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1-11-25 16:16:20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创设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

  (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

  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

  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

  出示问题:买3本和1枝,该付多少钱?

  (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

  (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

  (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

  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5+4

  =15+4

  =19(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4+35

  (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相互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交流。)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4+35

  =4+15

  =19(元)4+35

  =15+4

  =19(元)4+35

  =75

  =35(元)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第三种是正确的,因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

  生2:第三种不对,因为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得数应是19,而不能再是别的数了。

  师:这样,我们举手表决一下。

  (通过表决,只有生1还坚持认为第三种是正确的。)

  师:只有生1与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这时,生1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

  师: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好。你和其他同学再分别想一想,你们先算出的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商量说服生1的办法。)

  生5:我们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记本的价钱,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问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说:我的算法错了,应该先算35,先算出日记本的钱数,才能算出总钱数。)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记本的钱数,只不过15与4换了位置,得数也是不变的。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你们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以前,先乘后加这个新知识,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从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有的家长已经提前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样很简单,也很省时。学生接受了这个新知识,再遇到这样的算式时,就按这个顺序来计算了。在我听过的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临下课前,一名学生还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认为,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对不同的算法进行评判、反思,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想说服对立同学,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寻找有力的证据,其实就是先乘后加的依据。在争执中,思维进行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确结果,而且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将得到发展。)

  (评析教学要做有心人。教师真实、具体、深入地反思,为改进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四)自我参与,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文具,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在本子上进行计算。

  (学生自由选择购物,列式计算,并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几名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反思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并灵活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

  (五)课外购物,实践延伸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1:学习了新知识――脱式计算。

  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3:我已经能在购物时自己付款了。

  师:以后去文具超市购买文具时,你们可要自己计算、自己付款了。

  (反思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提高做数学的能力。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中能看出,他们对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着做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案例点评

  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很理想。

  编者点评

  不少教师有着这样的疑问,在看似平淡的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实,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从这节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

  也许,我们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用数学方式思考和表达的人。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上这节课,你们高兴吗?

  首先老师想邀请大家到智力加油站为我们的大脑加加油。一起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吧。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 5+5+5= 3+3+3+3+3= 9+9=

  看来同学们以前都学的很认真,老师希望这节课也能像以前一样认真。

  (设计思考:通过对连加的复习,加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有几堆松果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那你知道每堆有几个吗?

  2、探究方法(说一说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帮小松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松果?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生1、一个一个的数。

  生2、5+5,10+5,15+5,连续加五算出得数。

  生3、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课件出示:松果五个一排的排列整齐)。

  师:五个五个的数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五个五个的数一数吧。

  3、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第一排有5个松果,是1个5,怎样列算式呢?

  师:第一排和第二排一共是10个松果,是2个5,怎样列算式呢?3排、4排、5排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赶紧动笔试一试吧。

  (设计思考:知识的引入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规律,五个五个的数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还能为下面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三、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编制口诀。

  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525=1035=15

  2、发现规律。

  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吧。看着这些乘法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小组讨论)

  生:这些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

  师:对了。如果你掌握了这里的规律,就能很快的记住这9道题的,动脑筋想想,看谁有好办法记隹这些算式和得数?

  生1:想着图记,1排有5个松果,2排有10个松果

  生2:记住1个5是5,2个5是10

  生3:用乘法口诀来记更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板书)你能不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呢?(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

  师:同学们,你们和他编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把刚才那位同学编的口诀移到黑板上吧。和我一起说

  3、背诵口诀。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的积之间都是相差5。只要能记住五五二十五,就能想到四五二十、五六三十。

  生2:我发现这些口诀都是四个字或者五个字,一五得五中有一个得字。

  生3:在这些口诀中前两个数字不一样大时,总是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

  同学们说的太对了,让我们闭上眼晴默默地背一背这些口诀。

  (设计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编织5的乘法口诀,完成后又鼓励学生找出口诀中的规律。既能加强记忆,学习过程也能更加生动有趣。)

  4、介绍口诀。

  师:你们知道吗,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你有什么感受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体验感悟,巩固练习

  1、熟记口诀

  (1)对口令

  师:知道了乘法口诀的悠久历史,你们想不想记住这些口诀呢?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生生互动)

  找两组上台表演。

  听口令说算式。我们再来玩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游戏。

  我说一句口诀,看你能说出几道乘法算式呢?

  师;下面我找一个同学说一句口诀,然后由他指定一个同学说出这句乘法口诀说出的乘法算式。

  (2)用口诀完成口算练习

  2、填一填,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第2题。

  小猫可调皮了,他也给我们出了道难题,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小猫每跳一格表示5,跳两格就是2个5,3格、4格呢?

  3、解决问题

  智慧爷爷也要考考大家,大家一定要加油啊。

  (1)一个盘子有5个杯子,三个盘子一共多少个杯子?

  看图说图意

  自己动手算一算,列出算式,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2)一件衣服5个扣子,,四件衣服几个扣子?

  看图说图意

  自己动手算一算,列出算式,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设计思考:通过解决诸多此类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明确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

  五、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师小结:我们自己创编了5的乘法口诀,知道乘法口诀为了顺口都是四五个字,口诀中前两个数字不一样时都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上下两句口诀的积之间都是相差5;我们还会用口诀快速的口算乘法,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口诀背的不熟练的同学课下可要加点油了,口诀不熟练就很难又对又快的进行乘法口算,甚至以后再学习的除法问题也很难全对。

  六、课后作业

  熟记五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玩转圈的有4组……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叠纸啪的同学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

  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玩转圈的有4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个同学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7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7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7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7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本课时,我由学生做游戏的话题引入,结合看图将数学故事的方式引入,注意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工具:三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洗衣机。

  师:你们都同意吗?(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生:这是黑板。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生:不能只看一个面。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美丽的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

  2、通过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剪刀,蜡光纸。

  2、学生准备剪刀,蜡光纸,各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桌合一套),小树、衣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蝴蝶、红心、书、树叶、剪刀、天平。

  2、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吗?

  (2)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或者上下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二、揭示课题:

  1、教师: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对称图形。同时出示课题:对称图形。

  2、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图形:

  1、发现特征:

  (1)教师:松树图和衣服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并及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

  B、对折后发现折痕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完全重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概念,并由电脑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举例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物体:

  (1)教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2)进行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有:人体表面、脸、衣服、鞋子、黑板的表面、讲台、课桌、窗、门、汽车、飞机等等。

  四、认识对称轴: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看它对折后能不能完全重合)

  2、教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很重要的,因此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3、找出对称轴:

  (1)指一指小树图和衣服图中的对称轴各是哪一条?

  (2)指出第一部分中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由电脑显示。

  五、判断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1、平面图形:

  (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大家一起来找找“做一做”中的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2)是对称图形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2、练习: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数字0、1、2、3、4、5、6、7、8、9,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交流验证。

  六、创作轴对称图形:

  1、练习十五第3题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2、即兴创作:

  教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轴对称的,刚才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我想大家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像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是吗?

  (1)教师示范创作:将事先准备的彩纸拿出,对折后剪“雪人”。

  教师: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剪;更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其它的作品。老师相信同学们的作品会比老师的更美、更漂亮。

  (2)教师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3)优秀作品展览。

  七、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大家创作的图形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名称呢?你能说说对称图形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吗?你还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吗?

  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八、布置作业:课后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对称图形

  镜像对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左右相对位置正好对换。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工具: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时钟,一面大镜子

  2、学生准备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舞蹈房上数学课,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不过,听完老师的一个故事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到舞蹈房来上课。

  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他可凶了,见着小动物就要吃他们。有一天,一头小羊在森林里迷路了,他走啊走啊,谁知道遇到了这只大老虎。老虎恶狠狠的对小羊说:“我要吃了你!”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老虎说:“老虎先生,您不能吃我,因为我正要到另一头老虎先生的家里去,他也要吃我。“老虎一听,气坏了:“什么?你带我去找他,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小羊把老虎带到了一条河边,指着河里的“老虎”说:“你看,他就在哪儿呢!”老虎一听,朝河里看去,果然有一只大老虎在“恶狠狠”的盯着他,老虎“啊呜”一声扑过去,掉进河里,被活活的淹死了。

  二、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老虎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生:是他自己的倒影。

  师: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就可以看见这种现象,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你能举个例子吗?生:走在街上,橱窗里;镜子里;擦的很亮的家具里;河里;玻璃窗里……

  师:大家说的都对,现在请大家看前面的这一面大镜子,你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老师;……

  师:现在请注意看镜子里的老师,老师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老师”怎么样?

  生:也向前走一步。

  师:我向后退一步呢?生:镜子里的老师也向后退一步。

  师:现在我左手拿笔,右手拿纸,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两种意见:①左手拿笔,右手拿纸

  ②右手拿笔,左手拿纸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那么好,我请出两个同学作为两种意见的代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做自己,另一个做镜子里的人。

  (游戏结束后)

  师:现在我们在来判断一下,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左手拿纸,右手拿笔

  师:所以,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前后—(相同)左右—(相反)那么上下呢?(相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反馈纠正

  2、看镜子说数字

  1)上一个同学,看着镜子报数字:1,5,7,2,8,0,9,4,3,6

  2)位数:23,45,25,87,47,16,90,57,58

  3.完成练习十五看镜子写数字

  4.看镜子写时间,反馈

  四、布置作业:

  玩镜面游戏;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30—p31

  课题:节日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继续学习体会从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重点:乘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全面观察,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那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投影出示节日广场图)大家看,现在的广场上是不是很热闹呀?

  二、问题探究

  2、说说图上的内容,体会祖国的美好。

  师:在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群人在跳舞,旁边还有许多人在观看表演。

  师:演出一定很精彩,我们也去瞧瞧。图上还画了什么?

  生:广场上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气球。

  3、提出乘法问题。

  (1)明确要求。

  师:我们来侃侃智慧老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你能提出哪些才问题?(注意:你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用什么方法来求?)

  (2)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3)集体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的问题提出来,指名某位同学来回答。

  生:请问共有多少人在跳舞?

  生:共有15人。3×5=15(人)

  生:广场上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由2个气球。每束8个,共4束。8×4=32(个)

  生:大的花有几朵?

  生:四八三十二,工32朵。

  生:小的花有几朵?

  生:工12朵。可以看作2个4盆,也可以看作4个2湓。

  生:看表演的共有多少人?

  生:5×2=10(人),共10人。

  生:照相的有几人?

  生:4×3=12人。

  学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只要是对的,都要予以肯定。

  三、体验感悟

  1、出示画面。

  2、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一群少先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向烈士纪念碑行队礼。

  师:是的。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幸福的生活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同学们,请注意,队伍里面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

  生:是淘气,他也在纪念碑前面。

  生:图上还有小狗,它蹲在纪念碑的右侧。

  生:上面飞来一只小鸟。

  四、实践应用

  1、学生观察图,发挥想象力,想想谁看到了哪幅图?连一连。

  2、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连。

  3、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说小狗、小鸟、淘气分别站在哪一面,看到的纪念碑是什么样子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陶气到了“节日广场”,参加了“庆祝活动”和“悼念活动”,所到之处,都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2页

  板书设计

  节日广场

  3×5=15(人)

  8×4=32(个)

  5×2=10(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2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2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贴图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景。

  1、以对口令、开火车的形式复习5的乘法口诀.

  2、同学们,你们在家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吗?都做哪些家务活?小明是个勤快、懂事的孩子,你们看他在家里做些什么?(出示挂图)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看一看。

  仔细观察,说一说小明在做什么?在帮助家长摆筷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一人一双筷子也就是2根,1双=2根)

  他是怎样摆的?(两根两根的摆的)

  2、摆一摆。

  (1)、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是几根呢?

  一双筷子也就是两根。

  换句话说,一双筷子就有1个2根,两双、3双呢……需要几根筷子?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摆一摆。边摆边数数一共用了多少根筷子?

  (2)、根据摆的过程,把数填写在表格中。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3)、全班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

  方法1:我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来的.(贴图演示摆筷子)

  方法2:我是两个两个加出来的,筷子的根数一个比一个多2.

  方法3:连加太麻烦,几双筷子也就是几个2,如:1个2是2,2个2是4、3个2是6……可用乘法算式.

  方法4:我先根据二五一十这个口诀确定出5双筷子有十根,再连加、连减算出其他的筷子根数。

  3、试一试:你能根据编5的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吗?

  (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

  ①学法指导,尝试编第一句:1X2=2或2X1=2口诀:一二得二

  说一说是怎么编制乘法口诀的?

  先看有几个2,再计算等于几,最后将语言简化,使之顺口。

  ②尝试独立思考,编制2的其他乘法口诀。

  4、记一记:

  ①按顺序齐读2的乘法口诀。

  ②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师:读一读你发现2的口诀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回答)

  生:每相邻两句之间的积相差2。

  ③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

  你能利用这些规律很快背下2的口诀吗?(学生自由背口诀)

  ④按顺序记一记、背一背。

  (三)练习巩固

  1、对口令。

  ①一人说乘法口诀,如:二九十八,另一人说算式,如:2X9=18或9X2=18

  ②请同桌之间互相对口令,一人说口诀、一人说算式。

  2、圈一圈。

  出示书P15。2数字图,圈出2与1、2…9相乘的得数,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圈出的都是双数,其余的都是单数。

  3、算一算。

  独立完成P15。3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集体评讲,讲明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看图列式。

  出示书P15。4情境图(请4个学生示范),问:4人有几只手?8只手有几个手指?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4X2=8(只)或2X4=8(只)

  (2)5X8=40(个)或8X5=40(个)

  (四)拓展性学习

  1、我们人的身上有没有关于2的乘法问题?

  如:一个人两只手,4个人几只手?

  一个人两只眼睛,7个人几只眼睛?

  一个人两只耳朵,6个人几只耳朵?(学生提问互相回答)

  2、思考题:幼儿园给5位小朋友分水果,每人1个苹果、2个梨,一共需要多少个水果呢?

  引导学生明白题意后,用学具代替水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X1+2X5=15(个)

  变式练习:每人分5个苹果,9个梨,一共需要多少个水果呢?

  5X5+9X5=70(个)

  3、全班反馈。

  (五)总结

  谈谈你今天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

  2的乘法口诀

  1个21×2=2一二得二

  2个22×2=4二二得四

  3个22×3=6二三得六

  4个22×4=8二四得八

  5个22×5=10二五一十

  6个22×6=12二六十二

  7个22×7=14二七十四

  8个22×8=16二八十六

  9个22×9=18二九十八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统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整理。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标: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够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教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高兴,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

  (学生数,并回答:“30个”)

  教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

  (学生数,回答:“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

  教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行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

  教师:“现在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十分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

  生:“想。”

  三、新授

  1、初次接触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

  教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现在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行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

  (学生开始动手数,并汇报)

  教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指,学生一起数)

  教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回答:“29人”)

  教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

  (教师出示幻灯片)

  教师:“好,拿出表1,开始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

  教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教师:“这位同学真勇敢,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那么海滨浴场的人只能按男女进行分类吗?可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下面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方法,进行人数的清点,把整理的数据填入表2中。看哪个小组选则的方法好,整理的速度快。”

  (学生动手填表)

  教师:“哪个小组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第一个展示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以后的让学生自己说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引出课题,进行巩固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好了,你们看,海上还有许多漂亮的彩色船只,有大有小,现在你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统计方法对海上的船只进行分类统计吗?(学生:“能。”动手填表)

  (学生展示)

  教师:“刚刚我们把海上的游人和船只进行了统计,那你们能告诉老师,统计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简便、清晰、一目了然。”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不,小丽有一个漂亮的衣柜,可是里面却十分乱,裤子、上衣、裙子都堆到了一起,(出示幻灯片)你能帮小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吗:”

  (学生动手填表)

  教师:“哪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说:“我是将衣服分成了羽绒服、裤子、裙子三类,其中裤子四件,裙子七件,羽绒服三件。合计十一件。”)

  教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学生回答,即使发星)

  教师:“我替小丽谢谢大家了,快乐的40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看看我们的得分情况,我们也进行一个统计。(师生合作完成战绩统计表)

  教师:“现在本节课小擂主已经产生,他们是几组?”

  (学生回答,奖发金星)

  教师:“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我希望大家回家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柜、书橱、书包。做一个会做事的好学生,好不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

  1、师:孩子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的课,你们紧张吗?(紧张;不紧张),那请转过身去,举起你们的右手,向老师们打个招呼:(老师们好!)再举起你们的左手向老师们问好;(老师们好)举起你们的双手,高呼(欢迎你们!)。好,孩子们真乖!请转过身来,坐下。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是在哪见过的。

  有四个盲人,他们也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让我们来听一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吧。

  小朋友们,他们摸到的是几只大象吗?那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他们分别是从大象的那一面摸到的?

  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大象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是从大象的哪一个位置所看到的图形?

  (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掲题:虽然都是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师:四个盲人因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所以把大象说成了萝卜,扇子、柱子和绳子。那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二、观察物体,顺思导学

  1、确定方位。

  师:下面我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位新成员——储钱罐,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它们分别坐在你们位置的中央。下面请坐在储钱罐前面的小朋友向我挥挥手;请坐在储钱罐后面的小朋友挥挥手;左面的呢?右面的呢?(——意在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

  师:我知道了,你们就分别坐在储钱罐的前后左右。

  2、观察储钱罐。

  (1)在自己座位上观察。

  师:从你这个位置上看到了储钱罐的什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也是这样吗?有补充吗?

  (2)交换位置再观察

  师:刚才你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可爱的储钱罐,现在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好吗?储钱罐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换换位,左面和右面的同学也换换位。准备好,轻轻地换。(学生起身换位。)

  师:现在你又在储钱罐的哪边?仔细观察,你看到的储钱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我想采访坐在储钱罐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现在的位置看到的储钱罐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哪儿不一样呢?

  师:哦,从前面和后面看储钱罐是不一样的。请问储钱罐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你们可要仔细看了,你刚才看到的和现在看到的相同吗?

  学生汇报

  预设:有的同学会说一样,有的同学会说完全不一样

  出现矛盾冲突时,学生再次观察储钱罐左右两边,并在组内讨论。

  小结: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储钱罐是不是一样呢?(学生齐声:不一样!)你们从细节观察并解决了问题,好样的!从储钱罐的前面和后面看是不一样的,从左边和右边看也是不一样的。

  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猪

  师:咱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储钱罐的一个面,要是能看到储钱罐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过瘾呢!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里讨论后,试一试

  方案一:到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上看看

  方案二:人走一圈的办法太麻烦。我们可以让储钱罐转一圈,我们只要坐在位置上就可以看到它的前后左右了。

  学生尝试操作

  师:好的,每转一个方向停一下,看清楚了吗?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可以围着储钱罐转一圈,也可以让储钱罐转一圈,小组商量定下一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观察。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同学们从前后左右再次观察了储钱罐,你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汇报

  师: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储钱罐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分层练习,应用促学

  1、刚才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也给赵亮、王丽、江铃、丁一四位同学一个礼物,大家看。(课件展示茶壶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汇报交流)

  2、小游戏:考考大家,比比谁的反应快。我说动作你来做。

  ①伸左手,伸右手,左手拉右耳,右手拉右耳

  ②老师和大家一起做。出左手,老师的怎么和大家不一样?老师做错了吗?那大家做错了?那为什么我们不一样?那你知道老师的右边是那边吗?左边呢?前面呢?后面呢?

  ③那我换个方向站,你还能指出我的前后左右吗?这样站呢?那我想和大家的前后左右一样我该怎么站呢?

  3、孩子们,你能说出你的位置前后左右的同学吗?你看到的又是同学的哪一面呢?(指名回答)

  师:孩子们真聪明!那现在翻开你们的课本第48页,做一做课堂活动吧。请认真观察,并连线。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观察物体)我们主要从哪些位置观察的?(前面、后面和侧面)还可以从其他的位置观察物体吗?(上面、下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一定不一样吗?(不一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2页~1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过程,进一步巩固5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乘法口算。

  2、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培养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环境中,掌握并灵活应用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熟练掌握5的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课件演示:猴妈妈有两个孩子,老大叫乐乐,老二叫毛毛。有一天,他们看见在一个高高的凉亭上有一棵高大的桃树,他俩望着又红又大的桃子,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可是怎样才能摘到桃子呢?只有做完左边这些算式,或者做完右边这些算式才能摘到桃子,乐乐和毛毛想比一比,看谁摘到的桃子多,同学们你们想参加吗?

  计算竞赛

  1、组织学生同桌二人展开竞赛

  2、同桌二人互相订正并用课件演示结果

  3、表扬二人竞赛中获胜的学生,鼓励未获胜的

  二、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过渡:看来同学们还真厉害,乐乐和毛毛也都摘到了桃子,可是猴妈妈发现乐乐算的快,毛毛算的慢。猴妈妈想知道两个孩子是怎样算的?)

  1、引导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

  毛毛就抢着说:65表示

  2、引导学生复习5的乘法口诀

  乐乐听了哈哈大笑,原来乐乐早已背会了5的乘法口诀,他说看见65=想口诀;五六三十,看见55=想口诀;五五二十五??于是毛毛就嚷着让乐乐给他教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你们愿意教毛毛5的乘法口诀吗?

  (1)女生扮演乐乐给毛毛教5的乘法口诀

  (2)男生扮演乐乐给毛毛教5的乘法口诀

  (3)学生看算式背口诀说答案

  3、介绍乘法口诀。

  师:大家说乘法口诀好不好啊?

  生:好

  师:是啊,你知道吗?(出示教材第13页你知道吗的内容)乘法口诀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读起来很顺口,使计算又对又快。

  4、试眼力(第2题)

  (过渡:毛毛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就嚷着让妈妈带自己去玩,猴妈妈说:我要考考你们的眼力,谁的眼力好我就带谁去玩,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试自己的眼力呢?)

  (1)读懂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与订正答案,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要看清加号+还是乘号,例如:55○5+5。能根据算式的意义一下子判断出大小,例如:95○59。能用口诀一下子判断出大小,例如30○56

  三、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过渡:猴妈妈看到两个孩子都练成了火眼金睛,高兴极了,他们来到一片草地上,啊﹗这么多人,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第1题。

  (1)读懂题目要求,看懂两幅图的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两题列式分别为

  35=15(人)或53=15(人)

  3+5=8(人)或5+3=8(人)。

  (3)集体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填?

  师;这两道题的问题都是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可为什么①用乘法,②用加法

  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列式理由分别为:第(1)题中三排人数相等,是5个3或3个5,所以用乘法算式;第(2)题中两排人数不相等,是把5和3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式。

  四、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1、去买票(第3题)

  (过渡:猴妈妈带着乐乐和毛毛穿过人群来到售票处,买票的人还真多。)

  (1)都有哪些人来买票?

  (红红、李老师、明明一家)

  (2)你还知道些什么?

  成人票每张5元;学生票每张3元。

  买票者各自不同的条件:红红买5张学生票;李老师买2张成人票;明明一家买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问题:他们各需要多少钱?

  (3)学生口头解答或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交流。

  红红:53=15(元)或35=15(元)

  李老师:25=10(元)或52=10(元)

  明明一家:52=10(元),10+3=13(元)

  2、住帐篷(第4题①)

  (过渡:到了晚上,猴妈妈说要住帐篷,小猴子高兴极了。(出示课件)

  (1)看题并说说题意

  (2)能住下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

  每个帐篷最多住4人,5个帐篷最多住20人,有19名学生,所以能住下。

  3、发饼干(第4题②)

  过渡:听说晚上还要发饼干呢(出示课件)

  (1)读懂题意。

  (2)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4)统一认识。

  如果每人分8块饼干,5人需要40块,只有38块,不足40块,所以每人分不到8块。

  五、当堂反馈,小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XX?

  师:今天我们对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练习,知道了运用乘法口诀可以使乘法算的又对又快,而且在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时,可以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估算、推理和判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好乘法口诀、用好乘法口诀,好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运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渗透爱过主义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学习中,掌握学习技能,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主题图中收集有用的的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

  学生准备:本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国庆节

  师:对,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节日的广场。

  2、出示挂图左半页:节日的广场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二)分组学习,合作探索。

  1、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气球、大花盆、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在看、有的在照相

  2、分组学习:

  请小组长拿出纸片,组织你的小伙伴仔细观察画面,想想你们能提出哪些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把它记在白纸片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多。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倾听、提问。

  3、汇报交流:

  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把你们组提出的数学问题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问题。(相同的问题只板书一次)

  4、要求:齐读黑板上的问题:

  (1)一串气球有8个,4串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一边有8盆花,4边一共有多少个大花盆?

  (3)一排有6个小朋友在跳舞,3排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

  (4)有2堆小朋友在看跳舞,每堆有5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跳舞?

  (5)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工有多少人?

  4、独立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有困难地可请同桌帮忙。

  5、指名汇报:

  第(1)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下面的问题程序相同)

  每串气球有8个,4串有4个8,所以,4X8=32(个)

  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照相?”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图上看,能用乘法吗?怎样才能用乘法解答?

  把4人看成一组。

  6、学生汇报自己的算式。

  (三)观察练习

  1、引导观察:你能说说你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有些什么吗?

  2、出示挂图右半页:请你说说图上的故事。

  找找淘气、小狗和小鸟分别在烈士纪念碑的哪一面?

  淘气在烈士纪念碑的前面;小狗在烈士纪念碑的侧面;小鸟在烈士纪念碑的上面。

  3、思考: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想一想,再连线。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性练习

  小游戏:编题大挑战。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乘法解决问题,你能用4×5和3×7编出两道应用题吗?编出一道给小组记1分,看哪组得分最多。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

  节日广场

  (1)一串气球有8个,4串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4X8=32(个)或8X4=32(个)

  (2)一边有8盆花,4边一共有多少个大花盆?

  4X8=32(盆)或8X4=32(盆)

  (3)一排有6个小朋友在跳舞,3排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

  3X6=18(个)或6X3=18(个)

  (4)有2堆小朋友在看跳舞,每堆有5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跳舞?

  2X5=10(个)或5X2=10(个)

  (5)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共有多少人?

  4X3=12(个)或3X4=12(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

  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

  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小羊找的对吗?(对)

  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五五()四五()二四()三三()二二()三四()三五()二五()四四()一一()一四()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5=10●×5=25■×2=104×◎=20

  1×5=□△×5=15☆×5=20◇×=25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表示5,那么表示(),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1.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4.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5.二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7.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8.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