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黔之驴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黔之驴教案 篇1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黔之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黔之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 !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负责任,使驴子“至则无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将驴命视同儿戏;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 “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 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黔之驴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深广含义
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二、复习检测
1、你还记得吗?(解释字词)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则:却。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三、研读课文
1、 讲故事:
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
2、 形象分析: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庞然大物(外形)、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
师:那么,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生:断其喉,尽其肉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没有老虎的本领大;无异能
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徒有外表实则虚弱无能,外强中干
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2) 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
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
师:那么虎对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惧驴——识驴——吃驴
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
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则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本身本领强大;善于观察;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我们从老虎取得胜利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终于了解了驴子,最后吃了驴子。
从害怕驴,到一步步认识驴,最后把驴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生1:不要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到,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生2:想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敌人。
生3:要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四、作业
五、小结
师:通过《黔之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有勇有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节就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教学反思
1、“讲故事”这一环节设置,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从表面讲故事,而不能挖掘寓言的内涵。
黔之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理解故事寓意并得到启示。
3积累文言词语并进行适当归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是对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的讽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珍藏着许多成语。今天,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发言)今天我们会学习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
1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以及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慭(yìn)骇(hài)遁(dùn)狎(xía)(hǎn)
2听录音,再现故事情景。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注音。
(2)散读。探究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再读文章,复述内容。
1结合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小声读并翻译。
落实好重点字词: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蹄:踢。去:离开。
2交流。(哪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四深入文本,品读字词。
1驴是“庞然大物”,但“止技此耳”,它有哪些“技”?“止”表明什么?
“鸣”和“蹄”是驴的技能,“止”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出驴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没什么本领的实质。
2“虎”是怎样逐渐认识、对待驴的?圈划描写虎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关键词句,抓住字词,品读批注。
“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又害怕的心情。
“骇”“遁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写出了虎的果断、干脆利落,志满得意的情态。
五质疑研读,把握寓意。
1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很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
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课文的主题是驴而非虎,课文的写法是以虎衬驴,本文写了虎的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愚蠢。因而题目应该用“黔之驴”,而不能用“黔之虎”。
2寓言,或讽刺或有明显的教训意义,用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大的道理隐藏在小的故事之中,让读者去领悟。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情况?齐读p133比喻说理的知识卡片。
3小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黔之驴是个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实词:“船”、“蔽”、“窥”、“遁”、“噬”、“狎”、“计”等词的含义,并进行归纳。(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作者借驴讽刺了生活中怎样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3从虎的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1必做,2、3二选一)
七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虎 驴
惧 庞然大物
识
吃 技止此耳
黔驴技穷:讽刺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精明愚蠢
【黔之驴教案】相关文章:
黔之驴教案09-23
黔之驴教案15篇09-26
《黔之驴》教学设计12-26
实用的黔之驴教案4篇10-31
【必备】黔之驴教案四篇11-26
黔之驴教案集锦7篇10-03
黔之驴教案范文汇总十篇09-22
读黔之驴有感12-26
黔之驴读后感08-29
驴大班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