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 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
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附: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验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母爱: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导入。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文章《荷叶母亲》。
(引入作者简介)
(二)初步阅读-----感受母爱
1、自由阅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用“本文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文中写了荷叶、红莲、母亲,重点是在写什么呢?(母亲)
(3)文中的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
(荷叶----母亲 红莲----我)
2、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本文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你从诗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
形式:教师泛读一部分,请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感情、声音、停顿、语速,重音)
(阅读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舒缓温馨)
(三)品读赏析-----感悟母爱
1、配乐听读,感知细节
(1)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这句话?“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集体诵读,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风雨中几看红莲, 红莲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四看红莲。(找出关键语句读出并填表)
(2)指出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爱
(1)在读中积累,展示动人画面,阅读冰心另一首母爱诗。
(2)在读中迁移,感恩母爱:献给母亲的一句话:仿写最后一段。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平凡而又神圣,普通而又伟大 ,让我们祝福天下母亲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跳水》教案10-04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荷花》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