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语文园地三”,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教材简析。
这个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数笔画填空、看图读词语、读字涂色和读背儿歌。第一课时完成前两部分:“我会填”和“看看读读”。通过我会填中的数笔画练习,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部分汉字。“看看读读”中专门针对量词进行的训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既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辨别。
3.课堂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把游戏带进课堂,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四.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五.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各种鲜艳的野花,真美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那里花仙子姐姐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花瓶上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出示“花瓶”图,花瓶上写出“三画,四画,五画”),你们知道这些花瓶里都插些什么花吗?
②.小组学习。
1.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插哪个花瓶的花?
2.请在题目中找出你要插的花,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又对又快。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一朵花上只有一个字,他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⑤.扩展练习:老师再给你们两个花瓶,你能在花瓶里插花吗?(老师在花瓶上贴“二画,六画”)
1.小组合作学习。
2.集体交流,给说得好的小组贴上一朵大红花。
3.小朋友,你们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闭上眼睛,踏着音乐,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呀,(出示课件或挂图,不出现文字)我们来到了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1.齐读。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③.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如: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一条弯弯的小河上停着一条小木船,两只鸭子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草地上盛开着几朵野花,一只可爱的小狗在草地上欢蹦乱跳,高兴地汪汪直叫,多美丽的一副图啊!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1.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
2.同学甲说数量词,同学乙说事物名称。
⑤.比一比,抢答。
1.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六.小结。
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知道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有兴趣的话回家跟爸妈对口令,比一比,好吗?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 篇2
课 题:明天不封阳台
教学目的: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课文《雪儿》。
二、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感,引导同学把文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生动的形象及生活的体验联系起来,激起同学对雪儿的喜爱之情。在同学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俺”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俺”的美好心灵。让同学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和反复地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俺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俺”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俺”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3、激发同学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诵读课文,理解“俺”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俺”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鸽子图;课文配乐录音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雪儿》,(课件展示雪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雪儿飞来了,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儿吗?
2、假如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飞不起来了,你的心会怎么?
3、课文中的“俺”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呢?
(设计意图:激活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爱心,促使他们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味作者孤寂、向往春光的情感。
1、指名同学朗读这一段,通过数人朗读,比较优劣、询问感觉的操作步骤,让同学体验作者情感。
2、(问读得好同学)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你读的时候,感觉到什么了?读的时候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设计意图:让同学在读中比较,增强自主阅读能力。)
(二)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俺”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重点词。
2、读后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从此,俺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让同学反复读。(自由读、齐读)
①“俺”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②是啊,这句话不只要读出对雪儿的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和自身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指名班级平时朗读最好的同学读)
③你们也想读得和他一样好吗?要想读得好,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师范读)
3、从爸爸那里,“俺”知道了什么?
4、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谁能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感,同学更能专注地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当。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升华爱心。)
(三)读课文4—6自然段
1、“俺”的盼望终于实现了吗?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课件展翅飞翔的雪儿)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
3、文中的“俺”的心情和俺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谁能找出来?
4、集体练读。指名读。
5、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
请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样?(引导同学在“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姿态的优美的飞姿)
6、雪儿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俺们随着轻快的音乐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
7、看到雪儿终于飞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8、此时,飞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9、当“俺”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俺带来了快乐。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俺”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照顾。俺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俺们之间已发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10、“俺”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俺”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读中想象,从而体会人鸟情深。同学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四、总结全文,兴趣练笔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俺”协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身喜爱的小动物吗?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把它写下来吗?(课件出示)
附板书:
雪 儿
救雪儿 伴雪儿 知雪儿 送雪儿
课后反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引导同学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雪儿》是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俺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俺”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俺”一个人,雪儿和“俺”作伴,“俺”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俺”放飞了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当读到受伤的雪儿终于飞翔在蓝天时,播放雪儿自由飞翔蓝天的画面,并配以轻快的乐曲,使同学进入愉快、兴奋的情境中,此时师生模仿雪儿飞翔的样子,一边朗诵第四自然段课文一边进行扮演,同学人情入境,沉溺在欢乐的气氛中。教学中,俺认为应以情感为线索,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同学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俺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跳水》教案10-04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荷花》教案10-18