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教案

时间:2021-09-14 08:02:40 教案 我要投稿

人生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生的教案15篇

人生的教案1

  人生》这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一般哲理散文性文章,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珍贵的情感?这节课,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熟读课文,掌握全文。

  好的文章往往都是百读不厌的精品。要使学生迅速理解文章内容,反复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除了课前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课堂上我更注重学生要读出情感。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迅速熟悉,文章情感也能有所领悟,为后面文章的进一步赏析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重点句段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表达主旨。

  本课作者把抽象的哲理寓于一系列形象之中,通过几个精巧的比喻:以“高塔”比喻人生的境界,以“攀高塔”比喻人生,这些都符合人们对深刻人生的广泛认同。作者以“挖掘坑道的人”比喻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的人。用“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比喻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用“工场劳作的人”比喻那些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等。这些比喻贴切生动,同时也符合人们的职业特征。作者用“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比喻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这些比喻既精巧又形象生动,符合人们生活劳动的场面和情景。作者用“沙漏计”比喻时间,用“沙漏计延缓转动”比喻珍惜时间,生动充实。这些生动的比喻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课堂上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让他们去朗读、讨论、研究、交流,从中领会作者深刻而生动的生活哲理。

  三、结合课文,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完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作者的思想主题,如何使学生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交流他们的学习心得,找出和文中相一致的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历史人物;最后,我还布置了一篇小练笔:写一写,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得课堂所学转化为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这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反复的诵读品析是这堂课顺利完成的基石。但是就在讨论环节,可以感受到学生平时积累还不够,对于相关的优秀人物以及事例知之甚少,交流时的语言组织也有待提高,这是我今后语文教学当中需要注重的地方。

人生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人生的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

人生的教案4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

  多媒体播放歌曲《苦乐年华》,师生同唱,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思考:根据歌词简单说说歌名“苦乐年华”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当学生说出“酸甜苦辣”、 “悲喜交加”等相对或相反的状况时老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探究(感悟生活):请大家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反映“苦乐年华”的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限时1分钟,看谁说得又快又多。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二)讲授新课(35′)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让学生默读教材P55中间内容,回答:什么是矛盾?)

  (1)什么是矛盾

  谈话:“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展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提问: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用了什么方法?(以动写静,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

  多媒体展示磁铁两极、太极图、猫鼠图,学生观察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

  运用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予以说明。

  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幻灯片展示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及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成语故事“福祸相随”、“吃一堑长一智”、予以说明。

  谈话: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既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那么,矛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马克思曾经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这段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漫画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师点拨:此漫画中,甲乙二人所处的状况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剪断绳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矛盾的一方失去另一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导入《猫和老鼠》视频片段,师生共同分析猫和老鼠这对“老冤家”竟能在相互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在与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再如: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哭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还有生与死,胖和瘦,高和矮等等均是如此。

  结论: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因条件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谈话: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举例1: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

  举例2、“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于两岁时因在患麻疹发高烧时错误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七岁时入读聋哑学校,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律动课利用鼓声感受到声音的节拍,从此爱上音乐,在十五岁那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她虽然无法听到音乐的旋律,但坚毅的她凭著手语老师的手势指导及自己用心感觉节拍,一直百折不挠地努力练习舞蹈。于1992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艺术盛会“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她在斯卡拉大剧院以舞蹈《敦煌彩塑》崭露头角,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1999年,她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于0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她以单人舞蹈《雀之灵》感动了美国上万观众,其后又参与了多场公开舞蹈表演,包括《黄土黄》等。3年,她调至残疾人艺术团。在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与一队聋哑舞蹈员以舞蹈《千手观音》吸引了世界赞叹的目光,成功把文化的瑰丽与神秘传扬各地。迄今她已到过超过20个国家表演,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

  实战演练:同学们目前正处于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关键阶段,下面有这样三个企业,你准备选择哪个企业并说说理由?

  A企业:工资较高,离家很远。

  B企业:工资不高,但吃住条件好,离家近。

  C企业:工资不很高,吃住一般,但专业对口,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情感观念引导:学习了矛盾观点,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偏激或简单化,同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喜欢目前这份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涉世之初,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切记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怕打伞,不打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情绪。忠告: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继续运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及“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人无完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身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情感观念引导: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怕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相信自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D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C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四)课堂(2′)

  根据幻灯片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视频、案例、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原本呆板教条的德育课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较积极,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孩纸停留在原理本身,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再继续培养,这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人生的教案5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点 评

  本教学案,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本教学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形式新颖别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启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思考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与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思维训练方面,涉及到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另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体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人生的教案6

  第一站 人生需要坚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坚强意志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有关意志品质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思考,增强培养坚强意志的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使学生树立磨砺坚强意志的信念,并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坚强的意志。

  二、重点:

  让学生了解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三、教学难点:

  坚强意志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人物竞猜,从而自然引出课题,通过这节课师生共同去寻找那对坚强的翅膀!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思考)

  二、预习检测

  1、人生的道路不会( ),每个人都( )。

  2、( )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心 爱心 专心

  3、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 )。

  4、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5、坚强的意志的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三、合作探究:

  1.请谈一谈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对待它的?世上是否有从未遇到过挫折的人?(学生发言)

  2.健康人格的标准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阅读:16 页社会观察中霍金 的故事。

  问题:霍金为什么都能取得成功?为什么坚强意志是成功 的保证?

  四、展示提升: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1. 桑兰的故事

  的确,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困难将不会是那么难以逾越的。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面对挫折

  2. 健康人格的标准

  健康人格包括多方面的品质,坚强的意志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阅读“霍金的故事”。

  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力量源泉。它赋予我们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毅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这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努力。坚强的意志能够调动我们所有的能量,使我们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五、小结。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面对挫折坚强意志的作用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六、课堂检测

  一 填空:

  1、( )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强的意志是成功( )。

  3、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力量源泉是( )。

  二、活动与探索

  1.一位著名的体操教练到一所业余体校去选拔队员,他觉得那里的孩子身体条件都很好,在技术上也各有所长,实在不分上下。于是这位教练二话没说,当即要求孩子们排成一排,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几十米外跟别人聊天去了,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1、请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2、教练使出这一招的意图是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3、教练要选出什么样的队员?

  4、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生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说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感受人的生命的可贵。

  2列举一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物的名字和事迹,懂得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

  3通过学习,能增强对生命的理解,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二、课堂预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

  1除了课文列举的以外,自然界中我还知道其他的一些动物独特的本领,如

  2我知道许多人类的发明创造,如

  3动物的本领和人类的发明创造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变色龙的变色只是一种是为了

  而人类的发明创造意义深远

  4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别,马克思认为

  5孔子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的贡献在于

  6李白的诗富于抒发了对的热爱。他的生命同样是有意义的。

  7英国的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考察,揭示了一切生命都是而来的,为生命的起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人的生命不在而在其

  (二)预习检测

  1人与动物的生命的意义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看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对人与动物的区别的看法,你也写一句你对人与动物区别的看法,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2人生怎样是快乐的,课文中甲乙丙三人观点你赞同谁?

  你也以“我我快乐”形式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对人生的见解。

  3古今中外,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受人敬仰,简单说说他们的名字还事迹

  4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人生真谛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三、课堂教学

  (一)构建知识体系

  探索人生真谛

  1、人与动物的区别

  2、人生的不同态度

  (二)课堂练习

  【判断】

  1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一样,都是一种本能,简单的生存需要。()

  2人与动物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从事有意识的生产活动。()

  3生活多姿多彩,人们对人生真谛的理解是相同的。()

  4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种种境遇,困难与挫折能化为成长机会。()

  5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使我们拥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6生命越长,人生就越有意义。()

  【选择】

  1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是()

  A语言B直立行走C有意识的生产劳动D战争

  2在现实生活中,各人对人生态度不尽相同,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科学家为每一项科研成果而欢呼

  B看到别人因我的辛勤劳动而快乐时,我就感到特别快乐

  C我们现在的人生目标,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其他可以不管

  D体育健儿因能为祖国争得荣誉而快乐

  3歌德说:“你诺要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们做贡献

  B人生的价值也体现在他人对社会的奉献之中

  C为社会做出贡献生命就越有价值

  D人的价值只体现在从世界获得满足上

  【非选择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

  上述诗中所说的两种人,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何不同?

  四、课后拓展训练

  有一个女孩大学刚毕业,是学服装设计的,像所有女孩一样,她憧憬着他的未来,编织着美丽而绚烂的梦。可有一天,她得了白血病,住进医院,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的骨髓可以配上。生命在离她一点点远去。可她好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仍然在病房中坚持着她的服装设计,执着于自己的创作,她的图样开始被制成时装,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了生命的意义首先就在于这样四个字:永不放弃!

  1: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说明女孩是怎样探索人生意义的

  3上述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人生的教案8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字词。

  2、理解寓言含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理念】

  多角度解析寓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

  1、“寓言知多少”──调查学生对寓言的`了解和积累。

  2、寓言的特点(课件展示)──学生概述,老师总结。

  3、引出课题──《白兔与月亮》。(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四、熟悉课文

  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

  3、字词检查。(课件展示。)

  五、复述课文

  1、概括复述要点。(课件展示。)

  2、抽生复述。(男女各一名。)

  六、分析脉络,总结寓意(课件展示。)

  七、体验与反思(课件展示。)

  八、知识延伸(课件展示。)

  九、小结全文(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课件展示。)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人生的教案9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的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学习过程

  资料袋:

  1、寓言的基本常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了解作者: 周国平,1945 年7 月生于上海。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 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 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字词积累:

  3、预习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整体感知

  4、《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5、《落难的王子》 这则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合作探究

  6、(1)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7、《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拓展迁移

  8、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达标检测

  9、给加点的字注音。

  嬉 戏 ()风韵 ()厄 ()运泯 灭()

  禀 告 ()抢劫 ()闲适 ()皎 洁()

  险象迭 ()生心旷神怡 ()

  10、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慷慨——灌溉皎洁——狡猾抢劫——胆怯

  B、地窖——窘迫拐杖——特别善长——禀告

  C、泯灭——流氓嬉戏——戏耍玲珑—— 伶俐

  D、销毁——撤销雏形——皱纹孵化——腐化

  11、判断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A、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B、《落难的王子》以一位王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人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C、《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白兔和月亮》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财富,应以平常心坦然面对突然降临的财富。

  类文赏析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人生的教案10

  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孩子一个经典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如教授《渔歌子》一课,教室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张志和同喜同乐,达到情感的共鸣。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有了它,才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交流中塑造经典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三)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位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人生的教案11

  一、初读课文整体入手

  1、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出处入手,借课文《人生的开关》来体会动笔墨读书的方法。

  2、板书课题,设疑引入。老师设疑:“我们想借《人生的开关》这篇课文对于怎么来动笔墨呢来做一番研究和学习。课文读过吗?读过几次呢?那读懂了什么?大家都可以说说。”

  3、老师在这里为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一一做出了点评。

  4、读通全文,初步感悟。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四位同学呀,讲的有相似的地方,说明大家课前的自学工作做得相当好,人生的开关,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一个年轻人,刚刚踏上社会,我们五年级的同学也马上就要毕业啦。以后会碰上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开关,那我们要怎样来慎重地按好人生的开关呢?那就需要我们动笔墨读书啊,好好地学一学今天的这一篇课文。先把文章读一遍,要求:不漏字,不读错字,音调不能错。” (在这个初步进入课文的学习中,老师运用了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引导学生运用东笔墨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当要少于运用这种方法。另外,在这里老师问学生:自学了文章以后,读懂一些什么?这里关键在于看一看学生的已知,便于老师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入手,来适当的调整教案,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就“人生的开关”的含义做出深入浅出的研究和探讨。)

  二、圈划词句,动笔墨读书,深入了解课文

  1、个别读第一节。 突出“穷”,因为穷而没有钱去上学,要把这层意思读出来。

  2、齐读第二节。 圈划“也”字,为什么要加这个字? 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一个“也”字,写出了我为什么成为砍柴民工的原因。 (文本的解读很重要,在解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如“也”、“这样”等等容易忽视的内容,而恰恰是这些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是整篇文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由这么一个字或者词,能够帮助你联系上下文感悟到更深刻的内容。在这里卢雷老师让学生重点圈划出这些词语,进行推问解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圈圈划划,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男女同学互读第三节。

  圈划“好差事”、“特地”感悟到张叔这个人物在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这些字词,可以说是关键词语。它是显性的,是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看似很抽象,于是就应该让它具体化。就“好差事”来说,差事是指过磅记数,那么好在哪里呢?一好,我力气小,砍得慢,有了这份差事,可以解决我攒钱上学的问题,不用去干自己不能干的砍柴的工作;二好,由矿上开工资,钱多且固定;三好,能够圆我的大学之梦。课堂里就要这样回答。)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用上圈划的词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要抓住段落的重点。段意概括要简洁、明了、正确)

  5、从关键句字入手学习第二段,体会心理活动的一般写法。

  (1)、鼓励还没发言过的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为什么要悄悄地说给我多记一点呢?有没有多记一点?联系第八自然段“虚报”并圈下来,拿了钱分你一半,是拿什么的钱?(是虚报的钱)是见不得人的,再有感情地读读。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答心中的问题,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第5、 6两个小节的学习(全班默读文段,并划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找出一句感叹句,用笔画出来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圈出“便宜的事”那是什么事?突出“这样”强调“便宜的事 ”(这一个环节进行比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②、为什么要抓“还”字?表示出心中的惊讶,所以用感叹句。(在这里,教师再进一步指导朗读,要有三个突出和一个强调,并要读出感叹句的感情。)

  ③、板书: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 设疑“不过”是表示什么的关联词语?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说说我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进行小结:“不过”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就是前面和后面是相反的、相对关联。这里说明我在不断的做思想斗争。

  ④指导朗读大毛说的话,引导出下文我心中的想法与心中的矛盾

  板书:不会发现

  A、但我这样做对得住张叔吗?听了大毛的话我会怎么想呢?不同的同学发表自己心中的想法(在这一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发散学生的思维。)

  B、我会越想越不对劲,那我又会怎样想呢?(对得住张叔吗?对得住母亲吗?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吗?对得起老师吗?)

  C、但是我的心还是动摇呀,该怎么办呢?(告诉娘)

  (在这一段的学习里,老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我”的心理活动进行分解,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不会发现,照样感恩,不踏实不对劲,没有理会——顺畅。这是“我”思想斗争的过程,文章到这里,其实表面看看好像我按对了人生的开关,但是仔细读文章,我只是听了娘的话,而没有理会大毛,结果走上了顺畅的人生道路。那么,人生的开关在哪里?我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认识呢?)

  6、小结:从圈划的词句中找到规律。

  (1)、主要人物的表现;

  (2)、揭示文章中心的词句;

  (3)、不易察觉却很关键的词句;

  (4)、帮助理清脉络的词句。 ( 这是文章的重点关键部分。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中的经过。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感受我的思想斗争。强调要动笔墨读书,从圈划的词句中找到规律。并鼓励同学们思考从哪些地方动笔墨读书,要画出主要人物的表现,还要关注文章的中心句,文章中重要的字,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别的词语与前后照应的词语)

  三、学习运用体会实践

  1、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八、九节。

  2、从关键词句“大吃一惊”入手,并分析大毛是怎样蛊惑我的。完成板书: 听信蛊惑——

  3、体会哲人话的深刻道理,研究人生开关的含义。 板书:黑暗 光明 (这里有一个词语叫“抽验”由抽验入手,可以来进一步体会人生开关的真正含义。开关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没有做过坏事,人生的道路很顺畅,正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能把你带入光明的境界;做过坏事呢?人生的道路一定是坎坷的,正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能把你带入黑暗的境界。那么,做了坏事,没有被抽验到呢?人生的开关也关起来了。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一个年青人在做出人生选择时应该具有的慎重态度。谈谈大家对人生开关的含义的真正的感受,说说对人生道路上的开关该怎样选择,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板书 :想 问 做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联系主要的线索。

  2、学习了课文以后,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写出读后感。

  3、习作:以《人生的开关》体会心理活动的一般写法。

  (老师布置的三个作业不是每一项都要做的,这是三选一的作业。一是面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学习以后有一个反馈。二是从人生开关的含义出发的作业,题目:《一失足成千古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主旨还会有一次切身的体会。三是和文章难点有关的一次读写的结合训练。要求在过程中能体会到,运用转折关系,来写人物思想斗争的写法,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更能让人感受到思想斗争的过程,那就更进一步的真正的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人生的教案12

  一、活动目的

  初四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从最近与学生几次谈话中得知;有部分同学觉得学习是件苦差,其中有人有了相当强烈的厌学情绪,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有的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不上高中,还可以早挣钱。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归因于学生的人生观问题,这当中包括苦乐观、金钱观等等。其客观原因是:

  1.学生自觉的思想素质还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对人生观等严肃问题欠冷静、深刻的思考、模糊了学习目的。

  2.家庭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压力较大,造成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的氛围,从而学得不主动也不积极。

  3.社会市场经济大气候对学生具有负面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希望享乐,不再刻苦奋斗。

  为了使每位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应将人生面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为了使学生走出“享乐”的泥潭,重新走上积极、主动的良性轨道,有必要让他们知道“人生的真谛在于奋斗” 为了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进行本次主题班会。

  地点:

  九十班教室

  时间

  ......

  参加人员

  全班同学

  过程:

  1.班主任说明本次班会的缘由。

  2.请孙老师讲述历史上持之以恒、勇于奋斗的典范。

  (孙老师讲话片段: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布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圣先贤的心得不正体现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奋斗”吗?奋斗是“勤”,也是“破万卷”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有缘走到一起,我们就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刻苦奋斗,不负春光一片情!奋斗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是人生的真谛!)

  3.同学讨论

  4.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四、活动体会

  这节课比预料的效果要好,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了在初四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意义;它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有利于他们在高三复习中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他们适应时代的人格世界的构建。特别是刘永盛同学的发言既激起大家奋勇争先的激情,又活跃了班会的气氛,推波助澜,十分奏效。而学生于新伟的恳切发言又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使我们觉得不仅要自省,更要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部分同学在思想和成绩上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更是爱心奉献。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没有功利性,这是难能可贵的,而且这非常有利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就为初四学习任务完成提供了保障。

人生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22――28页.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调查我家居住条件的变化,我家周围环境及交通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穿着、饮食的历史变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具体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沿革,社会的巨大进步,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明天作出贡献的想法。

  教学目标:

  1.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积极感情。

  2.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的方法。

  3.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培养从小自觉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布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有的东西可以画下来。

  2.请学生向长辈调查、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情况。

  分类设计调查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地访问家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先大致阅读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欣赏单元导读图。思考:新的单元里我们主要研究家乡的那些情况?引出课题。

  2.小组探究。

  (1)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将学生进行分组。

  (2)各组分别筹备展览。利用教科书出示的范例和大家搜集的资料;讨论如何展示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如何布置展台,如何向大家介绍,以及还可能找到什么资料和实物。鼓励各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实物和资料。

  (3).小组分工。谁负责写报告,谁负责讲解,谁负责向全班展示展品。介绍“住”的小组,提供居室的新旧照片,对比介绍新旧房子的总面积,结构,材料,人均面积,居住条件等。讲一讲了解到的有关房子的故事。多用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房子的破旧、简陋。介绍“吃”的小组,播放采访大人讲他们过去的录音,展示我们现在的优越。罗列长辈们吃过的食物及吃了以后的不良后果。再罗列我们现在新的食品。介绍“行”的小组,从道路和交通工具来展开。

  (4).各小组交流各自的准备。

  (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醒他们下次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每个组员完成各自的责任。课外完成补充调查搜集。

  第二课时

  1.准备。

  各小组为展示作准备。

  2.发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向全班介绍家乡某个方面的变化。注意语句的组织、通顺。介绍时要对某个方面作具体的补充说明。如:住的房子很破,破得怎样?或者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可帮助补充。

  3.交流结论。

  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和大家交流。看谁的感受最有意义。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看到社会发展的根源:以前为什么那么苦,现在为什么那么幸福?

  4.总结。

  (1)我们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辛勤劳作、努力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2)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调查、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以后还会经常用到。

  5.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

人生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理想与人生的关系,知道不同的人生理想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知道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了解在确立正确人生目标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通过进行人生设计,提高自身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社会的需要,自己的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坚毅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进发。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能够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的、科学的理想,激发起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2、树立正确理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站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设计,从而为自己设立奋斗的目标,但是每个人对人生的设计是不同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必须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同时要避免空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播种理想的季节,正处于追求梦想的年华。漫漫人生,我们怎样度过?花样年华,我们何以无悔?要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多彩的理想,将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青春将会在理想的追求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二、学习新课

  想一想:读了以上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都对未来抱有追求和向往。

  1、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设计,为自己设立奋斗的目标。

  这种人生目标,就是个人理想。理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着我们对人生和未来生活的规划和设计。

  讨论:各抒己见有的人认为,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用不着讲理想了,讲理想不如讲实惠。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追求。

  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不同,个人的理想追求也不相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使我们的人生航船拥有明确的方向。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不同的理想追求?

  因为: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使人变得高尚;卑下而低微的理想会使人变得庸俗,甚至会把人降低到与动物差不多的地位。只有那些同社会发展方向相符合,同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相一致的个人理想,才是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崇高的理想才会使我们变得更加高尚。

  举例说明:袁隆平时传祥。

  3、理想不同于空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是现实的升华。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想。

  什么是空想?

  理想不等于空想,任何脱离现实的,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就是空想。

  举例说明:朱平漫

  讨论:各抒己见为什么朱平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理想和空想有什么区别?

  朱平漫身怀绝技畅游天下,竟无用武之地,最后郁郁而死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想不等于空想,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脱离实际的人生目标,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

  理想和空想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又是现实的升华。

  三、小结

  四、作业:

  1、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不同的理想追求?

  2、什么是空想?

  3、为什么朱平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理想和空想有什么区别?

人生的教案15

  每个人穿衣服时都可能会扣错扣子,这是小事,可以重来。但是人生的扣子却是错不起的,所谓“一步错步步错”。所以,我们要慎重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12个词组成的,其中有个词令我感触很深,那就是:敬业。

  敬业就是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敬业,就是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的精神??“最美司机”刘银宝就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20xx年7月4日上午8点20分左右,上海市XX路公交车司机刘银宝在驾车途中突发脑溢血,身体极度不舒服,他不断用手搓自己的头面部。

  刘师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停车、拉手刹、放空挡,同时打开车门,招呼乘客下车??乘客们安然无恙,可是做完这一切的刘师傅已经失去了知觉??随后赶到的120急救医生上车查看刘师傅的情况时,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司机已经昏迷了,连大小便都失禁了,但他的手仍然紧紧地握住手刹,脚也实实地踩在刹车踏板上??刘师傅在发病的紧急关头,心里还始终牵挂着乘客的安危,刘师傅是多么敬业啊!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都在努力地学习和工作着。我家对面菜市场有个卖鱼的阿姨生意特别好,她是市场里剖鱼动作最快的。

  在班上,大多数同学学习都很认真、努力,这也是敬业。 一个人工作敬不敬业,对我们的生活、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清洁工不敬业,垃圾就会堆积如山;如果建房子的叔叔不敬业,房子可能会垮掉;如果医生不敬业,随时都有可能出人命呢!

  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想:如果学生不敬业,会怎样?我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我们的祖国就无法赶超别的国家,伟大的中国梦只能是一个“梦”!! 让我们从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敢担当、敬业的学生,将来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人生的教案15篇】相关文章:

1.人生的教案

2.《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3.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4.人生的演讲稿

5.《人生的选择》演讲稿

6.人生的选择演讲稿

7.关于人生的演讲稿

8.关于人生的演讲稿

9.《人生复本》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