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时间:2022-01-21 10:21:1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爬山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爬山教案汇编十篇

爬山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同学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身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同学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同学充沛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考虑: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脚的样子、脚的形状、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身独特的爬的身手,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身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2、找出爬的动作词;

  3、自身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⑴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充沛褒扬)

  ⑵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扮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⑶ 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同学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⑷ 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时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同学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3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划、看、讨论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

  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我还为孩子准备了一张画纸,让他们亲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画边说出它的正确的位置。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激情,又掌握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讨论,划出相关的动词,然后汇报。(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

  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

  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新鲜 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CAI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CAI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CAI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CAI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CAI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CAI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CAI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CAI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CAI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CAI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CAI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叶 嫩红 嫩绿 新鲜 准确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波纹 好看 生动 仔细观察

  爬山虎的脚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细丝 嫩红 具体

  爬 巴、弯、拉、紧贴、爬 连续观察

爬山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6、解释词语彻底。你认为他想得对吗?那之后他是怎样学走路的?结果怎么样?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爬山教案 篇9

  一、主要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选编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重难点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1.有爬山虎的地方,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课前搜集爬山虎的资料,准备爬山虎实物或标本或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有关爬山虎脚生长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初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检查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大意的了解情况。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要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学完课文,还可以向你介绍我为题,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绍自己。

  3.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很美,语言更美。教学中可以朗读体会为主,先个人自主朗读,并想想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还要把课文读给其他同学听,大家评一评,是不是让人感觉到叶子的美,表达出作者喜爱之情。通过自读和讨论,要让学生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课文讲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仍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以直观手段的运用为辅。可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认真地读几遍,分别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和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语句,再对照图,找一找爬山虎的脚,想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出示挂图(或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再让学生认一认:①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是什么形状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再让学生画一画,画两幅图,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爬的。画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讲一讲,评一评。

  4.在反复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已接近熟读成诵的程度。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较快地背下来。按一定的顺序记忆,抓住有特征的词句记忆是帮助记忆的好办法。第2自然段,可按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的顺序背。背长大了的叶子这一层时,可抓住叶子的绿和密的特点背。第3、4自然段的背诵,可借助画一画帮助记忆,边画边背。当然,也可以抓住顺序背,如第3自然段可抓住以前今年帮助记忆。几种记忆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能提高记忆效果。

  三、重点字词

  叠读dié,不读diě;隙读xì,不读xī;拂读fú,不读fó;茎读jīng,不读jìng。

  叠,上中下结构,查又部,上边是三个又字,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且字。书写时注意又的捺变点。隙,查双耳部,左右结构,左边是双耳,右边是小字头、日字、小字。书写时注意小字头一竖无钩。

  漾起波纹的意思是荡漾起微小的波浪。漾,水面微微动荡。课文是指爬满墙壁的爬山虎的叶子被风吹动,好似波浪一样在荡漾。理解时,要让学生认真读句子,然后默想爬山虎叶子被风吹动时上下波动的样子。

  要注意区别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不同意思。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课后,可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爬山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精选爬山教案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爬山教案模板汇编10篇

2.爬山教案集合八篇

3.爬山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4.爬山教案锦集5篇

5.爬山教案集锦六篇

6.爬山教案模板集合7篇

7.爬山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8.爬山教案范文集锦5篇

9.《台阶》教案汇编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