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
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
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
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67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析
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认识同类物体,学习分类
1.出示或显示4页左方上铅笔和皮球图。(没有集合圈)
(1)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引导同学自己说一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出示或显示集合圈)引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也在两个球外面画一个圈。
(3)讲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物品边说边把两个球圈起来,这样表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而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
2.观察4页右上方的图。
(1)引导同学认真观察,看看图画上的都是什么?哪些属于同一类,用铅笔圈起来。
(2)启发学生指着示范图说一说,哪些属于同类,应该怎么圈?为什么?(因为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是鸡,属于同类,应圈在一起,而书包和气球它们不是同类物品)
(3)学会看书,指导练习。
打开书第6页,看练习一,第1题,而后教师读题。
(1)完成左图。提问:图中的四种物品各是什么?那些物品是同类的?
学生回答,帮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类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类。
请同学动手把同类物品圈起来。
(2)完成右图。图中的哪些物品属于同类?把同类物品圈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
(3)即兴练习
①请同学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种书属于同类,各种本子属于同类,还有文具盒……)
②打开文具盒,仔细看看,有哪些物品属于同类?(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属于同类)
四、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1、2、3、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五、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巩固分类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2.然后问,看到的这些人和物,哪些属于同类?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进一步认识的两数相差关系的结构,理解、掌握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式计算。
1、 出示例图。
(1) 学生口述图意,列式解答。
(2) 分别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 揭示课题。
二、完成复习第13题。
1、 完成复习第1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比较3题的异同之处。
(3) 小结解题方法。
3、 完成复习第14题。
三、提问题和补条件的练习。
完成复习第17题。
1、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和条件,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解答。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15、16题。
教后随笔。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0-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08-2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1-03
【精】小学数学教案11-23
小学数学教案【热】10-26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9-26
小学数学教案最新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