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文言文教案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
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
(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
【积累词语】
重点掌握:并 尤 冀 俱 竟 始 具 蹉跎 朝闻夕死 令名 彰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 “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 加厉害。
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 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
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
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
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
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
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俗称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原文: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㈠凶强侠气。 ㈡暴犯百姓。
2.“或说处杀虎斩蛟”、“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句中,哪些词都有“说话”的意思?它们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差别?
“说”,有劝说之意;
“告”,有告诉、诉说之意;
“云”,就是说,有用话表示之意。
3.清河的话有哪两层含义?
㈠人贵闻道,不在于年龄大小。
㈡闻道后贵立志去做,只要做,就一定能有成就。
4.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
早年“凶强侠气”、“暴犯百姓”,后来知错就改,自新成才。
5.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社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赏析,点拨讨论;强化背诵,知识巩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家对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韩愈的基本文学常识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 出示自读指导(一)
请慢慢地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词,可向同学请教,也可举手向老师提出,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的朗读。
四、强调诵读指导
1、非吾所谓 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五、出示自读指导(二)
仔细默读课文第一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讨论或做上记号,五分钟后,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一起来解决。
六、词句疏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读指导(三)
思考:学完这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师的必要性
2、老师的定义
3、择师的标准
八、出示自读指导(四)
仔细默读课文第三、第四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我们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疏通文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九、出示自读指导(五)
同桌互相讨论第三、第四两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对待“从师”这个问题的?
2、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课堂训练
请拿出作业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题目,下课后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师的定义是————————————
2、择师的标准是————————————
3、《劝学》中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体的词语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明确方法,小组学习。
三、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
1、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相机出示对句子的理解。
2、整体归纳回顾:(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3、教师分析其中原因,帮助学生解开疑惑。 (多媒体出示“走进科学”)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在学生充分的交流后,引导简练归纳。(多媒体出示启示)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作业设计: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向学生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4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10-06
《文言文》教案11-20
文言文教案06-17
《文言文》优秀教案08-27
【精选】文言文教案3篇12-13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8-18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09-07
【精选】文言文教案4篇09-12
文言文教案15篇10-06
精选文言文教案4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