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丰碑》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听听?
3.读了这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丰碑》教案 篇4
《丰碑》教案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抄好词好句;
能力目标: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继续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神态及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将军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情导入:
路迢迢,寒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于1934年从江西福建出发,1935年到达陕北。历经艰难险阻。翻雪山,过草地,漫漫征途,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艰难的岁月。一起走进《丰碑》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
感知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字词,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学,检查交流
3、学生质疑,师板书有共性的问题:
a、将军为什么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他死时为什么神态那么镇定、安详?
三、细读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
2、学生读后体会交流
3、师小结
二、研读领悟:
(一)、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3—12节,用“——”划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穿着的语句,读中探究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2、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管理什么的?他为什么穿得这么单薄、破旧?
3、军需处长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为什么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出示多媒体课件)()同桌讨论,再交流
4、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说,师板书:舍己为人)
5、指导朗读第7
节(出示多媒体课件)
《丰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教案 篇6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 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国共产党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
毫不利已
↑
专人利人
《丰碑》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习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五)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
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眼睛,像一头()豹子,样子十分()。将军两腮的肌肉()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了,()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了一口气,()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丰碑》教案】相关文章:
《丰碑》教案07-24
(经典)《丰碑》教案08-27
《丰碑》的优秀教案10-29
《丰碑》教案六篇10-06
《丰碑》教案5篇10-13
《丰碑》教案合集五篇10-09
丰碑说课稿10-15
《丰碑》说课稿12-19
《丰碑》教案范文汇总7篇12-18
《丰碑》教案范文汇总10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