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习题。
最苦与最乐(1~3)人生最苦的事事未办钱未还恩未报礼未赔背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未尽的责任(4)人生最乐的事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5~6)人应勇于负责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越大不应逃避责任负责任是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未尽责任与最乐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3
知识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09-13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11-18
《最苦与最乐》读后感10-10
《哪座房子最漂亮》的优秀教案12-22
《最漂亮的巨人》教案12-28
最奇妙的蛋中班教案12-31
《劳动最光荣》大班教案12-04
中班最棒的爸爸的教案11-08
《怎样最凉爽》小班教案09-09
中班最奇妙的蛋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