方形)。
【活动过程】
一、热身练习(导入):
1、沿小凳子成小S型障碍走;
2、单排绕凳子小跑,舒展幼儿筋骨,以防韧带扭伤。
3、跟音乐教师凳子舞带动跳,幼儿跟学。
二、闯关游戏:
第一关:幼儿利用凳子支撑身体,变身“小超人”。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运动,锻炼了身体,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去完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地球上发了洪水,把很多的.桥都冲毁了,需要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地球搭建各种各样的桥。由于这项任务太困难,所以我们需要我们小朋友拥有超能力,变身成超人,才能完成。
1、教师说明具体玩法,示范并说明动作要求。
师:超人有一个超能力就是“飞”,那小朋友来看看超人是怎么飞的?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老师(师做平起动作示范)
师:我们要面对板凳,两手扶住板凳的两边,用下腹部位趴在板凳上,调整至最佳状态,然后抬头,双手前举,双脚抬起,做超人飞的动作。小朋友们,你们看清楚了吗?好,就请小超人变身,请小朋友和我一起数。
2、幼儿尝试(请动作标准的上来示范),纠正错误姿势并说明要求。
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做的时候有一些问题,比如腿不平、手触到地面,身体没有用劲,所以没能飞起来变成小超人,那么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再示范一次,(幼儿标准示范),大家看清楚,这个小朋友告诉我,我们在刚才变身时,身体的哪里用力了?
3、幼儿再次尝试练习。
第二关:幼儿两两合作,分角色进行搭“小桥”。
1、请一名幼儿上来边示范边讲解动作。
师:首先把两个凳子放在一起,请一位小朋友坐在第一个凳子上(做桥),另一位小朋友(做搭桥的小超人),观察桥的长短,把板凳的距离调放致适当的位子,然后保护桥慢慢躺下,让桥的肩与板凳平行,头自然下垂,然后请桥抬起屁股,小超人抽去屁股下的小板凳,数到10,搭桥成功。
a、幼儿坐一个凳子,躺一个凳子,头向后仰。
b、两脚叉开,腿弯曲,腰部腿部用力,幼儿吸气,屁股上提。
c、抽出屁股下的凳子。
2、将幼儿分组,两两配合,分组尝试,教师纠正并强调注意事项。
3、互换位置进行尝试。
第三关:一个小凳子和长条凳,搭出“长江大桥”。
1、请出一名幼儿,利用一个凳子和一条长条凳,四名幼儿骑坐于长条凳上,听口令向后躺,屁股提起后,抽出长条凳。(请出两组)
2、剩余8名幼儿一同进行尝试,利用两条长条凳和一个凳子,玩法同上。
第四关:四个凳子,搭出“桥墩”。
1、分为4组,每组4个人。
2、将凳子摆成正方形,4名幼儿各朝一个方向坐下,顺时针依次躺于同伴腿上,两脚叉开,吸气,腰部用力,屁股上提,由老师抽出凳子。
3、剩余3组依次进行。
三、整理运动:帮助幼儿放松。
四、教师总结:
四轮闯关游戏结束,要求以后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必须在老师或者家长的监督下进行。
【活动延伸】
那今天小朋友回去,想一想除了老师今天教你们搭得桥,我们还能搭什么样的桥。
桥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让同学复习巩固列提纲,教师要肯于放手,让同学独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再给予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同学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同学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考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读课文,考虑,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沛发挥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同学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考虑。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身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考虑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协助同学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同学将笼统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发明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同学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假如失去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同学被动读书,那么同学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同学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定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同学的喜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动身,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同学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局部,进行欣赏揣测、诵读,促使同学主动读书,协助同学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发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身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协助同学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同学的发明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小结:
充溢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列提纲
交流
让同学通过阅读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布置有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桥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二、材料准备:
1、准备外婆头饰一个,音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
老师问,幼儿答。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
《做让幼儿动脑筋做船、搭桥体现
有外婆(听音乐幼儿在听觉感受)(幼儿做动作有了动作感受)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
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五、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二)研读与赏析。
1、(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2、重点研读第④小节。(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三)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六、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桥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教学反思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识7个生字.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⒈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理解。
⒉教师准备几段不同风格(喜庆、悲哀、舒缓)的音乐。
⒊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⒋把课文中相关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情境导入
听到“小桥流水人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觉?
师: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以诗句作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读读课文,检验一下你的感觉对不对?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⒊交流体会
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⒈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⒉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相应的句段,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课文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从“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12-26
《桥》教案07-10
桥的小学教案01-08
桥教案范文11-22
关于桥教案08-13
桥教案模板08-25
精品桥教案10-15
活动《桥》教案07-31
奇妙的桥教案10-10
纸桥承重的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