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
2、理解故事内容,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重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动物世界》;
2、本活动开展前可与家长配合,利用散步、远足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积累一些相关经验。
活动流程
一、出示挂图
通过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索昆虫的兴趣,了解昆虫的名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昆虫的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昆虫哦。
1、教师读谜面,幼儿猜谜,在幼儿猜出谜底时教师依次出示谜底昆虫对应的挂图。
2、蝴蝶、蚂蚁、蜻蜓、螳螂、蚊子、萤火虫、瓢虫等。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的外形特征
1、观察每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用对比的方法,找出这些昆虫在外形、习性上的共同之处。
3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等)
三、听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学会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1、小蚂蚁要过生日了,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一起庆祝。请说一说小蚂蚁请了哪些客人。
2、说一说小蚂蚁请的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蚂蚁长的一样?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蜘蛛与蜈蚣回去?
3、蚕宝宝为什么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
4、归纳昆虫的关键特征。
四、邀请小客人
利用《小朋友的书·动物世界》第7—8页“各种各样的昆虫”,对画面中的昆虫图片进行分辨,说出名称,进一步巩固对各种昆虫的认识。
活动反思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在公园里,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归总幼儿对于昆虫特征的认识。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的生动。
那么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qi枪的原理;
(3)会制作空qi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
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qi枪: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qi枪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 学生回答。
3. 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交流。
5. 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 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5. 学生分组实验。
6. 学生讨论汇报。
7. 学生回答。
8. 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1. 演示教师自制的空qi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qi枪吗?
2. 指导学生制作空qi枪。
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qi枪。(强调:不要对着人)
4. 游戏: 比一比,谁射得远。
5. 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qi枪射得远?
(四) 总结
谈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教案 篇3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09-30
(集合)科学教案08-06
优秀的科学教案11-01
科学教案[优秀]10-17
科学教案(通用)10-20
科学教案【通用】11-04
[优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优选】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