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案1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教案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与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组合探索,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期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三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煤体课件及展示台。
3、钢琴曲磁带一盘和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激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出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我吗?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烧香时……
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那我们来听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来跳烛光舞
师:小朋友!刚才蜡烛宝宝表扬了你们,那下面就请小朋友点燃桌上的一支蜡烛!
幼儿点燃蜡烛
师:烛光象什么?
幼:象小露珠、萤火虫、星星……
师:你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烛光吗?
师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一起跳烛光舞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一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被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得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呢?
请三位幼儿自己解说。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需要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去找一找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这些大小不同的瓶子,盖到这些蜡烛上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可以一个格子记一种现象,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细心、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三支蜡烛上就很快很快熄灭了……
幼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昌泡泡的。
幼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火又变旺了。
幼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还是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上面还有黑黑的。(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后,师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的热,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哪种现象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个有趣现象做一做。
《蜡烛》教案3
目的: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准备:
1.“主蜡烛”一支。
2.幼儿每两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托盘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瓶两只、碗两只、泡沫块、颜色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蜡烛燃烧
1.引出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固定蜡烛?(
2.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点燃蜡烛?
3.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火焰会随风“跳舞”;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股特殊的气味,等等。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蜡烛熄灭
1.请幼儿先将两支相同的蜡烛固定在同等大小的.泡沫块上。
2.请幼儿分别点燃蜡烛并罩上玻璃瓶,观察并介绍看到的有趣现象,如瓶身会发烫、瓶壁上有水蒸汽、火焰是慢慢熄灭的,等等,鼓励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3.请幼儿两人一组,再次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同时罩上一大一小两只玻璃瓶,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互相讨论实验结果。
《蜡烛》教案4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 呀!)
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出示课件)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
(1)学习读画
(2)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1、指名读: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2、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你再读读。
点出重点词 指名读,还有谁来试试
师:是呀!这小小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
3、带着这样的心理感受,我们再回过来读读刚才画出的那句,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3)引读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大儿子杰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学法指名读:自由读(知情节)
默读(划句子)
品读(说体会)
师:我们在自学时把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二)第五自然段
1、学习自学
2、交流:
1)你划的什么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还有谁想跟他比比的?指名读
师评:你读得真好!好像杰克一样,内心紧张外表镇定!
2、你还划出哪些句子?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这么深刻,你定会读好的,多么深刻的感受啊!你学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坐待什么?(机会、厄运)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小男孩是如此从容 如此镇定,真让人佩服呀!谁再读读这一句?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烛焰摇,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叙述:是呀!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一股火药味,从微弱的烛光中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此时的蜡烛就像是屋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谁通过朗读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评价: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种情境中去了。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让我们再来细细地体会一番吧,你再来读读,过渡:我们似乎听到了伯诺德夫人砰砰的心跳声,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请同学自由读读6。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5、指名分角色
6、评价“娇声”
(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四、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五、作业
《蜡烛》教案5
设计思路: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机智勇敢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态、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描写,朗读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针对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将把本篇课文按以下思路展开:1、围绕课题设问,引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2、抓住“半截蜡烛”这个线索,把握故事情节;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4、通过演课本剧这个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5、拓展延伸。
设计理念:
语文提倡简简单单的教学,其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已经教给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由扶到放,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和勇敢以及紧张的激烈的心理活动,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准备两支半截蜡烛用于课本剧的表演。
教学过程: 一、 围绕课题设问,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1、 板书课题
(1)、同学们看过蜡烛吗?什么样的是半截蜡烛呢?(已经用过的、点燃后剩下的)
(2)、看到这篇课文的文题《半截蜡烛》,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学生提问,老师相机小结。
3、这篇课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4、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播放二战背景视频。
这“半截蜡烛”中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让学生说一说朗读的感知和收获,相机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品格
(一)、在朗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抓住“绝密”和“绝妙”两个词来感悟“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和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1、问: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引导学生说出“绝密”,理解词语意思。在学生理解“绝密”的基础上,再去换位思考;
2、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将如何收藏这半截蜡烛?(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3、伯诺德夫人的主意“绝妙”在哪儿?(体会她的机智过人)
(二)、朗读感悟事情的发展(学习第一场戏)
1、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 交流
(1) 分别找出表现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对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指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从容。
3、 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有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文中提示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扶的过程)
四、 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由扶到放)
1、 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悟,对课文的前一部分内容作了分析解读并成功地完成了课文前一部分的学习,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吗?(读—想—读)
2、 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解读二、三场戏。(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3、 学生自学,提醒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认识机智勇敢的杰克和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4、 交流
(1)、杰克的表现,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指名演读。
(2)、杰奎琳的表现,她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读好哪个地方?(重点提示:“娇声”理解)读一读。
指名用“娇声”对文中的德军说话。
五、 课本剧表演,加深理解
选择文中一两个片段,对片段所描述的场景,围绕“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征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发表一段感言,如果是你来授勋,你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蜡烛》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
(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剧本演了演,那么,你能说说剧本和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作业
1.读一读二战的故事
2.和家人演一演《半截蜡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一,半截蜡烛,希望对你有帮助!
《蜡烛》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教案8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蜡烛》教案9
活动背景:
火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但是也有很大的危害,小朋友们要从小养成防火的意识。本活动通过观察蜡烛燃烧,感知火的特性,知道不能随便玩火,并体验火给人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学会自我保护。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火的用途
讨论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制作点心
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建议:
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消防安全儿歌小朋友,不玩火,不让父母吃苦果。不乱动用火和电,自我保护是关键。
火警电话'119',发生火灾不乱走。心不慌、意不乱,按照顺序慢疏散。
湿毛巾,捂口鼻,身体前屈头底地。防火知识要牢记,人人夸我好宝宝。
消防安全儿歌小朋友请记住,别拿火烛玩游戏,小心火灾随时起。火灾逃生要牢记,进入公共场所里,逃生方向看仔细。万一火灾燃烧起,看到浓烟别着急,先拿湿巾捂口鼻,快快趴下向前移。
记住别回火场里。
《蜡烛》教案10
【活动前评析】
好奇心是幼儿最大的特点,在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见到蜡烛,也知道它们的一些简单的作用,如:照明;给地板打蜡,让地板向新的一样;给拉链打蜡。为了拉链好用一些等等。当我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常见的蜡烛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时,孩子们的反应十分强烈,对我的问题很有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希望通过本节活动让孩子们对蜡烛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并发现蜡不溶于水的简单科学道理,同时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让幼儿对大家讲解自己带来的工艺蜡烛,通过对工艺蜡烛的认识,了解工艺蜡烛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别的作用,教师并在活动中随机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3、通过本节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工艺蜡烛蜡烛
2、玻璃杯、普通蜡烛、水彩、毛笔、画纸(以上物品每名幼儿一套)
3、打火机一个
4、水
【活动过程实录】
一、幼儿观察普通的蜡烛,并说出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啊?”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铅笔,硬硬的、滑滑的、白色的。
“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普通蜡烛的作用:照明,给地板打蜡,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普通的蜡烛是老师带来的,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蜡烛也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照明外,还有薰香的、不同的气味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几日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一)让幼儿通过平时对普通蜡烛的使用和观察,说出普通蜡烛的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你们看看老师带来的蜡烛什么样的?”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白色的`铅笔,直直的、硬硬的、滑滑的、。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经过幼儿的讨论后小结普通蜡烛的作用:可以照明,可以给地板打蜡,可以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是老师带来的普通蜡烛,我看到今天又好多的小朋友带来和老师不一样的蜡烛,快把你们带来的蜡烛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动物的、还有放在容器了的、还有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可以照明外,还有薰香的、就是点燃后又不同的气味的,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过节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还有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的简单科学道理。
1、“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感受一下香薰蜡烛的味道吧!”
教师依次点燃五种香薰蜡烛,让幼儿感受不同的味道,同时教师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安全使用蜡烛:
使用点燃的蜡烛时,必须有大人陪同;融化的蜡水不用滴到手上,以免烫伤;点燃的蜡烛不要放在易燃物品的旁边,如:纸啊、窗帘下啊、沙发上啊,床上啊等等;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报警。
2、小实验:美丽的蜡花
“小朋友你们快看,蜡融化了,老师把融化的蜡滴到水里,你们看看会怎么样?”
请六名幼儿自己制作蜡花,教师注意幼儿安全。幼儿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进行讨论水和蜡的关系,并大胆的说出的自己的发现。
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3、小实验:会变魔术的蜡烛
“小朋友们都累了吧,你们休息一下,看看老师用蜡烛给你们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我用蜡烛画个房子,在画个太阳,还有大树……”
教师绘画的内容孩子们根本就看不到,教师在画上涂上一层水彩同时说:“怎么没有呢?哦!涂上水彩我变变变!咦!老师的画出现啦!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啊?”
再次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小朋友,你们也用蜡烛变一幅美丽的画吧!”
幼儿进行蜡烛画创作,并展出作品。(作者: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图们市先锋幼儿园托大班李琼)
《蜡烛》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这是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教学“绝密”。板书:绝密情报
4、有这么一家三口,就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危险工作,这一家三口子分别是(板书:伯纳德杰克杰奎琳)
4、为了保护绝密情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这个主意怎么样?直线画出来。(点击出示)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绝妙”是什么意思?谁用拆字法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5、这个主意妙在哪里?(自由读,体会主意的绝妙)(藏哪里?摆哪里?)
6、朗读指导:正如人们所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险中求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我们为这个出其不意的妙计,更为女主人的勇敢机智而喝彩——(齐读)
三、学习3——7节,体会人物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读:体会保护情报的重要性。
过渡: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半截蜡烛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然而,一天晚上,屋子里突然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被点燃
1、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句子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从中你体会到情况怎么样?(每出现一次,情况就越严重,付出的代价就越惨重)
3、是的,一旦秘密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作者连用三个就会强调了情况危急,后果的严重。你能把这么严重的后果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谁来读这个句子。轻一点,慢一点,千万别让敌人察觉,这可能,这可能
4、这可能影响到法国的这个战局,一起读。
《蜡烛》教案12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半截蜡烛》教案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半截蜡烛》教案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蜡烛》教案13
一、读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突出半截)师: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
生读(突出蜡烛)师:你强调了蜡烛,这可是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
齐读。
二、复习,整体感知,拎出主线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伯诺德夫人四处藏情报的画面。
师:在战争年代,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与德国强盗斗争,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德国军官枪过蜡烛,点燃了蜡烛的画面。.
师:这半截蜡烛系着他们以一家的性命,情况多么危急。
生述(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说了什么?生答略
杰克说了什么? 生答略
杰奎琳说了什么? 生答略
三、学习第三小节
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出示)谁来说一说?
生1说。
师:你说得很准确,也很清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略)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 (略)
五、学习第五小节
(课件:时间嘀嗒嘀哒声音继续响着)
师: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钟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回荡着、回荡着。突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说)你再来。(生2说)
师:杰奎林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娇声)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对谁会娇声地说呢?
生:我会对我的爸爸妈妈说。
生:我会对我的爷爷奶奶说。
生:我对我的亲朋好友、长辈们说。
师:可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杰奎林怎么能对这残忍的、凶狠的、杀人不眨眼的德国人说呢?
生:我知道了,杰奎林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让德国人喜欢她,不怀疑她。
生:杰奎林非常聪明,她是用自己的天真来骗德国人的。同时她也非常勇敢。
师:谁来娇声地说一说?(生1、生2说)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也想娇声地说一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我说得怎样?
生纷纷:老师,你说错了,是一盏灯。
师(惊讶地):她心里明明想的是那半截蜡烛,怎么说成一盏灯了呢?
生:她不能说半截蜡烛,因为一说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生:因为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哥哥想把蜡烛拿走,如果她还说半截蜡烛的话,德国军官可能会想他们一家怎么都要着蜡烛呢?莫非这蜡烛理由不可告人的秘密。
师(领悟状):哦,原来是这样。杰奎林是多么了不起的`小女孩呀!我们一起娇声地说一说。
生齐说。
六、拓展
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课件:一盏熄灭了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请你用笔把他写下来,给“半截蜡烛”这个真实的故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蜡烛》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蜡烛
2.蜡烛若干,玻璃口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
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
小火苗会随风“跳舞”。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
(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展开
1.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
(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2.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1)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2)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3.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
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三、结束
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花》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观察: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朵头箍
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环保教育
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蜡烛》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蜡烛燃烧的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提高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蜡烛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教学难点: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蜡烛人手一支、实验用的杯子若干。经验准备:课前观察蜡烛,了解它的用处
活动过程
1、导入:幼儿经验讲述:忽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怎么办呢?幼儿回答引出主题:点蜡烛。
2、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幼儿跟教师一起点燃小蜡烛,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然后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火焰像跳舞,有烟冒出,蜡烛周围有点热。
3、小实验:引导幼儿探索蜡烛的熄灭。
(1)第一次小实验:如何用杯子让蜡烛熄灭。幼儿操作。多媒体演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宝宝来帮忙。
(2)第二次小实验:用杯子盖住蜡烛,观察杯子变化。
(3)第三次小实验:用不同杯子盖住蜡烛,观察并记录结果。幼儿讲述结果,教师做小结。
4、幼儿讨论: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什么时候要用到蜡烛?
活动延伸:泥工活动:各种各样的蜡烛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蜡烛》教案】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案07-09
《半截蜡烛》教案09-04
《半截蜡烛》的教案11-25
半截蜡烛教案10-09
半截蜡烛教案优秀10-16
半截蜡烛教案(15篇)12-07
《半截蜡烛》教案(15篇)10-27
半截蜡烛教案15篇10-08
《半截蜡烛》教案(集锦15篇)10-19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