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

时间:2021-12-16 08:00:56 教案 我要投稿

《观潮》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教案15篇

《观潮》教案1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2、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二)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2、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一)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1、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2、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3、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二)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1、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观潮》教案:

  《观潮》导学案8(表格式)

《观潮》教案2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

  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千万匹战马 )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声音 气势 )

  三 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观潮》教案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同学“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同学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依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沛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同学,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同学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同学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溢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同学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同学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溢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同学兴趣勃勃地,迫不和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同学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考虑。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同学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同学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同学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同学把自身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同学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同学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安排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依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观潮》教案4

  一、指导思想:

  《观潮》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远程教学软件、电视电脑、录像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师生互动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课件(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伟。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情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师生互动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

《观潮》教案5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观潮》教案6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观朝。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观朝》。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观潮》教案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3、通过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和课文词句生动的表现力。

  教材简析: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盛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潮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仅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由衷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是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块面安排: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练读词语: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奔腾西去 漫(满)天卷地

  读正确,理解意思;读词语,读出味道――有气势;

  交谈:读读这组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脑子里出现一种怎样的情景?

  (千军万马 波涛汹涌)

  今天我们要走进号称“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的钱塘江大潮,了解它、观赏它,感受它,相信你一定会被它吸引、被它激动的。

  2、揭题,补充:观――观看,观赏

  潮―― 关于大潮,你还有什么要告诉大家?

  3、读句子:课文哪句话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句子?

  4、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正音、梳理:潮来前

  推测:下面的课文内容?潮来时3、4;

  潮头过后5;

  总结:很自然地,按时间顺序来写

  读正确,读流利(蒙蒙的薄雾、风号浪吼、涨、闷雷滚动);理解意思;

  5、对全文的朗读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练读。

  6、读完全文,说说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

  奇特雄壮、罕见、壮丽、壮观――天下奇观(读总起句)

  二、品读重点句段,想象大潮壮观景象,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读3、4自然段,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词语(声音、态势或情状、声威):

  隆隆的雷声

  一条白线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连贯,一直从江的这边连到江的那边)

  白浪翻滚 两丈多高的水墙

  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理解意思;调整顺序;边想象边说说大潮来的过程:

  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

  2、经典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结合插图2:还有没有比课文更好的句子,边想象边填空

  你喜欢哪一种写法?课文为什么这样写?

  品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势不可挡 雷霆万钧

  声音――地动山摇 震耳欲聋

  补充跟读古文语句: “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

  把自己的体会、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看着插图说说

  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象,可以想象在场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怪不得千百年来吸引了那么多的人去观看。找找、数数课文中写人们观潮的句子――共7句,真多,读读,读懂了什么?

  ――喜欢、被吸引;衬托出大潮的壮观神奇

  3、自学第5自然段

  按照前面自然段对课文句子的品读,看看,这一段的哪个句子也有奇妙的表达效果?

  读好句子。

  三、追究大潮形成的原因:喇叭形地形;太阳引力

  四、作业:

  把大潮的壮观景象和形成原因讲给父母听

  背诵3、4自然段

  抄写、听写词语

《观潮》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28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观潮》教案9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观潮》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案1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教案12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总结】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 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教案13

  【教材简析】

  钱塘潮,是指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习观察事物的能力。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课前准备】

  潮来时的录像,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潮吗?你在哪儿见过?

  2、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然而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却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观赏这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吧。

  (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课件。)

  3、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钱塘江的相关资料?请你为大家展示一下吧!

  (学生介绍钱塘江的资料或吟诵诗句。)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近它,观赏它,感觉它!

  (齐读课题《观潮》。)

  2、请大家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说一说: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分析字形,理解词语:

  ⑴ 分析字形:

  罩下面不是桌,应写成卓。昂上下结构,曰字旁,下边的左半部是 不要写成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

  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

  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浩浩荡荡:课文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

  第一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自然段):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情景的?

  2、文章的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

  3、读第一段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4、你能用这两个不同意思的观再组个词,并说一句话吗?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

  指名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3、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4、再读:

  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内容

  1、读三、四自然段:

  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2、细读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

  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从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什么?人们的心情怎样?

  3、再读写浪潮声音的句子:

  读出声音之巨大和人们之惊喜。

  4、读大潮样子的句子,并出示幻灯片。

  5、小组讨论:

  江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怎样?

  6、再次看潮来时的录像:

  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7、齐读此段:

  读出壮观及喜爱之情。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

  想一想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2、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五、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想一想:

  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

  2、你打算怎样向你的亲戚或朋友介绍钱塘江大潮?

《观潮》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 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二、 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检查学生书写生字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3。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4。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1: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预设2: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预设3: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是的意思是:( )。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2。课文题目《观潮》的“观”的意思是( )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三、 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预设1:潮来前。

  (课件出示)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预设2:潮来时。

  (课件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谁能将这句话来读一读?

  ②在你的想象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么样的?你在电视的画面中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重点指导“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 颤动”等词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③观看课件实录,感受现场气氛。

  ④带着这种气势凶猛的语气,自由读,全班齐读。

  ⑤示范读,读出语气。

  ⑥不看书本,你可以将潮来进的壮观景象说一说吗?

  ⑦想一想,这句话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⑧小练笔: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拓展,想象画面,从而对潮来时的气势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

  预设3: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入,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才”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两丈来高”是多少高?让学生用手向上延伸,试着比画。

  ③指导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学习字词。

  过渡:文章讲了“潮”,还讲了什么?(人)人怎么样?(多)

  请你在文中出关与描写“人多”的词语,用“———”画出来,用“……”画出关于写“潮”的词语。(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沸腾

  昂首东望 横贯江面

  踮脚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①你能读吗?同桌间相互读一读。

  ②这些词仿佛都有一幅画面,有一阵声音,你可以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指导朗读。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①观潮为什么要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呢?

  ②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好地方?结合地图,给学生做简要分析,并培养其爱思考的好习惯。

  四、 回顾感知,拓展延伸(5分钟)

  再次朗读课文,整体回归感知。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潮来前,江面_____;潮来时,江面______;潮去后,江面________的壮观的大潮景象。

  2。找找相关资料,浙江还有哪些有名的“奇观”,说说它“奇”在何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好吗)

  五、板书设计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教案15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观潮》教案15篇】相关文章:

1.观潮教学设计

2.观潮教学设计15篇

3.《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5篇)

4.《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5篇

5.《观潮》教学设计(集合15篇)

6.《观潮》教学设计集锦15篇

7.《观潮》教学设计(汇编15篇)

8.《观潮》教学设计(通用5篇)

9.《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